星期日 , 12月 22 2024
首页 / 区块之心 / 区块链、Web3、NFT等新兴数字技术如何助力“双碳”?

区块链、Web3、NFT等新兴数字技术如何助力“双碳”?

“碳中和”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议题,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开始坚定地执行此策略。中国也做出承诺,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并于2060年做到碳中和。

全球机构都在研究尝试把碳变成可以交易的资产,用市场经济来调节碳排放,现在常见的方法是将节能减排、新能源补贴、碳定价,以组合的方式结合起来,用碳税、能源税等市场化行为来达到碳平衡。

碳最大的特性是不可见、不可感知,它不像黄金、石油一样是实体资产,所以碳交易是虚拟的数字化资产交易。那怎么把碳变成数字化的资产呢?

基于碳中和大背景下,万向区块链推出了“万碳魔方”服务平台,利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的融合,来使不可见、不可触摸的碳变成可交易的资产。该平台对通过如下三个步骤,将碳转变为数字化的资产:

第一,基于区块链底层挖掘碳数据。用区块链提供可信的数据单元达成共识,使碳资产得到大家的认可。

第二,在系统上植入了隐私数据的保证,保障数据的共享安全,从而避免数字化的碳资产泄露企业或个人的隐私。

第三,用知识图谱分析碳的定价杠杆,以此更好地指引碳定价、碳流转。

现在国内实行的碳资产数字化的方式有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通过平台帮助企业利用区块链技术摸清当前的碳排情况。

第二步,通过AI预测让企业识别风险。

第三步,帮企业建立体系,用数字化软件在碳中和背景下抓到机遇。

上述碳资产数字化的方式基于如下逻辑流程:

首先将企业所有的碳排数据源进行数字化,再通过计算生成数字化资产。这个过程类似于将矿提纯后铸成金币,再将金币数字化存入企业账号。银行与用户对账户资产状况十分明晰,但目前企业对碳资产是没有概念的。

通过与其他节能减碳的技术结合后,大家可以把碳资产数字化想象成是理财,通过购买一些理财产品,利用现有账户中的资金进行盈利。随着国家金融政策的扶持,未来或可将数字化的资产变成金融产品,甚至做一些远期期货。碳资产数字化的闭环可以帮助企业从被动节碳转变为主动获得碳资产。在人类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有这样的概念和路径将使一个企业拥有清晰的发展走势与路径。

由于解决方案基于区块链技术而构建,因此还可衍生出很多的附加物,如NFT,把原来流转的数字通过NFT的方式逐级流转,最后可以落实到个人身上,即个人行为也将转化成数字的形式。此外,针对当前新能源行业很难计算绿色积分的问题,区块链技术也可以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利用区块链数字化系统,把绿电发电量变成绿电积分或用碳币的形式。这些应用的基本概念是基于区块链打造的可信数字底座,助力碳中和的实现。

不仅如此,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理念打通全产业,可通过上游的原材料、生产加工、包装、物流等环节,与区块链生成的各种计算结果进行叠加与确权,从而帮助企业清晰地了解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的数字碳排放情况。例如万向区块链正在基于区块链构建碳普惠平台,赋能企业利用这个平台上不可篡改、可追溯、可确权的真实碳排数据,制定完整、高效的技术方案,提升碳交易频率的同时,加速碳中和市场手段。

更多干货

问:双碳这个点是如何吸引您的?

李群:我认为碳从现在开始,到未来50年、60年都具有非常大的市场。而信任是市场交易中最重要的一环。区块链在解决信任问题的同时,还能产生价值。虽然信任本身是没有实际价值的,但基于信任可以创造无限的价值。

中国有很多商业模式都是借鉴全球的,如电商,但碳是一个新兴市场,没有可借鉴的案例。我个人喜欢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虽然起初会有点不知所措,但是基于中国国情,慢慢地抽丝剥茧,摸索出一套可行的方案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确信碳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是抱着先驱者的心态投入到这件事情上的。

问:未来贸易碳是一种怎样的资产?具体每个人的认知不一样,是否可以结合具体场景介绍一下?

李群:可以先讲一个悲观的场景,即环境恶化至世界末日的临界点,或许每个人一天的饮食、交通等行为都会有定额的碳排限制。如果人类真的发展到这一天,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可被计量的,超出额度限制的东西就要额外地付出成本,因为环境不允许再有过多的排碳了。这是非常悲观的。

回到现实有两个好事情。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挺有意思的事,一个员工天天拿智能手表甩手,计步达到两万就去公司换钱。这里体现的是“碳普惠节省的碳可以换钱”的逻辑。未来肯定会把节能降碳落实到个人,引导大家做低碳行为,例如把个人行为做碳的量化并分配指标。未来或许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职业,将碳资产变成钱。此外,碳也可以变成资产或货币进行流通,在公开的系统中交易,甚至全球范围内都得到认可,可以用碳去交易虚拟或者实体产品。

未来或许还会有经过认证的零碳产品,使用零碳产品可获得积分,而积分可以用于兑换商品或是进行流通。现在已经陆续看到了一些探索的案例,如蚂蚁森林,但蚂蚁森林没有金钱化。随着未来政策的鼓励,相信这个行为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问:种树低碳的应用现在也有不少,现在做的事情和大家已经做的有什么区别?

李群:原来更多是公益,但现在讲的是市场行为。碳是平衡概念,生产型企业自然难以做到碳平衡,他就需要花钱买碳。产品的排碳量将决定企业是否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通过这种经济行为撬动企业做低碳的产品。最近欧洲已经开始对中国施加碳边境关税了,以后出口到欧洲的东西都会叠加碳关税,即购买任何一个产品都包含了碳税,这已经跟我们的生活慢慢息息相关了。

问:在国内监管的条件下,您觉得区块链、Web3、NFT这些技术面前的现状是什么样?包括国家相关的政策,未来您认为在哪些方面有更多的机会?

李群:从现在来看,我们国家最大的发展瓶颈是碳交易不活跃。国内虽然有很多碳交易所,但一个市场如果不活跃,就很难达到市场调节的机制。基于区块链,以NFT等方式可以降低参与碳交易的门槛,让市场变得更活跃。如果一个市场的包容性很大,市场活跃、技术可信,自然会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环节上。

现在的瓶颈是参与到这个事情的人太少了,控排企业、交易企业都听说这件事情,但是参与不到。区块链+Web3可以将碳行业做成开放的生态,让大家都可以加入进来,达成人类的共识,通过在生态中做贡献来获得激励和奖励。这可能是未来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人人都有贡献,为世界贡献还能得到收益,贡献还能流转。这个话题是跟碳结合非常紧密的事情。

问:万向区块链做了哪些实际场景中的应用?

李群:我们做了小的尝试,基于区块链底层平台,把碳做成一个标签。以矿泉水为例,通过区块链溯源为水的采集做背书,生成一个标签;再将水在包装加工过程中的碳排量生成一个标签,两家标签结合起来,就是工厂的出厂碳标签。消费者购买具有碳标签的产品后,可以通过扫码知道产品用了多少碳排数据,以此将产品碳排与个人碳账户相结合。这个案例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造了基于区块链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体系。

国内的一些案例很有意思,例如麦当劳推出“碳中和早餐”,拿积分买碳中和。而在万向区块链的案例中,通过帮助企业做一些更有益的低碳行为之后,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产品领取数字NFT藏品,从而帮企业做营销,打造成碳中和品牌,让客户和To C端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的碳中和行为是可信的。首先让供应商、经销商、老百姓有碳的概念,然后才是交易。

我们现在在做的矿泉水碳标签也是挺有意义的。通过扫码碳标签,可以对比产品的碳排量,通过这种场景影响制造企业做低碳的改造,这是我们现在做的一些场景。像化工产品、工业电子产品、水类、汽车类都有客户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做这些东西了。

问:在应用的场景里还有哪些难点和卡点是不单单要普及的,而是自己也要攻克的?

李群:现在最大的难度是全球没有统一的标准,也由此导致了互信的困难。国内做低碳解决方案的不少,万向区块链的“万碳魔方”是综合性的技术解决方案。虽然都是计算碳,但是不同公司提供的计算方法不一样,这无论对于国内还是国际的企业或评估机构来说都是比较大的风险。这是未来大家要想办法去尝试、去攻克的东西,只有达成了充分的共识,有统一的标准,才能计量成大家都认可的碳,后续才能用各种玩法把它流转起来。把碳变成数字化,永远是第一步。碳是虚拟的东西,只有把它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视化的东西,才能再进一步考虑如何把它削减掉。

问:万向用区块链“万碳魔方”有哪些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李群:万向区块链做了很多市场调研,从2015年以来,碳在中国市场难以推进的原因之一是信任问题。为了解决信任问题要付出多少代价?以To B企业为例,企业上报的碳排数据,管理部门要审核复查一遍,还要请第三方再审核复查一遍。这就是三次信任,成本就提高了。

在有利益牵扯的情况下,如果不用技术改造,而是人为干预,那造假可能性太大了。万向区块链提供的分布式技术,能够使企业、监管机构、认证机构都在区块链上达成共识,实现互信。未来甚至可能打通到To C端或者交易端,只有大家都在一个基准线上制定了同一个规则,用区块链技术才能把信任成本降低。大家有了统一的共识,才能顺利将事情推进下去。

之前生态环保部通报了4家企业碳数据作假,内蒙古那个案例最有意思,只需要把时间改一改就获得了1亿的碳排放权,这个金额足以触动利益链了。

万向区块链希望找到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起建立共识。我们已经与国内外的认证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此外,我们也正在与世界知名的节能公司合作。大家为了解决信任都达成了共识,希望“万碳魔方”可以成为公平的计量平台。

“万碳魔方”与其他产品的不同之处在于,“万碳魔方”更加像“链”,把大家都链路起来,而不是中心化的系统。通过区块链将信息共享,找到大家共识和信任的基准点,这是我们和市面上企业不太一样的出发点。

人类的终极目标做到碳中和,但这绝对不是政府单方面的行为。因为政府行为是自上而下的强监管,而碳中和需要打破人类原有的共识,让大家都觉得这个事情是有必要的,人人都参与,人人都去做。只有每个人都努力,全人类方方面面都改变才可能做到碳中和。

问:如何解决闭塞的问题?

李群:第一,帮助控排企业意识到碳可以变成资产,明确地知道通过节能可以挣钱。例如,我们会帮助水泥厂了解如何从碳中获益,通过真正改造高碳排企业,响应国家的绿色金融。因为有很多政策都在鼓励、号召企业节能减排,对广大的控排企业而言,不想着歪门邪道,跟着国家的政策方针走,在碳上也是可获益的。第二,我们更想做碳足迹是因为碳足迹可以让企业以自发的形式撬动消费端,而消费端的形势变化会影响制造业,制造业则会进一步影响整个产业链。

我们在与跟国外认证公司沟通中发现,国外消费者愿意花钱去买有共识碳标签的产品。中国现在有个风气,即大家都要做零卡的饮料。因为市场反馈更倾向于零卡的饮料,所以上游制造商要做零卡的东西,设备供应商也会想办法迎合制造商的需求。这是自发有生命力的,而不是非要政府强制。有些企业不会主动思考低碳改造,没有接收到明确的指令前,他们不会去规划碳中和路径。然而事实上,往往是自发的商业模式的尝试可能更有生命力。

问:关于产业链赋能双碳这件事情,或者用科技创新做事业,您有什么样的新洞见可以给到大家?

李群:我个人觉得,未来碳不一定是走前人的路,有可能有它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充满未知的商业逻辑。未来在碳上,各种创业者可以不拘于现在的形式,完全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实现,结合元宇宙,结合Web3,结合更大的现在人类不存在的商业环境,去探索可以创造更多商业价值的商业模式,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创造空间。

大家看到了一个“金矿”,但是“金矿”用什么工具去挖是没有限制的。大家可以头脑风暴地实现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非常大胆地往前走,反正也没有先知。碳的包容性很强,可以把各行业融合起来,找到各种创新。每个人的视角看的事情不一样,但肯定和你息息相关的。

问:挑战过程中您有什么样的难点和卡点,缺少什么样的资源,在资源维度上打通链条哪些关键环节能加速碳中和的实现?

李群:现在的卡点是很多企业家没有意识。经常看到国外企业做得挺厉害的,像苹果为了做碳可以把电池去掉、塑料包装去掉,他敢做很大胆的事情。但在国内还是比较一成不变的,没有为碳做很激进的事情。一些企业或许可以自己做碳足迹方面的尝试,并传达给消费者,让他们开始有碳相关的意识。中国可能自发做得比国外的更好,更先进,更能体现生命力。当然,也理解现在企业家经营也比较困难。

另一个方向是现在低碳转型比较成功的企业现在收益还是挺大的。万向区块链接触的一个企业很有意思,是做玉米基鞋底的,国外企业都要转型要采购他的鞋底,原来橡胶鞋底的工艺是不环保、不可回收的。从这个案例出发,我们或许可以转变一下思维。在原来的产业中通过改变原材料,来推进低碳转型。人人都想做改变,但不知道从哪儿改变,如果你先做了可能就引领整个行业了。

问:万向区块链现在有在做训练营、黑客松等活动,也有孵化项目。请李总介绍一下你现在在做的事情,大概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参与,参与的方式大概是什么样?

李群:万向区块链黑客松是非常开放的,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大赛的主题也比较广,数字世界、元宇宙等,但都是基于区块链的概念,感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参与。此外,万向区块链内部会搞DAO组织,例如项目孵化就是以DAO的方式发起的,无论你是做BD、产品、开发,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发出DAO组织邀请帖,感兴趣的人都会加入,组成临时的DAO小组。

万向区块链的文化挺好的,内部小组有投票机制,如果觉得项目可行,公司会提供资源让你推进项目。外部也是一样的,大家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企业,用DAO的形式组成一个小组去尝试,如果真的盈利就可以用DAO的方式去分利。这些方式传递的很多都是去中心化的概念,充分利用分布式创新的作用。

问:能不能把万向区块链现在做的事情或者模式给我们借鉴过来,你有什么建议?万向区块链的规则和逻辑是什么?

李群:我们会提供一个思想主题,发起黑客松比赛,大家可以来参赛,万向区块链还提供奖金。如果你的项目脱颖而出,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那么还有可能获得投资。万向区块链实验室已经连续主办了7年区块链全球峰会。过去七年间,万向区块链在区块链行业投资超10亿,投资的项目超过200个。万向区块链也算是区块链的布道者,从大家对区块链还没有概念的行业发展早期开始,通过区块链峰会、万向区块链黑客马拉松的方式把大家聚集起来,认识更多认同道合的人。

问:有没有一些建议和忠告给到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才能真正让项目成功孵化?

李群:创业这件事情讲究三个词,天时、地利、人和,汇到一起才是你创业的要素,缺了一点可能都挺悲惨的。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契机,这样创业会让大家更舒服一点。

关于 冯先生失眠中

冯先生失眠中
卷而怀之

检查

总统下场,举国“炒币”:比特币的“社会实验”成了吗?

今年8月份,一个国家打算对全国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