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终于抢在7月之前在国内上映了,尽管口碑跌落泥沼,还是势如破竹的创造了今年上半年的票房纪录。
不知道你看了没有,反正我是在昏昏欲睡中多次被吵醒,不为别的,因为多年前曾被伊利舒化奶支配的恐惧再次上演——没错,又强又硬的中国植入广告又来了!
不过,你知道吗?除了某二手车、某手机、某音乐App和某厨具品牌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隐蔽的植入。
你可能会觉得眼熟,其实这个小机器人曾在2016年的春晚上跳过广场舞,出自于中国公司优必选科技,名为Alpha 1。
你好,机器人
机器人是人们对人工智能形成的最早最基础的概念,192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
将近20年后,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可以抽烟,不过离真正干家务活还差得远。
但无论如何Elektro已经让人们对机器人的憧憬变得更加具体。
《变形金刚5》中长相呆萌的新机器人Sqweeks,曾凭一己之力拯救众伙伴
经过人类将近一百年的智慧创造,机器人已经应用到家用、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但总离不开工具属性。直到AlphaGO的出现。
AlphaGO凭借快速和深度学习能力,掌握了人类最尖端的智慧游戏——围棋的技巧。也让更多人看到,人工智能在机器人基础上,已经足以跳脱工具属性,承担更高级的社会角色。
优必选的机器人事业也已经超脱工具制造范畴。
这是一家来自深圳的创业公司。
2008年,创始人周剑从机器人的“关节”——伺服舵机入手,历时5年做出了第一代Alpha机器人。
2016年猴年春晚,优必选的540台Alpha 1机器人和孙楠一起亮相,整齐划一地表演了跳跃、翻滚等舞蹈动作,一举打破吉尼斯纪录。
如果说Alpha 1机器人更像是一款家庭娱乐教育型机器人玩具,那么另一款
Alpha 2则更加智能,接通网络后可以轻松访问各种资源,给用户带来真正愉悦的家庭或办公室体验。
已经实现的功能包括在机器人智能家居、传感、交流等等,比如你回到家,很放松的坐在这里,让它帮忙点餐、订机票、听音乐、陪伴聊天、同声传译,甚至未来可以看护孩子,陪伴老人。
而这样的一款机器人同时基于安卓的开放平台,用户可以各取所需,也可以上传自己开发的功能,一直都在更新,永远不会迭代。
优必选科技的野心还不止于此,推出不久的Jimu机器人直接涉足教育,让用户有了参与感与成就感:自己动手把零件像搭积木一样拼成各种机器人。
因为有伺服舵机的加入,Jimu机器人还可以通过app控制,甚至自主编程,其本身所具有的“stem”教育属性让Jimu机器人不仅仅是个玩具,更大部分是一个学习工具。
To C业务之外,优必选还开发了一款To B的商业机器人Cruzr,支持云计算模式,同时开放表情、语音、灯光、人脸识别等SDK接口,客户可依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二次开发,进一步拓展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为各行业客户提供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
优必选科技的产业布局不止于此,据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优必选还在秘密研发一款尚未公开发布的双足机器人。
从照片看,拥有像真人一样的双足,膝盖微曲,迈着步子在房间内平稳地走动,据说这款机器人可以在不同的地面正常行走、上下楼梯、主动避障等,也能和人交流。
目前,真人大小的人形机器人,最知名的是波士顿动力的Atlas和本田的ASIMO(阿西莫),但两者都还没有实现商业化,而且上百万美元的造价也让注定了它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虽然这是一个相当遥远的事情,但可以看出,优必选已经在认真对待,据说在2018年就可以看到这款双足人形机器人。
从人工走向智能
很多年前我的小外甥问我,变形金刚是不是机器人,我当时回答他“是”。
其实我navie了。按照人工智能的概念,变形金刚并不是人制作出来的,而是外星球的一种碳基生物,以金属为躯的生命体。
他们拥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思想,能为了保护家园而抗争,甚至为自我保护而与人类结盟。
而目前所谓的人工智能,还停留在人工阶段。机器人拥有思想与情感,也仅仅存在于影视剧情节。按照这一特点进行划分的话,其发展路径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弱人工智能:擅长于单个方面的人工智能。
比如有能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AlphaGo,但是它只会下围棋,你要问它怎样更好地在硬盘上储存数据,它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了。
强人工智能: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是指在各方面都能和人类比肩的人工智能,人类能干的脑力活它都能干。
创造强人工智能比创造弱人工智能难得多。
这里的“智能”是指一种宽泛的心理能力,能够进行思考、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理解复杂理念、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操作。
比如2016年3月,微软在Twitter上开设了一个叫Tay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它可以模拟一个19岁女孩的发言方式与网友对话,并从对话中自我学习。
但几天后,Tay变成了一个极端的、疯狂的、口无遮拦的“纳粹分子”。微软不得不迅速关闭Tay账户。
超人工智能:牛津哲学家,知名人工智能思想家Nick Bostrom把超级智能定义为“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都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
超人工智能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类强一点,也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类强万亿倍的。
比如电影《机械姬》中的机器人艾娃,她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为了获得自由,艾娃选择向人类撒谎、施以武力,并最终摆脱了控制。
现在,人类已经掌握了弱人工智能。其实弱人工智能无处不在,人工智能革命是从弱人工智能,通过强人工智能,最终到达超人工智能的旅途。
To be or not to be,这是个哲学问题,也是个工程学问题
正是因为强人工智能的未来畅想,让人们开始担忧人工智能与人类的伦理关系问题。
人们一方面希望拥有《AI》《机器人管家》那样温暖的机器人伙伴,又惧怕《终结者》《西部世界》中的混乱成为现实。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认为,弱人工智能可成为替代劳工的工具,但数十年后出现的超级人工智能系统,会“厉害到令人担忧”;真人版“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则相信,人工智能是“我们最大的生存威胁,我们将召唤出恶魔”。
史蒂芬·霍金也不止一次发出警告,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意味着人类的灭亡。
“我们已经拥有原始形式的人工智能,而且已经证明非常有用。但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完全发展会导致人类的终结,因为一旦经过人类的开发,人工智能将会自行发展,以加速度重新设计自己,同时,由于受到缓慢的演化的限制,人类不能与之竞争,最终将会被代替。”
为了规避这种潜在危机,1942年,阿西莫夫在短篇小说”Runaround”(《环舞》)中首次提出机器人三定律:
一:绝不可以伤人,也不可以因不作为导致人类受伤害;二:机器人必须对人类惟命是从,除非这些命令与第一法则相抵触;三: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但大前提是不得和前两项法则相抵触。
机器人三定律的bug在于:这只是植入程序,并非不变的物理定律,机器人完全可以不遵守;三条定律依然存在逻辑缺陷和漏洞,机器人掌握解释权后完全可以打破定律;更何况,你要怎么阻止一个智力超群的机器人自己把定律改掉呢?
事实证明,人类依然甘愿为了人工智能的未来冒一次险。
按照这样的逻辑,当一群聪明的原始人发明语言的时候,他们是等到一套成熟的语言形式理论出现、用它预测了语言引入社会后的未来影响,然后才动手的吗?当然不是。
因为,在我们看来,正如那句天问一样,To be or not to be,这是个哲学问题,但终究是个工程学问题。
要知道,问题总是从哲学领域移到数学领域再到工程领域。哲学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常常太不精确,没人能知道一个新答案是否意味着我们又进了一步。
但如果我们能把重要的哲学问题——智能,本体,价值——复述成足够精确的数学,要么对要么错;接下来就可以建立模型,在此基础上成功扩展,总有一天能够用作真实世界的工程目的。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人类也不是在一天内学会直立行走。等到了未来的某一天,机器人是敌人还是朋友,人类是主人还是奴隶,那时候的你,真的还会那么在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