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已经今非昔比了。
当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灯光再次亮起,这场被戏称为”汽车行业春晚”的2025上海车展,正在上演着比戏剧更荒诞的现实。
一位连续跑了三天发布会的媒体人瘫坐在酒店大堂,苦笑着展示手机里刚收到的消息:”某新势力品牌的车马费要等三个月后统一结算”——这个曾经被视为行业潜规则的”辛苦费”,如今竟也成了应收账款。
而就在他抱怨的同时,会展中心3号馆里,上汽集团正在用全息投影技术打造一场耗资千万的发布会,虚拟偶像”元汽少女”的舞蹈表演引得观众阵阵惊呼。
这种割裂感,恰如当下中国汽车产业的缩影:一边是现金流紧张到连500块车马费都要拖欠,一边却能为30秒的AR特效一掷千金。

展位图的变迁最能说明问题。
曾经象征着行业地位的5.1号馆,如今保时捷的邻居换成了问界——这个去年还被嘲笑”土味营销”的品牌,现在竟能逼得德国豪华车企第一季度在华销量暴跌42%。
更耐人寻味的是现代起亚的缺席,这个全球销量第三的汽车集团,宁可把700亿韩元利润砸向美国市场,也不愿再为上海车展的900万展位费买单。韩国《东亚日报》的评论一针见血:”当中国品牌占据62%市场份额时,国际车企的展台就像奢侈品店开在菜市场。”这话虽然刻薄,但看看6.1H馆里比亚迪仰望U9的围观人群,再看看8.1H馆吉利银河E8被挤爆的体验区,谁还能反驳?
发布会数量创纪录的193场,背后是行业集体焦虑的集中爆发。有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按照每家平均200万的发布会预算,光是这两天的媒体日就烧掉了近4个亿。
更荒诞的是,这些精心策划的声量大战,最终都沦为自媒体博主们的素材狂欢——某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车展期间#汽车发布会#话题下的内容99%都在玩”领导口误”、”模特摔倒”这类梗,真正讨论技术的不足1%。这种投入产出比的严重失衡,让某新势力品牌的市场总监在闭门会上直言:”我们不是在办发布会,是在给短视频平台打工。”
展馆排位的权力游戏更暴露行业暗流。

上汽集团包场3号馆的”地主”做派,吉利比亚迪抢占6.1H、8.1H的”风水大战”,甚至蔚来把乐道品牌单独放在小米对面的”狙击战术”,这些布局远比展车本身更有看头。最戏剧性的莫过于莲花汽车——这个刚刚改回中文名的英国跑车品牌,突然发现超豪华阵营只剩自己形单影只,玛莎拉蒂、兰博基尼们早已悄悄退赛。一位布展工人开玩笑说:”现在展台就像麻将桌,凑不齐四个品牌都不好意思开台。”
但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水面下的冰山。
某Tier1供应商透露,他们为某自主品牌开发的智能座舱系统,硬件成本被压到行业均值的60%,”对方采购总监直接问’你们为什么要赚钱’。”这种”用爱发电”的供应链关系,正在引发连锁反应。
4月22日,国内最大汽车线束供应商沪光股份发布预警,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已从90天延长至140天。
而公关公司的处境更惨,某4A公司负责人展示的合同显示,服务费支付条款已从”活动后30天”变成”客户回款后支付”,相当于把风险全部转嫁。
智能驾驶领域的监管风暴来得比预期更猛。工信部在车展前夜突然下发的《自动驾驶术语规范》,让无数市场部连夜改PPT。
地平线CEO余凯在发布会上的口误,暴露了整个行业的措手不及——他们原本精心准备的”全场景NOA”说辞,最后不得不改成拗口的”智能行车辅助系统”。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创新环境,让某车企智驾负责人抱怨:”就像要求厨师做菜不准用盐,最后端出来的只能是白水煮菜。”但监管层显然有自己的考量:随着某新势力品牌在重庆测试时发生的”鬼探头”事故视频全网流传,过度营销自动驾驶确实该踩刹车了。
资本市场的反应最为诚实。

尽管车展期间车企们使出浑身解数,但Wind数据显示,汽车板块指数在媒体日两天累计下跌3.2%。分析师们关注的焦点出奇一致:现金流。以蔚来为例,其将萤火虫品牌发布会搬到自家牛屋的”省钱操作”,反而引发投资者对账面资金的担忧——财报显示其现金及等价物已从去年同期的450亿骤降至280亿。而小鹏汽车何小鹏预言的”三年淘汰赛”,正在以更残酷的方式提前上演:极越汽车的猝死,哪吒汽车的淡出,这些缺席者用尸体划出了生存线的坐标。
供应商生态的恶化可能是最危险的信号。
某座椅制造商提供的内部邮件显示,他们为某自主品牌新车型开发的零重力座椅,单套报价被砍到行业成本的70%,”对方明确表示要么接单要么换人”。这种”割喉式”压价正在引发技术倒退——业内流传的”2025款减配清单”显示,包括HUD抬头显示、座椅按摩等配置的供应商已从国际大厂换成不知名小厂。某德系零部件巨头中国区总裁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当整个产业链都在赔本赚吆喝时,所谓的技术突破不过是皇帝的新衣。”
媒体圈的崩塌则是另一个维度的警示。
最近,有一张截图在车媒圈引发热议,车企包机酒居然都能成为新闻,这是大多数汽车媒体人无法理解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也有车企表示这次上海车展不包机酒,甚至连500块车马费也没有。这是要汽车媒体人靠爱发电?
最近,就有几位汽车媒体人遇到这事。坐拥200多万粉丝的汽车博主被邀请参加线下车展活动,结果,对方表示没有任何费用,而且还不没有机酒。还有一位百万粉丝的达人被没有合作过的车企邀请,也是没有任何的费用,对方想要白嫖,让出内容。
那篇引发热议的《车企连500块车马费都不愿意给了……》的文章的评论区,最高赞竟然是:”现在谁还看汽车评测?都是直接刷直播间下单。”这种传播链的重构,让曾经风光无限的垂直媒体陷入生存危机。
某头部汽车自媒体创始人透露,今年广告收入同比下滑60%,”主机厂现在宁愿花50万找李佳琦带货,也不愿投10万做专业测评。”当专业内容让位于娱乐化传播,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正在发生不可逆的变异。
或许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这场乱局中仍有清醒者。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在闭门会上提出”三个回归”:回归产品本质、回归财务健康、回归商业常识。而长城汽车魏建军更是在内部信中警告:”烧钱换量的游戏该结束了。”这些老汽车人的呼声,在震耳欲聋的发布会音响中显得格外微弱,但或许正是指引行业穿越迷雾的微光。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回望,这届被戏称为”末日狂欢”的上海车展,很可能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分水岭。当烟花散尽、展台拆除,那些关于”谁在真正赚钱”的灵魂拷问,终将逼着每个参与者做出选择。就像某位不愿具名的车企高管所说:”现在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喘得久。”
这场没有赢家的内卷游戏,或许只有等到潮水退去,才能看清谁在裸泳。而眼下,所有人能做的只是系紧安全带,准备迎接更剧烈的颠簸——毕竟,淘汰赛的哨声已经吹响,退场通道正在缓缓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