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 11月 15 2024
首页 / 区块之心 / 对于区块链的商业潜力与局限,京东、亚马逊们如何接招?

对于区块链的商业潜力与局限,京东、亚马逊们如何接招?

对于区块链的商业潜力与局限,京东、亚马逊们如何接招?

如果你站在这里,正拿着 100 枚比特币,怎么办?我相信你会有一个好选择。但身处其中时,你其实看不见曲线右边,真实处境可能是:

一方面,“一直以来的上涨”令认知处于放松状态,你会选择继续持有。按照卡尼曼的理论,认知放松时,我们往往用“系统 1 ”思考问题,套用一些成型的印象,快速得出错误结论。

另一方面,应用寥寥,内心难免认为这是一场随时破裂的泡沫。《财经》披露:ICO 公司找到出海中介机构时,大部分只问两个问题:“多少钱?要多久?”但他们对花费并不在意,最在意的是时间,甚至大半夜也来电催促。

两种截然相反的预期令人焦虑。

我们常高估新技术未来两年的影响,但在泡沫破碎后却迅速陷入悲观,低估它未来十年的价值。错误预期的本质是,我们关注价格而非价值,但价格似随机波浪,并不是一件容易确定的事。

回到互联网早期,你会发现,此刻像极上世纪末的泡沫。当时大家对以 e 开头或以 .com 结尾的公司过分乐观。

作为唯一穿越 Web1.0 泡沫的巨头,亚马逊的早期股价走势也复制了 Gartner 技术炒作曲线:

泡沫破裂后,遭到抛售。但放宽时间线,你会发现,那是一段可以忽略的波动:

事实上,贝佐斯当时的战略把控力、市场敏锐度与今并无二异,若看清长期价值,抛售显然不合理。

一、如何把握技术的长期价值?

与上篇文章(美团商业模式)的逻辑不同,技术带来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机会。它会重新定义稀缺资源:

  • 有可能颠覆围绕旧稀缺资源的市场;
  • 也有可能创造新市场;
  • 如果没有匹配技术的好业务范式,更有可能一地鸡毛。

在技术浪潮里,判断需要某种预见力,不理解技术,难以感知它的潜力与局限。

区块链技术最先应用于比特币,但它并不是中本聪从 0 到 1 的发明产物,而是多领域成果的组合。

一旦拆解,你会觉得非常熟悉。它的技术核心只有 3 点。

1. 技术一:基于密码学的数据链

我宣称自己有“一枚 BTC”,然后发送给你。如果把“一枚 BTC”理解成一则信息,你会发现,发送过程很像电子邮件:

以比特币的区块链为例:发送“一枚 BTC”时,我会用私钥(SK)生成一个数字签名附在后面。

当你用我的公钥(VK)验证签名,会发现这“一枚 BTC”确是我给你的。

私钥只有自己知道,如:1b0be2162cedb2744d016943bb14e71de6af95a63af3790d6b41b1e719dc5c66

私钥经过数学转换后,生成一个公钥:0x6c2ecd6388c550e8d99ada34a1cd55bedd052ad9

公钥虽然公开,但你无法从之推测私钥。它可以作为接收比特币的区块链地址,也可以解锁私钥签署的数字签名。

若把 12 点的记录打包成区块(Block),然后盖上基于 11 点那个区块产生的时间戳,那么每个区块都是对前一个区块的增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链条(Chain)。此即区块链(Blockchain)。

“一枚 BTC”包含的流动记录可以在这里得到检验。所以,互联网的数字信息可以复制粘贴,但区块链里绝不会有相同的“一枚 BTC”。

这种基于密码学的数据链技术意味着:

a. 保障信息的可靠性上,区块链用密码学而不是第三方提供的信用。

  • 消减了信用成本。
  • 你不必提供与交易“一枚 BTC”无关的信息,比如你的姓名性别居住地。

b. 区块链里的信息可追溯,实现了数字资产确权。

但潜在问题是:

c. 在简洁的区块链里,交易信息是透明的。

  • 若交易信息本身的价值高于信用成本,有必要用区块链吗?
  • 当然,不少企业级区块链用增加新模块的方式,完成了交易细节保密。比如 JP 摩根的 Quorum 平台预审身份,又如微软的 Coco 框架提供了可信计算。既然不用区块链即可解决信用问题,为何不选择效率更高的分布式数据库?

案例:低成本颠覆

在保障信息的可靠性上,区块链用密码学而不是第三方提供的信用。消减了信用成本。

在现有金融交易中,交易个体并不充分信任。信用担保、复杂交易处理都是稀缺资源,一般只有大型金融组织才能提供。

所以,跨境支付时,付款人的平均成本是转账金额的 7.68%(世界银行数据)。当区块链提供了基于密码学的新交易方式,旧资源不再稀缺。

下图是比特币今年四月的一笔交易,转账成本是 0.33%

site:blockchain.info

不过,虽然区块链技术很赞,但比特币的 PoW 等交易设计还不够好。直观体现是:跨境支付,肯定用;日常转账,未必,毕竟支付宝只收取 0.1% 的费用。

当然,有一些数字货币的交易成本低于比特币,比如免手续费的 EOS。

这里我只提比特币,是因为对比上述 3 个数据,你会发现:技术能否应用,成本是一个好度量尺。

动力源从马到汽车,很赞,但只是技术进步;当城市交通从石板路到轨道交通,才有商业价值。

所以,扩容之争中,V 神(以太坊创始人)会说,使用数字货币要支付“50 美元的费用,只能被视作失败”。

2. 技术二:节点延展成智能合约

如果把发送“一枚 BTC”理解成输入,你会发现,Bob 这个接收节点是在执行一段程序:

智能合约正基于此。以太坊的网络节点有两种类型,一是私钥控制的货币账户,二是代码控制的账户,即智能合约。

V 神在白皮书里的定义是:

智能合约更像是住在 EVM (虚拟机)的机器人,当收到输入(消息或交易)时,自动执行特定代码,并修改相关地址的余额或信息。

第二类账户同样有地址:

  • 可接收、转出货币;
  • 可存储、更新信息;
  • 还可同其他智能合约交流,比如在一个面向对象的编程中,实现共同目标,构建一款 DApp。

简言之,以太坊引入虚拟机后,把区块链从加密货币拓展至了应用开发,任何人都可在上面搭建应用。

这件事的意义是:

把重新定义稀缺资源级别的技术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其他行业,想象空间无限变大。

  • 如果借助区块链可实现 App 功能,你是否还会选择抽佣的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 以太坊推出 ERC2.0 接口后,大量团队涌入以太坊,ICO 导致 ETH 被推涨了 100 倍。
  • 开发平台的发展速度极快。以太坊后,EOS 又推出了免手续费、扩容性更强的开发平台。

但在热潮之中,我仍有所疑虑:此刻似乎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合。

  • 在我看来,区块链与 TCP/IP 不可分割,它是某种信息传递的进阶版。
  • 和上篇文章分析科技巨头诞生时机的逻辑一样。此刻,线下业务占比重的行业适合开发 DApp 吗?

案例:Facebook 式危机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 Facebook 是一个聚合器。

  • 免费使用媒体生产的内容,然后用信息流吸引用户。
  • 免费获取用户数据,然后用广告变现。

互联网时代,它的优势难被突破。因为:

  • Facebook 有大量用户,媒体需要获取关注。而且生产者无法阻止内容被复制。
  • 你的朋友都在 Facebook,会让你也想加入。而且没有比免费更好的服务。

不过,此刻优势可能正在消解:Facebook 对自己的定义是:“Make the World More Open and Connected”,让世界更开放和连接。

连接什么?与每个人相关的信息。

换言之,它和”组织世界信息”的谷歌一样,提供给用户的免费服务也是信息。所以,当它遇见信息传递的进阶版——区块链,你会发现,商业模式遭到了挑战。

先看内容生产端:

区块链里的信息可追溯,实现了数字资产确权;

把重新定义稀缺资源级别的技术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其他行业,想象空间无限变大。

最近 20 年,我们一同见证传统媒体的衰落,不生产内容的 Facebook 成为了最大的媒体。如今,美国 80% 的在线推荐流量来自谷歌和 Facebook。

这张有点文艺复兴风的照片,是 Reddit (全球流量第四)上的热门图片,人们对其来源知之甚少,谷歌也无法追溯。所以即使用量大,内容生产者也没收益。

如果把“一枚 BTC”扩充成一篇原创文章。你的创作信息将被记录在不可修改的区块链里。

这将实现数字资产确权。比如在 Steemit,不仅生产有收益,传播的节点同样有收益。作为大规模协作平台,Steemit 与 Facebook、知乎一样,早期也有大量高质量用户参与,其社区氛围肯定不会太糟。更何况,它还提供前者所无法给予的经济激励。

唯一遗憾的是,Steemit 社区里的主流用户用英语,而我习惯中文输出。听说霍炬、朱峰正做基于区块链的内容社区,期待他们的尝试。

再看消费端:

保障信息的可靠性上,区块链用密码学而不是第三方提供的信用。你不必提供与交易“一枚 BTC”无关的信息,比如你的姓名性别居住地。

这是 Jacqueline 根据 Fred Wilson 的推特所作的人脉图表:

所以,剑桥分析公司只需接触了 27 万人,即可收集 5000 万人的数据。暴露在 Facebook 这场丑闻里的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丰富的数据源,使用免费服务的代价是交出数据。

今天, 我们的数据信息被分散在几十、上百个不同的网站里,如:

  • 亚马逊、京东有你的信用卡信息和购买记录;
  • Facebook、微信认识你的朋友和家人。

它们被保存在中心公司的数据库,供广告主调用:

信息颗粒越细,理论上营销越精准,广告主单次付费越贵。虽然 LinkedIn 市值不如 Facebook,但单次付费绝对贵过 Facebook。

来源:LinkedIn 营销解决方案

免费的商业模式肇始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广告。之后在掌握用户数据的社交网络里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威力。

如今,Facebook 和谷歌占据了美国数字广告市场 70% 以上的份额,消耗了 99% 的增长。问题是,在互联网发展的数十年里,我们越来越清晰数据的资产价值。

如何收回收益?用区块链。在区块链里,你的身份与交易内容隔离。

来源:比特币白皮书

所以,这些数据信息:

  • 属于你自己;
  • 便携。

现在围绕区块链的一种尝试是卖数据。比如 Bitclave(不构成推荐建议),出售数据换取代币“奖励”,商户根据你的数据卖给你合适的产品。

虽然我对这种变现方式持观察态度,但这无疑是技术带来的改变:使用某项服务还能赚取收益,这显然比免费的商业模式好。另外,更换社交平台的代价将变小。

过去,你不能从 Facebook 提取你的社交网络, 将之存入新平台。未来,你可以。

案例:电商时机

区块链与 TCP/IP 不可分割,它是某种信息传递的进阶版。

和上篇文章分析科技巨头诞生时机的逻辑一样。此刻,线下业务占比重的行业适合开发 DApp 吗?

以电商为例:亚马逊、京东的确存储了大量消费数据。早在你购买之前,它们已开始不断推送商品信息。如:

  • 邮件营销;
  • SEO 营销;
  • “购买此商品的顾客也同时购买了……”。

这种 Lead generation(潜在客户开发/引导销售)让它们比沃尔玛更好用。即使沃尔玛有同款性价比的商品,也无济于事,亚马逊肯定会让你先在 Amazon.com 上遇见它。

不过,若因亚马逊也有强大的广告营销系统,就说和 Facebook 的商业壁垒一样。这可能会犯下“麦当劳是地产公司”式错误。

电商不仅要推荐商品信息,还要完成线下交付。我从来不认为影响区块链进入电商领域的会是 TPS(每秒交易量处理)。

用 10 年前诞生的比特币(每秒 7 次交易),去对比亚马逊(每秒 600 笔交易),并不合适。区块链发展很快,为什么不用新的石墨烯技术(实测每秒 3300 笔交易)对比呢?

真正的挑战是交付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平台忠诚度。亚马逊和京东都有庞大的仓储、物流,并基于此建立了会员体系。

对消费者而言,收回数据产生的价值能否高于亚马逊、京东提供的线下交付体验呢?

3. 技术三:共识机制

为前两项技术提供保障的是区块链的协作模式。谁将数据写入区块并储存?谁为智能合约提供算力?

网络的其他节点。如果你了解分布式数据库,可能觉得与区块链的存储方式相似。其实两者完全不同。当增加节点时,前者的效率变高,后者效率走低:

中本聪使用 PoW (工作量证明)的初衷显然是去中心:

  • 所有节点都有参与资格;小区块可以保证多数节点有存储、写入能力;
  • 若只执行验证,数据增量低至年均 4.2 MB。

但实际难以去中心。

即使忍受网络拥堵,坚持 1 MB 的小区块,当主链已产生 149 GB 数据量(截至 2017 年 12 月),你肯定不会牺牲 1/3 的硬盘去和拥有专业设备的矿场竞争。

要求每个节点直接生成共识,不仅牺牲可用性,而且事实上难以实现。所以,当 EOS 想建立扩展性更强的应用开发平台时,他们选择了 DPoS(委任权益证明)。

这种算法的重点是设计有效的投票机制,选取代理人,让代理人完成共识输出。如果代理人不诚信,可以更换;如果贿选问题影响 EOS 的平台发展,其他节点可以用脚投票,比如切换至以太坊。

从 PoW 到 DPoS,表面看是算法更迭,其实浓缩了西方 17 和 18 世纪对社会契约论的思考:

  1. 17  世纪的霍布斯说缔结社会契约前,“人对人是狼”(不信任任何节点);
  2. 18 世纪的卢梭认为,每个人把所有权利转让给所有人,不仅没失去权利,还会得到更多东西(寻找更有效的协作方式);
  3. 卢梭说,平等状态下缔结的社会契约将产生“公意”。“公意”不是所有人意见的总和,而是扣除众意里相异的个人利益后的相同部分,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当你可自由更换代理人、甚至离开平台,“公意”会以公共利益为导向)

所以,第三项技术的讨论与是否去中心无关,而是:如何在可用性与一致性之间做取舍。

二、开放心态

今年春节,我爸和我说,他是文盲。当时觉得夸张,毕竟他是 80 年代的大学生。后来却觉得有道理。现代社会绝大多数商业都建立在互联网上,如果你从拨号上网直接跳到移动手机,需要更新的观念的确多。

我越来越觉得,不论是工程师、产品运营、咨询、记者抑或其他岗位,我们都处在一个科技巨变的时代,商业范式不断被颠覆。

如果还用 100 年前福特发明的流水线思维对待工作,你可能会成为一个 2007 年的优秀塞班工程师。

区块链现在有不少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扩容、进化共识机制。我前几天下载了某聊天 DApp 试用,也确实没有 Telegram 或微信好。可回到 90 年代初,你会发现,第一个 HTML 网页如此简陋:

site:info.cern.ch

谁能料想,20 年后世界上最大的公司都诞生于此。区块链技术不复杂,中本聪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不仅能动手编程,而且设计了一套激励机制,激发了无数人参与。

没人能精准地预测未来,我们只知道两件事:世界必将不同,变化基于当下。当区块链聚集了这么多的年轻人,持续不断的解决问题,每日进步一点点,未来可期。

关于 冯先生失眠中

冯先生失眠中
卷而怀之

检查

总统下场,举国“炒币”:比特币的“社会实验”成了吗?

今年8月份,一个国家打算对全国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