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 4月 8 2025
首页 / 人工智能 / VR / Rokid迷局:AR眼镜的用户与资本困境

Rokid迷局:AR眼镜的用户与资本困境

编辑

2024年12月18日,Rokid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浙江调研时佩戴体验了 Rokid的两款AR眼镜产品。随后,央视新闻联播也播报了这则新闻。

编辑

总理体验的产品正是此前一个月Rokid在杭州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发布的售价2499元的Rokid Glasses。这款重量仅49克、支持AI功能的AR眼镜,一时间成为科技爱好者热议的焦点。

今年2月18日,Rokid创始人祝铭明在杭州市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佩戴Rokid Glasses,发表了一场所谓“无纸化”的演讲。

一周后(2月23日),蓝思科技与Rokid的战略合作声明,前者作为供应链伙伴为Rokid从镜架、镜片、功能模组到全自动组装实现全链条支撑,并宣布在资本层面深度协同。

编辑

几件大事似乎拼凑出了一个完整的科技画像:Rokid在AR领域似乎马上就要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但一切似乎又没有那么简单美好,事实上无论是AR眼镜这个领域,还是野心勃勃的新星Rokid,似乎正面临着一系列残酷的商业考验。

“伪需求”还是“伪创新”?

在Rokid的官方宣传片里,Rokid Glasses的使用场景看上去似乎很美好:语音翻译、实时导航、头戴提词器、AI助手随叫随到……但,这些功能真的需要花2499元购买一副专用眼镜吗?

提词、翻译、导航等功能看似炫酷,但实际使用场景有限。正如一位用户吐槽的:“我花2499元买了个提词器,结果发现手机也能干这事儿,还更顺手。”

更尴尬的是,这些功能在实际体验中频频翻车:

翻译延迟4秒:当你和外国友人聊得正嗨,Rokid Glasses却还在“思考人生”;

续航4小时:出门逛街还得带个充电宝,这哪是“无感融入生活”,分明是“无感增加负担”;

镜片透光率不足:戴久了眼睛酸涩,网友戏称“这不是AR眼镜,这是‘眼药水推销员’”;

拍照分享?手机摄像头素质远超;

提词功能?一个小型提词器可能只需几百元。

抛开价格不谈,当下貌似只有苹果的Vision Pro是真正的“空间计算”的创新品类。它能将多个虚拟大屏幕投射到任意空间位置,支持手势控制不同窗口,为用户创造了全新的交互方式。

编辑

而Rokid Glasses更像是一个多重功能的堆砌品,最重要的是用户体验并不达标。

据一位供应链的内部人士透露,量产版Rokid Glasses的实际舒适度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长时间佩戴后的鼻梁压力和耳部疲劳感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在技术上,出身阿里系的祝铭明为Rokid Glasses搭载上了阿里云“通义千问”大模型。宣传中也多次强调了AI功能,如语音翻译、物体识别等。然而,小型眼镜的本地算力(骁龙AR1芯片)显然并不足以支撑复杂的场景,大部分计算仍需依赖云端,这意味着几个真实的问题与挑战:使用体验受网络质量影响极大、功耗和续航面临严峻挑战、响应延迟难以避免。

有体验者反馈,Rokid Glasses的实时翻译功能在安静环境下表现尚可,但在嘈杂场景中准确率明显下降,且延迟可达4秒以上,这在实际社交场合几乎无法使用。

另外,Rokid Glasses最核心的技术优势在于其采用的光波导显示技术,这使得眼镜能够保持较轻的重量。然而,高质量光波导模组的量产一直是全球AR眼镜厂商面临的共同难题。

业内人士透露,Rokid自研的衍射光波导模组虽能实现轻薄化,但良品率仅约65%,这直接导致单机成本增加30%左右。虽然Rokid与蓝思科技达成合作,希望提升量产能力,但能否顺利解决良率问题仍是未知数。

Rokid创始人祝铭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Rokid Glasses预计在2025年第二季度正式上市,销量目标为30-50万部。

编辑

不知道是面对媒体时的豪言壮语,还是真对自家产品如此乐观。

从B端到C端的战略摇摆

让我们暂时放下产品,从公司战略的角度,谈谈Rokid如今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或许是如何平衡其B端业务与C端野心之间的矛盾。

据了解,Rokid如今约80%的收入仍来自工业级AR眼镜业务,如博物馆导览、工厂巡检等场景。这些客户通常对价格敏感,大批量采购虽然能带来稳定收入,但毛利率普遍不足20%。

而要进军C端消费市场,需要投入大量营销资源、建立零售渠道、培育开发者生态,这些都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同时,消费者对产品完成度的要求远高于B端客户,但Rokid目前的现金流状况难以支撑如此激进的转型。

很显然,Rokid既无法放弃现有的B端业务,又难以集中全力拓展C端市场,根本“骑虎难下”,进退两难。

值得注意的是,Rokid宣布新品将于2025年第二季度上市,目前已开启预售。为了冲刺初期销量,Rokid向经销商提供了颇为优惠的条件,包括“90天账期+15%返点”等政策。

然而,这种模式在AR眼镜这类新兴品类上风险极大。一旦产品未能获得市场认可,很可能导致渠道库存积压,最终以大幅度降价收场,是非有损品牌形象的。

苹果公司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款硬件产品的成功,离不开丰富的内容生态。而这似乎是Rokid最力不从心的地方。

截至目前,Rokid公布的自家开放平台的开发者数量仅约6200名,而苹果Vision Pro的全球开发者已超过20万。

缺乏开发者意味着缺乏应用,缺乏应用则导致用户留存率低下。这是一个典型的“鸡生蛋、蛋生鸡”问题:没有足够的用户基数,开发者没有动力为平台开发应用;没有足够的应用,用户也难以保持长期使用的热情。

编辑

碎片凭借创始人祝铭明与阿里良好的关系,Rokid曾高调宣布与支付宝、钉钉等平台的“深度整合”,但实际使用率却不尽如人意。例如,声纹支付、AR会议等功能的实际使用率不足5%。这些所谓的“跨界合作”更像是公关噱头,而非真正能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功能。和竞品雷鸟AR眼镜提出专注影视播放领域不同,Rokid更像实力不匹配野心的典型案例。

创业维艰:资本与供应链的双重困境

就在2024年11月新品发布后不久,网络上出现了关于Rokid拖欠员工工资的传闻。虽然官方第一时间否认了这一消息,但这无疑暴露了公司现金流紧张的状况。

据接近Rokid的人士透露,公司目前经营性现金流为负值(-3.2亿元)。尽管获得政府补贴和蓝思科技注资,但烧钱速度(年研发+营销支出超8亿元)远超融资能力。

编辑

一位投资人直言:“Rokid的商业模式就像‘用爱发电’,看起来很美好,但根本撑不住。”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昂的研发投入,AR技术的研发成本极高,尤其是光学模组和算法开发;后疫情时代,供应链成本持续上升,小批量生产导致单位成本居高不下;持续扩大的营销支出,为打开消费市场而增加的推广费用。都是Rokid的烧钱大户。

公司的烧钱速度远超融资能力,这是典型的“技术创业公司困境”。

自2014年成立以来,Rokid已累计获得超50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IDG资本、蓝思科技等知名机构。然而,公司的年研发+营销支出超8亿元,且估值已从巅峰时期的120亿元缩水至目前的约70亿元。

机构投资者对Rokid“技术变现”能力的耐心也正在消磨殆尽。随着全球资本市场收紧,硬科技领域融资难度加大,Rokid的资本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虽然去年Rokid与供应链“大鳄”蓝思科技展开了战略合作,但甜蜜的背后也暗藏隐患。

为解决量产问题,蓝思科技为Rokid提供了全链条制造支持。这种合作表面上看是双赢,但实际上蓝思要求独家供货协议和利润分成,这进一步压缩了Rokid的毛利率,据估算已被压低至18%,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25%。

更值得警惕的是,光波导技术的核心制造设备——纳米压印设备主要依赖荷兰厂商EVG等国外供应商。随着全球科技领域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一旦出现“卡脖子”情况,可能导致Rokid核心零部件供应中断。

从行业竞争到巨头碾压

在全球AR/VR市场,苹果Vision Pro虽然定价高达3499美元,但其背后是强大的iOS生态支持,已有超10万款应用兼容。

Meta与雷朋合作的智能眼镜Ray-Ban Meta在2024年销量突破200万台,成为行业标杆。

相比之下,Rokid在品牌影响力、生态建设和资本实力上均处于明显劣势。一家创业公司如何与这些科技巨头竞争,是个严峻的问题。

在国内市场,华为、小米、OPPO等手机厂商也纷纷推出功能相同的智能眼镜产品。而直接竞争对手雷鸟、Xreal等的产品设计和生态应用也更具特色。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Rokid并无独家优势。

且手机公司可以利用现有的手机生态反向整合AR眼镜,而Rokid缺乏这样的终端入口优势,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另一个被行业忽视的问题是社会对AR眼镜的接受度。相关调研显示,约67%的消费者认为在公共场合佩戴AR眼镜会感到“尴尬”,担心被误解为偷拍或显得怪异。

这与Rokid宣称的“无感融入生活”形成了讽刺性反差。即使产品再轻薄,也难以消除用户的心理障碍。谷歌眼镜(Google Glass)的失败已经证明,技术再先进,如果不被社会接受,也难以大规模普及。

极客群体热衷于追捧Rokid等公司的技术创新,但普通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是:“这副眼镜能否替代我的手机,哪怕是个很好的补充?”——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Rokid Glasses发布会上,很多嘉宾仍在使用手机记录、拍照和分享,而非戴着AR眼镜。这一幕生动地说明了AR眼镜当前的尴尬处境——即使在科技爱好者聚集的场合,它也未能真正“替代”手机。

Rokid的故事是中国科技创业浪潮中一个缩影:有梦想、有技术、有资本,却在产业化的路上遭遇重重障碍。

全球AR/VR市场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614亿美元,但赢家几何?技术是否真能转化为用户价值?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这些都是Rokid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于Rokid来说,真正的挑战不是技术创新,而是如何将技术转化为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在这条路上,它需要更务实地思考用户需求,而不是沉迷于技术理想主义。

毕竟,科技的终极目标不是炫技,而是改善人们的生活。一副售价2499元的AR眼镜,能否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 Aaron

Aaron
新生代的小编辑

检查

GPT-5将免费向用户开放,DeepSeek逼的

“DeepSeek给了Open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