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和区块链史无前例地引发了一场讨论,其热烈程度不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或者改革开放前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有人戏谑,人们从来没有如此的关心过科学技术、经济和民主制度。100年前,在中华民族从封建制度走向现代文明社会的时候,胡适、鲁迅的呼喊,也仅仅使得“德先生”“赛先生”存在于知识分子的认知里。
今天,分布式计算、通货膨胀、共识机制,和《小苹果》、凤凰传奇一样,飘荡在广场舞之上。这绝对是一件积极的事情。我们都知道狄更斯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狄更斯在后面也说了,“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质疑的时期”。
这才是这个时代的真谛。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质疑比特币。
比特币抗通胀?
这是自比特币流行以来最热门的说法:因为比特币的总量是恒定的,不会超过2100万,所以不会有通胀。对比法币,各国央行或者美联储可以决定货币的发行总量。一般而言,法币总是超发的,大多数国家,M2的总量一直在增加。因此,法币通胀,比特币不通胀。结论,比特币会持续升值。
从数学上理解,这没有错误。从经济学上理解,这里通胀的概念被偷换了。
结论当然是不符合逻辑的。如果这个结论是符合逻辑的,那么任何垃圾币只要总量恒定,都会持续升值。如果你坚信这个观点,可能跳广场舞的大妈都会鄙视你。
通货膨胀是个经济学、货币学概念。首先,通货膨胀是相对的,它仅仅指货币的增速,大于经济体的增速。举个例子,抛开其他繁琐的假设,如果经济体里只有有100个鸡蛋,只有100个金币来交易鸡蛋,一个鸡蛋只能交易一次,那么一个鸡蛋就是一个金币。如果金币的发行方在第二年把金币的总数增加到300个,鸡蛋只增加到200个,那么第二年一个鸡蛋就是1.5金币一个。我们就会观察到,鸡蛋涨价了。
如果整个经济体的交易标的都在发生涨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其中的原因就是货币的发行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反过来,如果鸡蛋增加到200个,金币不增加呢?那么鸡蛋就是0.5金币一个,这形成了通货紧缩。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如果金币的总量是固定的,就不会有通货膨胀,只有通货紧缩呢?不是的。如果金币保持100个,鸡蛋变成了50个,假设母鸡们为了追求生活品质,改为喝咖啡而不积极下蛋了,那么鸡蛋的价格仍然会到2金币一个。
更可怕的是,如果母鸡们决定不下蛋了,或者不用金币来交易鸡蛋了,那么金币就没有任何价值了。所以,总量恒定的货币并不能抵抗通货膨胀。对抗通货膨胀的手段,是监测经济体的变化,提供足额的货币,不多也不少。这是多少年来经济学家研究和辩论的命题。
在经济体稳定或者增长的前提下,减少货币发行,当然可以让单位价格上涨。但是国家为什么要发行足额的货币呢?少发一点,涨涨价,大家不都开心吗?我们回到货币的本质来谈这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需要货币?我们都知道经济体内“以物易物”是很原始的。用鸡蛋换苹果,蛋白质过敏的人就不愿意。货币的创造,让交易变得便捷。在此之上,经济体内的任何两个人,如果要发生交易,双方要互相信任,货币免除了交易层面的信任: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发行机制承担的,而不是由个人承担的。因此,货币的本质功能是实现经济体内商品、信用的流转。
我们为什么要促进经济体内的商品、信用的流转呢?因为只有这样,经济才会发展得更快。这个是有数学依据的,叫做比较优势。
所以,为了避免大家在交易的时候没有货币可用,国家要发行足额的货币,保证经济体商品的流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提出了货币和货币流动的概念,20世纪初经济学家费雪对此进行研究,得出了著名的费雪公式:MV=PT。
综上所述,货币作为计价手段,保证总量恒定,并不能保证没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与否,要看货币和经济体的相对增速。
那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非要把比特币定义成货币呢?我们能否把比特币定义成投资品,它像黄金一样有永恒的价值?
比特币即黄金?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问题分割成两个部分。第一,比特币能不能作为投资标的?第二,比特币有没有价值?
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任何有价格的、能记载权属的东西都能交易。世界上不能交易的东西恐怕只有空气,但是空气里面的二氧化碳都是可以交易的。交易以后取决于是否消费掉,不消费掉,经济学上就认为是投资。
第二个问题非常难以回答。不是因为回答得不好可能被打,而是因为价值这个概念本身是基于共识,而不是基于逻辑。
比特币多少和黄金有类似的地方,总量恒定,黄金每年的产出和其总量相比是微乎其微的;不可磨灭,黄金是非常稳定的贵金属;价值共识,全球范围内,无论个人、政府、机构,大家都基本接受黄金的价值。
在这一点上,比特币的确很像黄金。所以,我们可以说比特币很像黄金,但这不等同于黄金在逻辑上就有价值。这听起来很可笑,但是黄金的价值,的确不是逻辑赋予的,也不是物理属性赋予的,黄金的诸多属性只是其实现大众认可价值的必须条件,而不是必然条件。价值是共识,而不是逻辑或者自然规律。
有人认为这样就可以了,毕竟在人类社会的现阶段,黄金已经成为价值共识,所以才有“盛世古董、乱世黄金”的说法。比特币若是能接近黄金,就很不错了。
这么思考有一点理想主义。首先,人们对黄金形成共识大约花了80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在货币的历史上,黄金被全球认可,作为法币的锚定,主要是在法币很不靠谱的时段,比如英格兰银行成立以前,欧洲各国君主随意发行白银货币,导致君主信任破产。二战以后,货币体系不稳定,国与国之间也有信任裂痕,需要一个中央的力量来重塑金融秩序。
第二,比特币的属性,并不是完全不可以复制的。完全有人可以复制一模一样的币,比如比特二币。比特币的先发优势仅仅8年,后面的确有若干货币在追逐,比如以太坊、EOS等等。即使不是比特币,会不会有某种虚拟币成为黄金呢?这永远是一个悖论:黄金的某些属性是物理属性,比如元素惰性决定它的不可磨灭,但是任何一种虚拟币永远面临其他虚拟币的竞争,这让虚拟币的稀缺性大打折扣。
在稀缺性没有保障的前提下,市场供需决定价格。比特币和其他虚拟货币之间的竞争,取决于它们各自的应用场景。如果没有应用场景,一种虚拟币就会消失。目前看来,比特币繁冗的确认机制确保了作假的成本极高,同时作为虚拟币交易所最为认可的法币兑换货币,比特币的接受度最高。以太坊异军崛起,通过智能合约吸引了最多的应用开发者,EOS等新锐则提供了合乎逻辑的机制。没有时间的验证,逻辑上很难判断孰优孰劣。
因此,黄金之所以是黄金,与其说是其本身的属性,不如说是优胜略汰,甚至是带有偶然性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概率事件。今天的比特币和任何虚拟币都不是黄金,至少在时间和概率面前,都不是。
在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作为去中心化的货币,比特币会不会成为一种硬通货币呢?比如人类货币历史上曾经的英镑、现在的美元、未来的人民币,都是全球范围内有价值共识的硬通货币,虚拟币能否成为硬通货币呢?
比特币即美元?
回到最本质的问题上:我们为什么愿意相信一种货币?虽然英镑、美元的历史,不过百年上下,但是这百年期间,英镑和美元的持有者都是相信其价值的。
现在投资股票的,投资比特币的,投资期货的,在市场波动的时候都倾向于兑换成主流货币,规避风险。现在的美元已经不是黄金承兑的,我们为什么相信美元呢?我们为什么不相信津巴布韦、委内瑞拉货币,或者卢布?
美元的基础和任何国家的法币一样,是legal tender,本意就是宪法支持,而不是实物,比如黄金支持。在这个意义上,法定货币是国家的债务。国家如何承兑呢?这取决于国家的收入来源。我们简化这个问题:大多数国家宪法中规定了国家可以进行税收。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税收越稳定,大家对其货币也越有信心。即使你不和这个国家有贸易关系,也可以信任这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机构,有能力承兑其发行的货币。
这个问题在现实中非常复杂,牵涉到军事、政治平衡、国际贸易等。但是简化来说,法币是国家债务,由税收等国家收入承兑。因为是债务而不是权益,所以持有某个国家法币的人,并不享有投票权。
一个国家是否稳定,能否承兑法币,是个动态的事情。在金融模型中,如果一个投资者要计算无风险收益,他可能会采用美国3个月的国债利率,这是金融界普遍认为最没有风险的投资。但是200年前,大家会持有英格兰银行发行的票据,以此来规避风险。
总的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体越发达,则税收越高,那么它的货币在经济体内就越有价值。税收作为货币核心价值的锚定,是主权国家发行货币的底气。如果没有这个底气,很多国家就需要储存美元作为外汇储备,对冲经济体内外的货币风险,保持自己的货币稳定。
从这个角度来说,比特币是不存在绝对的税收的。由于大家对比特币形成的共识,带来了一种清算方法,一种制度,但是由于其没有发行方,也就意味着没有绝对的承兑方来担保。
在这个层面上,比特币和任何主权货币都有本质性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看,货币是主权的体现。国家机器赋予货币信用,货币赋予国家机器行使权利的工具。如果是这样,比特币所代表的就不仅仅是经济或者货币范畴的问题了。
结语
比特币多多少少让信徒和非信徒分裂成了两个阵营。或许《双城记》的第一节,可以为我们做个总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作者Cidic,新三板某公司高管,前投行和投资人士,专注互联网行业,欢迎加微信joeycidic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