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主要从使用者的角度,谈一谈在AI时代我们要做什么准备。
一、企业客户需要什么样的AI能力
这个话题很类似于“企业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数字化能力”。熟悉我的小伙伴都知道,我的态度一贯是:企业客户,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企业客户,需要定制化的数字化能力。
我的逻辑是这样的:
对于企业客户来说,那些通用性的工具类能力,比如像考勤、邮件、会议等,可以直接买产品或者标准化服务;
但如果企业客户将数字化能力视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那就很难允许这种能力是产品化的,能被竞争对手复制或移植过去。
在现实中的使用场景里,企业客户的数字化能力往往是工具类产品和定制化开发的组合,而定制化部分与标准化产品的对接,也只能是定制化的。
到了AI时代,情况是类似的:标准化通用性强的AI能力可以是产品,而与企业具体流程和应用相关的AI能力,尤其是涉及落地执行,需要与存量的设施互通互动,主要得靠“按需定制,以变应变”的AI能力。
是的,无论数字化能力是否包括AI因素,都需要适应变化,为企业提供其所需的支撑能力。完全指望标准化的方式去解决,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个人客户面对产品时只有选择权,而企业客户可以为个性化定制支付更高的费用,快速满足需求的调整,这是企业客户实实在在的需求。
这方面我一直被挑战,不少老资格的IT人认为,海外成熟应用的产品化软件是行业最佳实践,有助于快速提升企业客户的管理水平。这个话题有些复杂,以后有机会专门写文章说。
二、如何打造企业客户的AI能力
未来企业客户的AI能力我认为仍由三层组成。
最底层是基础设施,提供标准化的算力输出,所以大厂在这方面有优势,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竞争力越强。
基础设施只涉及通信网络的时候,王者是电信运营商;后来进化到了云网时代,国内是互联网大厂和电信运营商都算玩家;未来到算网时代时,基础设施产业链虽是庞大的赛道,但不知道还能剩下谁。
中间层是平台和工具,提供组件化的AI能力,大模型和智能体大体都处于这个位置。
这一层的竞争会很激烈,大中小厂各有特色和优势。
大厂会在提供算力的基础上提供平台化的能力,无论是通用大模型还是各种AI工具都可以有,就像如今在做IaaS基础上做Pass,然后再发展生态,这套路驾轻就熟了。
小型创业公司可以发挥自己低成本、小快灵的优势,做工具组件或者智能体产品,提供一些共性能力或者辅助能力,可以降低AI的开发成本和使用门槛,也可以用来提升AI的易用性和便利性,这些小生意大厂看不上,但也有存在价值。
规模居中的企业可以做行业大模型,也可以做通用性的工具,聚焦在某个领域做智能体也是不错的方向。但可复制性强的产品与客户距离远,做专用性强的能力又缺乏规模,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非常不容易。
最上层是应用,既然需要定制化开发能力,所以我认为应用层最终由客户自行研发是合理的模式。
首先,与其客户把需求翻译给开发商,不如客户自己开发效率更高。很多做行业应用的数字化供应商培养了大量的行业专家,但对企业和业务的理解始终隔着一层;要提高对需求的响应速度,最有效的方式还是让客户自己试、自己做。
其次,企业自有人员的数字化水平越来越高。Z世代的新员工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在充足的算力以及新技术新工具的加持下,编程不再只能依托专业人员去实现。那些做低代码平台、支持拖拉拽操作进行业务配置的IT人,目的不就希望客户自己去搞定吗?
第三,当AGI渗透到企业的内部决策以及核心流程时,会遇到“何为最优解”的难题。很多时候企业里很难简单定义“对”还是“错”,是通过对多重因素评估后决策“取”和“舍”。这种场景下如何让AI做好辅助,企业外部的人员很难把握。
总之,对于传统企业来说,让自有人员成长为数字化能力以及AI能力的应用开发者,是AI时代的生存之道。
还有一种可能,时代大潮中会诞生AI原生的新物种,那会是什么样的企业呢?
三、个人如何适应AI时代
作为碳基生物,如何与越来越强大的AI共存?
第一点是学习。
可以预见的是:AI会越来越强大,任何人和组织都会有比AI表现差的地方。
在电力和算力供给足够的情况下,AI必然取代越来越多的人力,用更低的成本完成各种任务。规则化的工作由AI接管,人去完成更具创新性、更复杂的工作;然后可能这些工作又被AI取代,我们就再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相辅相成,循环往复,人与AI的互动不断降低成本,把高端产品和体验的价格打下来,使其进入寻常百姓家。
生活越来越舒适的同时,个人能做且要做的,就是持续学习,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一方面是学习如何使用AI,如何适应AI。学习如何在AI的帮助下,在AI时代生活。
另一方面是通过学习,使自己有比AI更强的地方,或者说让自己能保持不可被AI完全替代的状态。
第二点是训练。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AI可提供的帮助越来越多,个人的一些能力会退化。
完全依赖地图软件,认路的本事就退化了;习惯使用搜索引擎,记忆的能力就退化了;总用键盘鼠标写东西,手写时就提笔忘字、字迹惨不忍睹。
如果不愿意这些能力退化,自己就要有意识地去锻炼,就像坐办公室的人要去健身跑步,放弃舒适,保持自己的活力。
人类在用海量数据训练AI,而人类自己的很多技能也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
在学校的时候,我没有学过公文写作;工作之后,虽然经过一些培训,但能力还是不达标。后来帮着同事们打字、套印红头文件,看似简单枯燥甚至无聊的行为,却在打字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怎么写文件,如何做事情。
训练不是求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在重复的过程中将能力内化,为之后的进阶学习打基础。
第三点是破茧。
可以预见的是:AI会做一个更高级的信息茧房,被困在舒适区里的人会越来越懒。
专家们夸AGI,说只要你会问题,AI就能给你准确的答案。
但AI生成的音频、视频、文字等内容真假难辨,你敢相信AI给的答案吗?
我做过一些测试,在自己不了解的领域里,AI给出的答案我都觉得挺合理;但在我的专业领域里,会发现AI的回答有很多错误。
分析这些错误,有的是原始数据有误,但有的根本就是AI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所以我有理由怀疑,在不熟悉的领域里我问的问题,AI的回答也可能是胡说八道。
如果完全信任AI的输出结果,就是被困在AI创造的世界里,而且还以为这是真实的世界。
被某个中心体操控,生活在茧房里,这些我都觉得挺可怕的,所以产生了破茧的念头,有意识地按照以前的模式,自己从原始信息里分析整理答案,强制自己躲开捷径,做更好的自己。
四、结语
五年前,我分上中下三篇写了《好倒霉,我们活在信息时代》(相关文章:上、中、下),认为信息时代里,能从海量信息里准确识别信息的能力是人的核心竞争力。
短短五年之后,眼瞅着AI时代即将到来,我们又该如何定义和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2025年初,我用四篇文章写了自己的碎碎念,配图用的是我新居的夏秋冬春的四季。春节将至,万物复苏的时节指日可待,用自己的能量去建设美好的世界,去迎接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