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希望在2020年,人工智能产品将取得重要突破,重点领域形成有效的国际竞争优势。
作为AI后发国家,如何在三年内雄起,并快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
首先,富士康式的人海战术是彻底不灵的,因为AI并不需要低端岗位;其次,动辄砸出几亿几十亿的土豪也吃不到鸡肉饭,因为AI还是个吃奶的孩子,AI要养,养平台、养方案、养技术、养产品。不然就算有Andrew Ng、Hugo助阵,最终也只会落个一筹莫展。
靠谁来养?自然是AI牛人。
在推动AI产业从兴起到快速发展的历程中,吴恩达、李飞飞们的领军作用非常重要,而要奠定AI产业发展基础,更是离不开hinton,Yann Lecun这样大师级人才。
现如今,上至发达国家政府,下至科技巨头AI创业公司,无不将吸纳AI牛人视为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性举措。
但是,神秘的AI牛人在哪里?能不能为你所用?
近日,腾讯研究院与Boss直聘联合发布了《全球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白皮书》,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
一、全球AI人才分布极不均衡
《白皮书》显示,在全球范围内,不光AI顶级人才数量稀少,而且AI各产业层次的人才分布还极不平衡。
所谓“数量稀少”,是指能够引领AI发展的顶级人才,环顾全球,尚不足千人。这些牛人中的大牛,大都在美国。
所谓“极不平衡”,可以参考数据。据调查,目前,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约30万人。其中,学术及储备人才约10万人,分布在全球367所高校中;产业人才约20万人,则分布在大大小小的AI公司和科技巨头中。
在这三十万人群中,美国依然处于核心的主导地位,可以从高校和产业两个领域来印证:
第一,美国高校多。目前,全球共有367所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其中,美国拥有168所,占全球45.7%,独占鳌头。此外,加拿大有22所、中国有20所,英国有20所、印度有18所大学,位于第二梯队。其余各国的AI高校均在10所以内。人工智能领域学术能力排在世界前20的学校中,美国占据14所;排名的前八个席位都为美国所占据。
第二,美国企业人才多。目前,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中,产业人才约20万人,分布在各国2617家AI初创企业和科技巨头中。其中,美国占据1078家居首,中国以592家企业排名第二,其后分别是英国,以色列,加拿大等国家。据估算,美国1078家人工智能初创企业中,约拥有78700名员工;中国592家公司中约有39200位员工,只有美国的50%。
二、中国AI人才是什么情况?
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人才之争。国内AI人才发展是什么状况呢?
第一,产业分布不均。
与美国相比,中国AI人才除了数量上有落差外,产业分布也非常不均衡。具体来说,中国AI产业的主要从业人员集中在应用层,而美国主要集中在基础层和技术层。中国的AI基础层人才储备薄弱,尤其是处理器/芯片和AI技术平台上,中国缺乏驱动能源,即缺乏高级人才支持和高端教育体系为产业发展续航。
第二,供求严重失衡。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592家AI公司中约有39200位员工,而中国对于AI人才的需求数量已经突破百万,但令人遗憾是,国内AI领域人才供应量却很少,人才严重短缺。
Boss直聘数据显示,2017年真正基本满足AI企业要求的人才供需指数仅为0.6左右,较2016年下降0,04,说明我国AI人才不但严重紧缺,且这种趋势正由于人工智能企业增多而变得愈发严重。部分核心类岗位,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工程师等,人才供需指数更是不到0.4。
有意思的是,过去三年中,我国期望在AI领域工作的求职者正以每年翻倍的速度迅猛增长,特别是偏基础层面的AI职位,如算法工程师,供应增幅达到150%以上。尽管增长如此高速,但是,由于合格AI人才培养所需时间远高于一般IT人才,人才缺口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填补。
第三,AI人才泡沫化现象开始出现。
一个表现是人才质量泡沫化。数据也显示,近三成期望在人工智能领域大展身手的求职者与AI雇主所要求的各项指标相距甚远,这部分人或为低学历求职者,或为刚初出茅庐,仅对基础编程略知一二、缺乏实际AI技能的初级程序员。另一个表现是AI人才的身价泡沫化。过去3年中,AI相关岗位平均招聘薪资正以每年近8%的速度增长。
到2017年,人工智能岗位平均招聘薪资已达2.58万元,远高于一般技术类岗位。从薪资分布上看,近八成岗位招聘薪资超过2万元,五成职位招聘薪资突破3万元,还有1.9%的企业更是开出5万元以上月薪吸引顶级人才,而标注的月薪还只是薪酬福利的一部分。
我们注意到,几乎50%人工智能岗位的职位描述上会提到为员工提供股票期权,部分巨头更是会将解决户口作为吸引牛人的重要手段。可以说,为争抢优秀人才倾其所有已成为所有AI公司正在做的同一件事情,而且,还是公司高层亲自出马!
三、中国之路怎么走?
中国实现人工智能战略,首先要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
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是仍然不能立即改变我国AI人才供需严重不平衡的现状。
在探讨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曾经做过一个世界AI牛人的排行榜,同时对国内外AI人才的源头–大学和企业均做过一些粗略的普查工作,虽然粗略,但是也能帮助做出足够客观的判断。
毫无疑问,中国在AI积累太少太少了,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起点太低太低了。
怎么办呢?俞点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思路,她来自”G5超级精英大学”之称的UCL,该大学在人工智能专业领域有完整的布局,同时,结合对硅谷斯坦福模式的切实观察,俞点认为,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从政府、企业、高校、协会四条路径实现该目标。
第一,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具体措施包括增加高校招生、吸引归国高端人才、政策倾斜、完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第二,建立校企AI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建立长期人才储备,此外,企业可以开展企业公开课,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第三,高校方面则应体制松绑。推动高校开放政策的实施,拥抱企业、提高AI科研经费,大力发展交叉学科。
第四,AI协会需要发力。借鉴斯坦福模式,促进协会发展,构建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完善交流平台,形成成果转化体系。
这个思路获得了大家认同。AI没有捷径,赶英超美,并非短期可为。工信部的《三年计划》也是清醒的看到这一点。
客观说,中国要在三年内人工智能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不是难事。但如果在30年内领先全球,光依赖传统的“产学研”模式是不够的,必须要“产学研+孵化机制+政策扶持”相结合,即由顶层设计入手,构建宽松的政策环境,推动市场发力。
唯市场能自如发力,才有助于完善AI创新创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