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 12月 31 2024
首页 / 人工智能 / AI / 小心,教育机器人别好心做坏事

小心,教育机器人别好心做坏事

小心,教育机器人别好心做坏事

 

近日,国内某品牌的教育机器人广告,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广告中,小孩子问了他爸爸几个问题,但他爸爸的回答都是要他去问机器人。

带着好奇的心情,去翻了翻其他品牌的广告,80%以上的品牌在内容表达上基本一模一样,可这类“甩锅”式的教育机器人广告真的合适吗?

别让机器人磨灭了孩子本性

之前在某平台,正好看到过一个关于儿童教育的案例,在小孩咿咿呀呀还不会说话时,他喜欢用手去指,如果此时家长耐心的告诉他这是什么,是用来干什么的,小孩会指向更多的东西,因为家长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他渴望了解不认识的东西。而如果家长在孩子指向一个东西时,选择不会答或回答很简短,慢慢的孩子就会失去他的好奇心,之后不管遇到什么不认识的东西他都不会去问。

同样的道理,在使用教育机器人方面,如果都像广告中一样,家长都让孩子去问机器人,会产生什么结果?

首先,孩子的问题可能会“难倒”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的“智商”目前被严重高估,它不是全能,其实说白了教育机器人就像一个功能更多、问题储备量更丰富的智能音箱,但面对孩子各种天真的问题,人有时候都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何况是一个机器。

其次,当家长都像广告一样教育自己的小孩,长期不回答他们的问题,小孩们也将不会再发问。在儿童阶段父母等家庭人员无疑是小孩的唯一沟通渠道,当他们失去与父母的对话后,机器人会成为他们仅剩的沟通对象,但鉴于儿童表达不会很清楚,机器人可能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而不会进行交互,他们的好奇天性也很可能会随之磨灭。

最后,教育机器人给出的答案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教育机器人市场目前处于“野蛮生长”状态,产品价格、质量差距巨大,很多质量差的产品连1+1都会答错,而小孩对于一个问题的认知一旦形成便很难更改,想要借助教育机器人来帮助小孩寓教于乐说实话还早了点。

对于机器人作用于小孩身上的影响,来自德国和英国的一个研究团队专门展开过一次测试,他们模仿波兰心理学家Asch于1951年的一个实验,测试对象选择了一批成年人及一批小孩。测试的内容是,测试者给出一个答案相对明确的问题后,机器人会故意回答错误选项,再看人类成年人和小孩如何作答。测试结果显示成年人基本不会受到影响,而小孩的易感性十分突出,他们非常相信机器人的选择,很多都会选择机器人给出的错误答案,哪怕自己原本的选择是正确的。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没有机器人干扰下小孩的正确率可以达到87%,而在机器人介入后,正确率下降到了74%。

所以,对于小朋友的教育绝不能像各种教育机器人广告一样,完全依赖于机器人,特别是当小孩和机器人独处时,他们获取答案的来源仅仅且只是机器人,哪怕是错误答案,他们也只会跟着选择。

当孩子更愿意亲近一个机器人时,该如何是好

近日智能相对论佘凯文也与身边的朋友讨论了下关于教育机器人的问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被提出,就是“当陪伴小孩最多的是机器人,而机器人成为小孩的精神支柱时,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虽然不是由机器人引发的,但确实可能成为现实。在生活中,很多小孩视自己的一个玩具、一件衣服或根本不属于他的一件东西为禁脔,但那还是一些“死物”,更何况是一个能与其“交流”的机器人。当然不能一概认定教育机器人会造成这种现象,但是凡事都有那个“万一”。

为了防止这个“万一”的发生,在讨论时就有人说他绝对不会给自己儿女购买类似的机器人产品。

那么使用机器人来接近并治愈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结合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人们将自己锁在了一间间钢筋水泥之中,自己不去与邻里交往的同时,也限制了孩子们的玩耍空间,加上很多小孩从小就是由爷爷奶奶们陪伴成长,使得他们越来越孤僻。

市面上也有很多专门针对自闭症儿童研发的智能机器人,例如,今年卢森堡大学的一个衍生公司研发了一款名叫QTrobot专门针对自闭儿童的机器人,他们通过测试研究发现,当自闭儿童与机器人在一起时会明显增加儿童的注意力和参与度,减少了他们焦虑和破坏行为。

这看似能很好的解决儿童的自闭问题,可或许会引起另外的现象。关于这个问题,专门询问了暨南大学的心理学老师刘老师,从心理学上来说,使用外物介入的方式治疗自闭儿童,一般情况下就是让自闭儿童形成精神寄托,但若是由于大脑或生理激素造成的自闭,机器人的介入也完全不会有效果。

而当机器人成为孩子的精神寄托之后,还会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上文有提到过,孩子会对机器人盲目信任,会影响孩子自己的判断思考能力,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并且种情感寄托的形成是在儿童时期产生,随着他长大,这种不健康的精神寄托将会导致他与外部世界格格不入。

并且刘老师指出,还有一个现象也需要注意,在人类心理师治疗自闭儿童的过程中,产生过许多儿童在面对自己的治疗师时是放松且愿意交流的状态,而一旦面对其他人,又回到自闭状态。

如果这个现象同样在机器人身上发生,后果还将严重得多,因为机器人没有情绪、无法判断,即便自闭儿童出现一些错误的言语或行为,机器人根本没有办法即时纠正。

面对质疑,教育机器人该如何自处

随着二胎政策的释放,每年将有500万-600万的新增出生人口,其背后是2000亿的消费市场。而儿童消费在中国家庭消费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目前,有数据显示国内教育机器人市场规模已接近10亿元,中国市场也被认为是全球最有潜力的市场。

但问题也十分严重,目前市场上的教育机器人除了外形不同,基本功能都很雷同,产品价格、质量差异也非常之大,即便消费者想买也根本不知道如何选择,而这些都还只是次要问题。

主要问题是,如何打消父母认为教育机器人会给孩子带来各种的负面影响。像目前市面上的一些高端交互类机器人,例如亚马逊的智能音响、微软的聊天机器人,都出现过一些莫名其妙声音,像是怪笑或是种族歧视语言,在成人客户面对这些问题时都会不知所措,而教育类机器人的用户群体都是小孩,当类似问题在他们身上发生时极有可能会使他们产生心理阴影。

所以教育机器人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就目前而言教育机器人完全没有能力独立照顾小孩的生活学习,教育机器人的定位应该是作为家长辅助子女进行生活和学习的一个工具。

就像电脑、pad或手机一样,单独让孩子自己使用,他无法分辨哪些信息是对的哪些信息是错的,需要家长帮其过滤,教育机器人同样需要。

而教育机器人厂商需要为教育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做出正确、积极的引导,第一件事就是更改自己的广告或标语,将那些极具诱导性的像“孩子自己就能学习”、“孩子的学习再也不用我操心了”之类的通通撤销,因为完全不现实。

并且无论是厂商还是家长,都必须清楚的认识,让小孩与机器人交朋友本身没有错,但如果像一些广告中描述的那样“再也不用担心小孩没朋友了”之类的,那就是大错特错。

人与机器人的交流永远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毕竟目前我们生活的社会,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而不是人与机器人。

关于 声波

声波
发现不同的声音

检查

OpenAI重磅发布o3,再次突破AI极限

OpenAI迎来了年底AI春晚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