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区块链呢?在看了无数文章和业内人士的专业解释后,你依然一头雾水。本文作者对区块链的火热“嗤之以鼻”:“其实(区块链)就是一群当年被一波深奥概念忽悠买了垃圾股票而被套了好几年的资深韭菜们,十分需要一个新的概念能骗一波新的韭菜入场让自己解套。”
区块链狂热里还有另一股微妙但重要的力量,那就是掌握话语权和传播效应的公众人物。比如,徐小平和邵亦波。“在面对大众的时候,向徐小平和邵亦波这样的知名投资人实际上也被符号化了,他们代表着权威和可靠。”
在看过无数用“小 A 给小 B 转账”作比、“关于区块链看这一篇就够了”的科普文章之后,我终于忍不住下单了几本关于区块链和虚拟货币的书。
硬着头皮来回翻,把“智能合约”、“分布式账本”和“工作量证明”之类晦涩难懂的名词囫囵吞枣咽下去之后,我关上 Kindle,决定不再看它们。
这时,我回到某一本书的引言部分,发现有这么句话:“阅读本书需要具备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数据结构和算法,拥有一定的编程经验。”
研究过后,我才理解其实公众根本需要一个“能读懂”的区块链。而恰恰需要一个“读不懂”的比特币。
怎么讲,其实就是一群当年被一波深奥概念忽悠买了垃圾股票而被套了好几年的资深韭菜们,十分需要一个新的概念能骗一波新的韭菜入场让自己解套。
我这才理解,为什么现阶段没有太多文字能浅显易懂地让大众理解区块链的价值和潜力——而不只是比特币。
众多科技媒体、风险投资人和非技术出身的企业管理者,可能都跟我一样,对“区块链”这个突然爆火的新领域存在似懂非懂。却因为舆论、数字货币价格曲线和区块链概念股的疯狂涨势裹挟着,不得不在研究透彻之前就配资下场。
1 月 12 日,互联网金融协会的一纸通知再次让迅雷股价暴跌。这份名为《关于防范变相 ICO 活动的风险提示》直接点名迅雷的“链克”(原“玩客币”),称其是一种变相 ICO,一种融资行为。不出意外,迅雷的链克及其股票,接下来的投机价值会暴跌。
过去不到半年时间里,迅雷的股价从 3 美元左右一路飙升到最高时 25 美元,简直是在堂而皇之地吹泡泡。
但即便是“暴跌”之后,迅雷的股价依然远高于上市以来的平均水平。而如果你仔细观察,热衷于宣传“区块链”的上市公司,全是类似迅雷这样的“横盘”公司。
暴风、人人、天涯、柯达,凡是在主营业务上毫无建树,股价长期停滞的公司,你都能看到它在区块链和代币发行领域上蹿下跳。
我敢说,这些人在区块链上可能没什么造诣,但在割韭菜方面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反正市场上总是会有新鲜概念生根发芽,当周围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韭菜,它们就会从容地扬起镰刀。
过去半年,比特币的疯狂带动着背后的区块链技术迅速崛起,虚拟币的火也烧到了区块链身上。在中国政府命令禁止 ICO 变相融资之后,区块链就成了各类代币的接棒人。
再往前几天,知名天使投资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微信发言内容泄露事件热传。等聊天内容不出意外地被人截图,所有人都看过一遍、得知真格基金要全面押注区块链之后,徐老师又施施然地发布了一个公开声明,说这只是个内部分享。但徐小平这边话音未落,那边 A 股多个区块链概念股连续涨停——这是徐老师的本事,也可以看作二级市场对一级市场的直接回应。
是否推出面向 C 端消费者的区块链产品,似乎是检验一家公司是在炒区块链概念还是在踏实布局的金科玉律。
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是为了割韭菜而搞区块链,比如 IBM、阿里云、腾讯云都推出了区块链平台,但他们绝不会向 C 端消费者推出这个概念——毕竟把一种无法三两句话解释清楚的概念,放到 C 端产品宣传文案里是宣传大忌,除了传销和骗老年人的保健品。
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也在邵亦波在朋友圈评论,称自己看好区块链的中长期价值,但目前的 ICO 和区块链融资,是在赌博。
目前市场上对各类代币的投资中存在大量泡沫,更不用说区块链概念了——但如同此前所有的金融投机一样,看着比特币和各种代币价格疯涨,迅雷链克被狂炒,所有人想的是我应该用什么姿势在这波泡沫里游泳,以及如何在退潮之前上岸,不要被浪卷走。
于是,区块链被简化成一个符号,大众心中的认知是:区块链和虚拟币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现在它又得到了知名投资人的“认可”,场外的代币、场内的区块链概念项目,会继续涨下去。
这个结果恐怕是所有信仰“去中心化”和区块链潜力的技术从业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不少真正信仰区块链并且在做事情的人都对目前的炒币现象痛心疾首,但毫无办法。不少人问,为什么没有人真正对大众解释清楚区块链,以及比特币区块链和这一技术本身之间的区别?
这恰恰是话题本身的矛盾之处。在面向大众的传播中,概念简单直接,才容易被传播和讨论。大众永远不会认真讨论技术细节,最危险的时候,只要沾上丁点儿概念就会引发群体狂热。
更为吊诡的是,虚拟币和区块链的技术文档越高深,理解门槛越高,大众越是着迷,他们的理解与其真实价值就越脱节,也越容易被“权威人士”牵着鼻子走。你觉得,大众是对机器学习的原理和前景更感兴趣,还是更喜欢看李开复老师在各种公开场合宣扬“人工智能”是未来呢?
所以,越看不懂,才越要“区块链”。大众不知道它的能力边界在哪儿,那么它的辐射能力就会变得无限大,进而形成一种“莫须有”的价值。
我并不是说区块链技术本身是泡沫。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投机事件“郁金香泡沫”,形成的原因也不是郁金香没有价值(实际上当时的名贵郁金香非常稀有且昂贵),而是“郁金香价格很高”这件事口口相传到市井街头时,变成了“一切郁金香都有投资价值”,进而衍生出郁金香期货交易,这才导致了泡沫和随后的破裂。
相似的情况放到近代,有 2000 年代的“dot com”泡沫,一支股票沾上互联网就会狂涨;往近了说,有 A 股“湘鄂情”改名“中科云网”,以及刚刚发生的“柯达币”事件:一家在数字影像时代掉队的传统胶片大厂,一经宣布要采用区块链技术,长期匍匐前进的股价曲线立马垂直弹跳而起。
其实要是深究起来,柯达设想的用区块链和虚拟币解决版权交易问题,算是区块链一个相对靠谱的应用场景。然而柯达股价暴涨却很明显跟这一点没有关系,比如 The Verge 这样受众群体巨大的科技媒体就傻傻地问,柯达为什么要发行虚拟币呢?
如果说此前的群体投机热潮只能通过炒作相关概念股等少数方式让大众参与其中,这次区块链的热潮,因为其天然的金融属性给了所有人一个投机的舞台。除了比特币、莱特币等公共区块链可以炒,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发行自己的“另类币”,各种组织也能发布属于自己的“私链”。当然,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做不到了。
区块链狂热里还有另一股微妙但重要的力量,那就是掌握话语权和传播效应的公众人物。
在面对大众的时候,向徐小平和邵亦波这样的知名投资人实际上也被符号化了,他们代表着权威和可靠。那场事先张扬的泄漏事件,在创业者眼里,是创业导师在提醒他们得积极应用区块链技术,来年好融资;在大众看来,很容易被理解成徐小平在为区块链概念甚至是各类代币背书。
但从众和网络效应在风险投资的小圈子里也相当常见。徐小平作为早期项目的投资人,他对区块链的态度,无疑会影响到创业者和中后期的基金;而邵亦波口中的“中长期价值”,更是一个万金油说法。2013 年的智能硬件、2016 年的虚拟现实,那可都是投资人们嘴里口口声声说的“未来”、都“具有长远价值”。
在 VR 火爆的那会儿,我有几个做投资的朋友甚至到了非 VR 项目不看的地步。VR 现在看来确实有“长期价值”,但是短期内……嗯,凉了。
倘若这场泡沫到了破裂的那天,会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吗?可能不会,它无非是财富从一部分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些人手里。
但这个过程中最让人遗憾的是,那些其它有价值的区块链应用场景,比如解决版权问题、信息登记和各类需要降低交易成本的领域,都被挤到了舆论边缘,或是成为合理化这场金融投机的边角料。
这么看来,区块链真正的敌人,是那些炒区块链概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