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爱好者肯定不会对《神经漫游者》一书感到陌生,这部小说开创了“数字朋克“这一文学类别,而受这部科幻小说影响深远的一部电影就更为人所知了,那就是《黑客帝国》。这部小说以未来的日本千叶市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计算机网络空前发达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生物工程技术突飞猛进,人类能将自我意识和与计算机网络相互连通、并放弃躯体进入控制空间去进行奇妙的探险。
2014年约翰尼·德普主演的电影《超验骇客》中,死去的人工智能专家(约翰尼·德普饰)的头脑被其妻子复制到了计算机网络上,使他在虚拟世界中重生。“意识上传”的情节曾经出现在很多科幻作品中,事实上这也是“数字朋克”常见的桥段。
但科幻小说里最常见的桥段,往往人类要忙活好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睡先,复制人脑这种听上去就很魔幻现实的技术,真的很难。但是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这项技术。
复制大脑到底可不可行?
从原则上来说,可行。大脑是个极其复杂的集合体,人类的大脑由1000亿个神经细胞构成,相当于银河系内的恒星数量,而连接神经细胞的突触数量超过100万亿。虽然数量很大,但它们是有限的,依然是能够被弄清楚的。
《超验骇客》里有一句台词是这么说的,“思想就是一种电子信号模式”。虽然听上去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是回去翻翻高中生物教科书就知道,这是真的。我们所有的感官,包括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等,都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到大脑中。而我们都知道,电子信号模式是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
从理论上来说,也是可行的。前不久逝世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曾表示:“我认为思维就是储存在大脑中的一段程序,就像电脑一样,所以理论上我们是可以将大脑复制到电脑里面,提供一种在死亡后的生存方式的。”我们可以模仿人脑的物理、化学和电子结构,将所有的参数都输入计算机,从而产生与真实人脑相似的输出结果,比如控制虚拟的肢体、五官和其他器官。
智能相对论分析师雷宇先和你聊一下几种复制大脑的技术。
1. 3D打印大脑
2015年,在美国SXSW科技大会上,南加州大学教授Theodore Berger宣布,通过人造海马体完成了短时记忆向长期储存记忆“几乎完美”的转换,这项技术可以完成对人脑记忆的备份,并复制到其他人的大脑中,但是鉴于大脑的复杂程度,这样大胆的尝试伴随着极高的风险。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癫痫、妄想、错觉甚至完全失去意识。
就在今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员们用3D打印技术复制出了最精确的大脑模型。这项技术的突破点在于,研究人员将3D打印机和大脑成像技术完美结合,并进行了3D打印。
CT扫描的分辨率很高,会产生细微灰阶的图像,以反映大脑中的所有活动。但由于3D打印技术的缺陷,常常在打印过程中使得灰色变成了白色或是黑色,无法看到细节,因此研究人员将每一个灰色像素分解成更细小的点,这些点呈现出黑色或是白色,这样3D打印机就可以根据那些非常小的黑色到白色像素的比例来记录图像,最终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
通过3D打印大脑,会帮助人们重建出脑结构,了解发展过程中的大脑网络形式,并有利于了解一些难以治愈疾病的作用机理,比如阿尔茨海默症是如何影响大脑网络的。
2. 全息大脑调制
同样是在今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设备,它将全息图像投射到脑细胞。这种新设备叫作“全息大脑调制器”,它利用全息投影,激活或抑制某些神经元。它的最终目标是同时控制大量神经元,使它们呈现真实大脑活动的模式,从而实现感觉复制。未来,我们可以利用这项技术编辑记忆、删除疼痛、植入不存在的图像。
目前,“全息大脑调制器”技术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前景不可小觑。研究人员用老鼠做了一项实验, 实验目标是老鼠的一小块三维大脑区域,含2,000个~3,000个神经元。其中,每个神经元都由一个含某种蛋白质的病毒进行补充,被闪光击中时,蛋白质会激活神经元。
随后,研究人员用计算机生成全息图像,制造3D图案,并将图像投射在老鼠的躯体感觉皮质的表面组织上——这是触觉、视觉、运动的大脑中枢。研究人员通过实时监控老鼠的大脑活动,发现它们的大脑活动和真实感觉刺激引起的反应相同。
这项技术所需设备非常庞大,且只能作用一小块区域。但是这项技术一旦得以发展,未来我们可以利用这项技术编辑记忆、删除疼痛、植入不存在的图像,甚至可以通过监控大脑活动对大脑进行调试,比如让盲人看见世界,让肢体不再矫健的老年人走遍大江南北等等。
3. 活体大脑保存
一家名为Nectome的美国创业公司计划对人的活体大脑进行保存,并在未来实现意识上传。这家公司首先是将大脑进行冷冻保存,接下来,他们需要等待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再将大脑中保存的感觉、知识等一切信息变为数字化的存在,实现意识上传,最终实现人的永生。
智能相对论(aixdlun)分析师雷宇曾写过一篇冷冻人体的文章,里面提到冷冻人体的黄金时间是在人死后的2分钟~15分钟。但是,这项对活体大脑的复制技术,与冷冻人体的技术差别并不大。唯一不同的是,这项保存大脑的技术,需要在人还未死亡时进行。
“致力于存档你的思想”,图片来自Netcome官方网站
而这又必然是导致死亡的一项技术,因此该项技术就算能实现、普及,也只能对某些特定的人群开放。这是一项典型的“向生而死”的技术,光是其背后的伦理问题,可能就会让人不寒而栗。
复制大脑好复杂,鼓励还是抵制?
蓝色大脑计划负责人、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洛桑分校的亨利·马克拉姆,他是大脑复制的狂热拥护者。他曾在2009年时断言,未来十年人类大脑将实现被复制,眼见十年之约快到了。
而上文提及的三种技术,不管从哪方面来看,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复制大脑,还有很多技术壁垒尚未攻克。比如在3D打印大脑上,就算人类真的完美打印出来每个细微结构,可能也会因为对大脑的认识不足而无从下手,而全息大脑调制则依然处于发展的早期,其技术还远远不能应用到人身上。至于活体大脑保存,显然有点近似乌托邦的富人们的意淫。
同时,针对复制大脑,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有科学家认为,人类大脑的意识不能简单地进行复制,因为其大部分重要特征都是数十亿个细胞之间不可预测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一项技术所受的争议时间长,但又一直在有条不紊(起码官方说法如此)地发展,毫无疑问,背后肯定有来自各利益方源源不断的支持。毕竟对于一些功成名就的富豪们而言,他们更在意的可能不是金钱,而是如何实现长生不死。不信你去Google一下“富豪”“永生”,你会发现太多富豪在纠结这个事。
我们且不讨论复制大脑是否真的能实现永生,只有意识存在,能不能被称为永生也还有待商榷。如果复制大脑能更好地攻克疾病,能用于救死扶伤,人人都能享受技术带来的红利,那么它无疑是值得鼓励的。
结论
最后,以“缸中之脑”来做个结尾,它出自《理性,真理与历史》,由希拉里·普特南提出。具体是这样描述的:
一个人(可以假设是你自己)被疯狂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大脑被取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大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正常的幻觉。
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大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记忆的手术,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你真的确信自己的大脑没有被复制、修改、删除?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能这口井,评出咸淡,讲出黑白,道出vb深浅。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