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 12月 22 2024
首页 / 新知快讯 / 24H看点 / 十年双11,半部快递史

十年双11,半部快递史

十年双11,半部快递史

根据菜鸟给出的数据,截至11月18日,双11期间产生的十几亿件包裹中,已经有超过11亿件被及时送达;其中前1亿件签收时间为2.6天,比去年再提速5小时。

奇迹过后,一切重归常态。

赶在下一个业务高峰到来之前,我们也有时间充分思考和复盘。复盘过去走过的路,思考双11到底都带来了什么?

这个“过去”有多久?十年。从2009到2018,第一个双11走到现在,已整整十年。

十年双11,半部快递史。

之所以称其为“半部”,一则快递公司不仅是电商网购和十年双11的主力军,同时也在不停的迭代并衍生出多种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商机;二则以十年为界,快递江湖的上半场已经收官,下半场也正式开启。

站在这样一个关口,重温这段历史,虽然谈不上波澜壮阔,但也足够后来人怀念和铭记。

友情提醒:本文两万余字,感谢耐心阅读

一、2009年:生于偶然

2009年10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简称新邮政法)正式颁布实施。被各部门追打了二十多年的民营快递,终于摆脱“黑快递”的身份,正式获得法律地位和认可。

按国务院要求重新理清思路,邮政管理部门将快递服务纳入规范化管理,民营快递自此进入正规军行列,驶上发展的快车道。

差不多与此同时,2009年的夏天,当时兼任淘宝商城总经理的张勇(花名:逍遥子)出差前给同事们安排了一个任务:11月份干点儿啥,把成交量往上拉一拉。

淘宝商城市场部十余人边吃零食边聊天,聊着聊着聊到被广大网友们调侃的“光棍节”,于是决定效仿美国“黑色星期五”,搞一次平台大促。第一届双11的雏形就这样产生。

几个月后,只有27个商家参与大促的首个双11如期上线。

2009年的双11,淘宝商城的销售额是5200万元,仅有不到30个品牌参与,共产生物流订单26万。

26万物流订单的诱惑力有多大?老鬼的朋友“快递业内小外行”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彼时淘宝的平台效应还未显现,快递企业也只是将其视为一个大客户,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业务数据是最好的注解:

2005年圆通、亚风等快递公司开始与淘宝合作时,淘宝能给两家提供的业务单量仅有1千多票,而同年申通的日均单量已近20万票;2007年全淘宝产生的包裹数量日均不到20万单,当时顺丰日均快递业务量近40万、申通30万左右、圆通20万上下,中通、韵达、天天十几万;到2009年,申通日均业务量已逼近百万大关。

因此,第一个双11产生的26万物流订单,对当时的几大快递来讲,尤其是获得正式的法律地位、正卯足了劲要大干一场的民营快递,确实显得“僧多粥少”。

只是,谁也想不到这位客户以后的发展和野心,更想不到日后的命运会与这个大客户紧密相关。

▲十年前,2009年第一个双11时的“主会场”页面

二、2010:甜蜜的哀伤

如果说新邮政法为快递营商环境清理了一系列体制性障碍,那么自2009年起开始呈爆发之势的电商则给快递打开了一片新大陆。

双11的诞生是偶然,双11背后的电商爆发是必然。

2010年的快递江湖风生水起。网络分布、组织结构、定价模式与电商更为契合的加盟制快递公司,在业务量上不但反超顺丰、宅急送等直营快递,而且迅速形成领先优势。

这一年,申通、圆通、韵达等日均业务量先后突破100万件大关,中通、汇通、天天紧随其后;CCES、港中能达、鑫飞鸿、快捷快递等也都活得很好;从速尔分家出来的合伙人余联兵创立了优速,另一个合伙人饶国荣不久之后也选择离开并创建龙邦;余联兵和饶国荣离开速尔后,他们手中的股份都被同一个人接手——张煊楠。

张煊楠是友和道通集团的董事长,旗下除了自有航空公司,还涵盖物流园区、供应链等产业,唯一欠缺的业务板块就是快递。全资接盘速尔后,张煊楠仍不满意,恰逢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在为旗下的三家国内快递网络(全一快递+北京中外运速递+香港金果快递)寻找买家。

说起中外运敦豪的中国快递“掘金史”也是无限唏嘘。2010年6月瞅准了中国电商大爆发的历史机遇,果断出手收购全一快递,然后与中外运集团旗下的北京中外运速递有限公司共同启用新品牌“中外运全一”,憋足了劲要大干一场。但人算不如天算,4个月后新邮政法正式颁布实施,其中有这样一条规定:外商不得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更要命的是,这一规定不仅包括独资国外快递企业,还包括了合资的快递企业。

迫不得已之下,中外运敦豪只能将其转手。最终,3亿元买来的全一,以1亿的作价贱卖,还赠送了北京中外运和香港金果两家小网。中外运敦豪自此彻底退出国内市场,而买家正是张煊楠执掌的友和道通。

电商浸透、政策护航下的国内快递,简直就是创业者们的天堂。

阿里巴巴也开始在物流方面加速布局。

彼时,“快递教父”陈平刚从宅急送出走,于2009年创立星晨急便,跟随响应者众,不到一年就在全国建成一张大网,32个运转中心,50多个中转站和分拨,网点数量达1500余个。

2010年3月29日,星晨急便收到阿里巴巴抛来的橄榄枝,后者以数千万元资本强势注入,并借此拉开物流整合大幕。

时任淘宝网副总裁的张勇(逍遥子)公开表示,自2009年以来,淘宝网开始联合国内诸多物流企业,在京、沪、深等地与第三方共建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欲“完成从淘宝网订单流转到实物包裹递送的服务标准的统一”。

直到2010年6月11日,淘宝网正式宣布推出淘宝大物流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包含了API接口全面开放的淘宝物流宝平台、物流合作伙伴体系以及物流服务标准体系等三大块内容。

阿里巴巴的大物流计划浮出水面。

借用当时淘宝网物流平台总监龚涛的话,大物流计划不止包括传统想象里的递送环节,而是囊括了整个物流体系的所有上下游产业链:

物流园区建设、管理的基础设置投资者;提供流程、作业标准的服务提供商;提供运输、配送服务的运输、配送服务商;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接口的ISV管理软件服务商;提供各种包材、包装设计方案的包装材料供应商;提供加工、售后服务的流通加工服务提供商;以及提供流通融资服务的流通融资服务提供商都是淘宝大物流计划的潜在合作方。

越来越多的快递公司以及其他物流合作伙伴陆续进入到这个体系。阿里巴巴和淘宝也从快递公司的一个“普通大客户”慢慢转变成物流服务的集成商,平台效应逐步显现。

与此同时,细心的快递人还发现在淘宝新上线的物流平台“各地分仓”一栏中,有一家新公司悄悄出现在华东地区的推荐名单上。这家公司就是百世物流。

几个月后,赶在第二个双11到来之前,百世物流闪电并购汇通,并将汇通快运更名为百世汇通,一直到6年后才二次更名为现在的百世快递。从华尔街归来的精英周韶宁以标准的华尔街式打法强势入局快递,一战成名。

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2010年的双11如约而至。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阿里巴巴这次有充足的时间来筹划双11,并将其视为整个集团最重要的活动。双11也不负所望,交出首个过亿的成绩单——

2010年双11单日销售额达到9.36亿,每秒超过2万元交易额,181家店铺过百万,其中11家过千万。共产生物流订单1000多万,较前一年暴增近40倍。

至此,电商体内蕴藏的巨大能量彻底将快递公司征服。

也是从这一年的双11开始,快递公司“痛感”明显,“爆仓”这个词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提及。

然而即便如此,在很多加盟商和网点老板们的看来,这也是一种“甜蜜的哀伤”,因为——生意太好了,没办法啊。

三、2011:世纪光棍节

2010年第二个双11到来之前,快递江湖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年10月,新邮政法实施一周年之际,刚成立8个月的中国快递协会在国家邮政局的指导下,授予浙江省桐庐市“民营快递之乡”称号。

为什么是桐庐?2010年国内排名前十位的快递公司,除了邮政EMS、顺丰和宅急送,剩下的7家分别是:申通、圆通、韵达、中通、汇通、天天、CCES(希伊艾斯)

这7大快递里,有6家公司的创始人(申通陈德军、圆通喻渭蛟、韵达聂腾云、中通赖梅松、汇通徐建荣,CCES方里元)全部来自桐庐,甚至同一个乡,同一个村。这也是早期“四通一达”称呼的具体由来。

历史总有一些巧合让人咂摸。

当时华东地区成长起的、唯一一家非桐庐系快递——天天却迎来另一种命运,于2010年5月被海航集团重组和收购,更名为海航天天;2012年又转手奚春阳,重新改回天天快递;直至2017年再次重组,被苏宁物流全资收购。

不管江湖怎么变,桐庐系快递的四家“扛把子”——三通一达,始终坚如磐石。这几位带头人通过创造性的加盟模式和自身的创富效应,带动了一大批同乡投入到快递这个行业。“民营快递之乡”的挂牌更是激发这股创业热情,最盛的时候,桐庐市(县)有超过一半人的都在干快递或从事相关工作。

所有人都觉得快递的最好时代来了。进入2011年的快递人,身上都攒着一股劲,惟恐稍有懈怠就会错过时代赐予的红利。

快递伙伴在演变,阿里内部也在谋划一次大的组织变革。

2011年6月,淘宝商城业务正式分拆。半年后,一个奇怪的名字横空出世,并逐渐取代之前的淘宝商城——天猫。分拆后的淘宝商城(天猫)迎来双11首秀。

补充一句,2011年11月11日,因为有“三个11”,所以这一年的双11也被大家戏称为“世纪光棍节”,话题感爆棚,消费热情更是空前。

2011年双11当日交易额飙升至52亿元(淘宝18.4亿元,天猫33.6亿元),开场8分钟成交额就破亿,2200多家店铺参与。物流订单产生的快递包裹量达到2200多万件,较2010年翻倍。

这是一个傲人的战绩,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所有人都懵了。

因为包裹的增长量大大超出预期,虽然事先也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但面对潮水般涌入的包裹,转运中心根本无力应付,几近瘫痪。

“世纪光棍节”的11日至14日这几天,老鬼就在上海,亲眼目睹了各大快递公司转运中心堆积如山的包裹和快递人的焦灼。全国各地驶来的大货车,在转运中心外围排起绵延数公里的长龙,青浦区几个快递重镇的交警部门都接近崩溃,跟快递公司一起加班加点,24小时疏导。

上海如此,全国其他城市亦然。

作为管理部门的国家邮政局也在政府网首次开设快递旺季服务保障专题页面。自11月10日起,连发6次消费提示进行业务引导,并就可能出现的延误情况呼吁广大用户予以理解。

然而市场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交给市场来解决,解决不好就要为此付出的代价埋单。在双11的重压下,原本2-4天的包裹时效,用了1-2周的时间才慢慢消化。由此带来的延误、破损、甚至丢失等服务问题,更是让快递、商家、平台倍感煎熬。

这一役过后,所有人都开始复盘,总结和反思。

四、2012:全民双11

2009年中通成立7周年的时候,赖梅松定下一个“小目标”:力争到2012年,全网日均业务量突破100万件。当时中通的日单量刚破30万。

事实是,到2011年中通就提前实现了这个目标。

国家邮邮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6.7亿件,同比增长57.0%。也是从这一年起,我国快递业务量年增速连续4年超过50%,至2014年突破100亿件大关、跃居世界第一快递大国后,仍以每年递增100亿件的高速度保持增长。

电商包裹超过商务件成为最大的快递业务来源。

前两年的旺季“爆仓”事件虽然让各方备受煎熬,但并没有阻止双11的步伐和电商爆发的势头,反而加速了各方的跟进、协同与融合。

“快递一哥”顺丰首先坐不住了。

错过电商网购这趟快车,业务量被通达系快递反超后,王卫自2009年起就开始小范围试水电商业务,直至2012年5月31日,顺丰优选正式上线,打响进军电商的攻防战。

另一家老牌直营快递——曾经因为要不要进军网购市场而引发“阋墙之争”的宅急送,也于2012年下半年表示将向淘宝市场进军,并称“电子商务是时代发展需要,这是跟随市场的步伐”。

中通快递最大的“诸侯”之一,华北区的加盟商陈加海以两亿多的作价被总部直营后,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选择另立门户,成立了一个新的快递品牌——全峰,2011年7月16日正式运营。经过一年的蓄力和发展,到2012年时已经小有规模,剑指双11。

动车也来分食红利。南昌铁路局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宣布在福建境内开通动车快递业务并于2012年10月10日正式试点运行。

几乎与此同步,2012年9月,四川成都一家名为成都我来啦网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企业开始在小区铺设一种能够24小时收取包裹和快件的终端设备。这个名为“速递易”的智能快递柜,一经面世,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消费者追捧,并迅速在全国铺开。

速递易的母公司——上市企业三泰控股,在电商疯长和快递井喷的双重红利刺激下,股价从2012年底的9元每股上涨至2014年的39元每股,翻了四倍有余;到2015年5月,三泰控股市值更是到达顶峰,突破600亿元,股价接近百元(每股99.83元)

金钱效应的刺激加上互联创业大潮的推动,一大波围绕智能快递柜和快递末端服务的创业者蜂拥而入,各种新的业态和模式层出不穷,并在日后成为快递生态圈的有效补充和组成单元。

2012年的双11,就是这样一个激发起全民创造力和参与感的双11。

因为前面两年的“爆仓”痛点,才让更多有心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因为电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巨大空间,才有越来越多的资本和创业者义无反顾地涌入到快递这个领域。

双11已不再是阿里系的独角戏,其他电商平台,诸如京东、苏宁易购、国美也从2012年纷纷加入这一盛典,企图分得一杯羹。

全民参与的双11,自此开始成形。双11的商业形态也随着新模式、新力量的加入开始拓展和暗自生长。

另一方面,全民保障双11的机制也逐步完善。

2012年5月28日召开的首届京交会上,在国家邮政局的促成下,9家主要快递企业与天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推动网购与快递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达成共识;9月,国家邮政局又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就确保旺季寄递服务和安全做具体部署;11月初,中国快递协会快递又在上海召开会议,落实“双11”物流保障方案,协调电商与快递企业之间的工作对接。

为了避免重蹈“爆仓”的覆辙,各家快递提前在运力、人员、场地、设备、系统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和储备。

天猫也将商家发货规则进行了调整,要求11月11日付款的订单,须在7个工作日内发货并交由物流公司揽件。同时提醒商家错峰发货,和快递公司密切沟通后根据中转仓容量情况安排发货,在发货规则范围内,错开高峰期。

万事俱备之下,第四个双11可以说“皆大欢喜”——

2012年双11当日,阿里系平台交易额达到191亿元(天猫132亿元,淘宝59亿元),参与双11的店铺数量首次突破一万家;物流订单和包裹数量也达到了7800多万件,较2011年增长近4倍。

此时天猫总裁张勇(逍遥子)在谈及快递和物流的保障时透露,11日天猫产生的7000多万件包裹,大约有2500万件在1天之内就进入到快递公司中转仓并分拨完毕。

国家邮政局同期发布的信息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2012年11月11日至15日,国内快递业务量日均突破2700万件(峰值为3500万件)。其中,申通、圆通,中通、韵达日均揽收业务量超过400万件,百世汇通、天天快递等日均揽收业务量超过100万件。

根据当时媒体采访和企业公开的数据,申通堪称此次“全民双11”的最大赢家。

作为占据天猫淘宝快件量份额最大的快递企业,2012年11月11日当天申通收件量为640万,12日攀升至755万。

五、2013:经济黑马

“全民双11”创造的经济价值和产生的社会效应成功引起了高层的关注。

马年春节到来之际,2013年1月27日,李克强总理来到位于西安市肖里村的西安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看望慰问快递员工。

总理称赞快递业是中国经济的“黑马”,并祝大家在马年快马加鞭、万马奔腾、马到成功!

“经济黑马”的定位无疑是2009年新邮政法实施后,国家对快递业,尤其民营快递的最大肯定和褒扬。

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快递业务总量突破55亿件,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快递业务占邮政业务收入比重突破50%,最高日处理量突破3000万件。

时任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司长的王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四个突破”背后的力量主要是电商,70%的网购需要快递业务,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支撑。

嗅觉灵敏的资本大鳄,早就循着电商这条线,开始在快递和物流这个领域布局起赛道。

2012年4月起,红杉中国开始大范围深入调研快递业,最终把目标锁定为中通。经过将近一年的接触和了解,2013年1月,赖梅松终于接纳红杉。但有一个条件:红杉必须以购买老股的形式入股中通。

红杉没有犹豫。中通之后,红杉又先后投资了安能、德邦、运满满、云鸟,期间还孵化了众包物流平台达达。

一个有意思的“插曲”是,红杉2013年入股中通的同时,客观上也“成就”了另外一个人——中通原广东区加盟商吴传龙。传言红杉购买的老股,就是吴传龙退出中通时所持有的股份。

售出股份后,吴传龙选择离开,心里盘算着再做一张快递网。而此时他的老朋友,曾同为中通“诸侯”之一的陈加海,在两年前创建的全峰已经顺利拿到两轮融资,风头正劲。

就在吴传龙有意自立门户的时候,广东有着“小顺丰”之称的快捷快递恰好也在寻觅接盘人。快捷的创始人黄子杰是香港人,1997年成立快捷,苦心经营16载最终还是没能搭上电商快递的班车,虽然在大本营广东口碑不俗,但在华东、华北两个竞争最为激烈的要地,仍然打不开局面,于是就萌生了退意。

经人撮合,2013年3月,吴传龙斥资5亿元(另一传言说实际为两亿)收购快捷快递,踏上了跟陈加海一样的二次创业路。

快递江湖越来越热闹。但谁都没有想到,两个月后,一个更大的创业项目在深圳启动。

2013年5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银泰集团联合复星集团、富春控股、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和顺丰等共同组建了一家公司——菜鸟网络。

名为菜鸟,但对着这份股东名单,谁敢说它是一只菜鸟?

▲2013年菜鸟网络正式成立

按照菜鸟的规划,其定位是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绝非快递或物流公司;专注于物流网络的平台服务,但又不涉及具体业务,而是通过大数据、智能技术和高效协同与合作伙伴一起搭建全球智能物流骨干网。这张物流网的愿景是中国范围内24小时送货必达、全球范围内72小时送货必达。

以“搭建平台”为商业逻辑的菜鸟网络,不但很好的继承了淘宝大物流计划的衣钵(价值观),还找到了具体的切入点(方法论)——用活数据,输出技术,寻求协同。

菜鸟破壳,这一年的双11,惊涛骇浪,波澜不惊。

仅阿里系平台,就有2万多家店铺参与2013年双11,较上一年翻倍;双11当日交易额达到350.19亿元,超过2012年191亿元的销售总额用了13个小时;当日产生的物流订单和快递包裹数量也首次破亿,达到1.8亿件。

同期国家邮政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11月11日,以淘宝网为代表的主要网商全天共产生订单快递物流量约1.8亿件,其中80%由“淘宝系”产生,较去年同期增长85%。全天各快递企业共处理6000多万件快件,是去年“双11”最高峰3500万件的1.7倍。

这天晚上,马云也首度在双11发声,向全国的快递从业者致谢。他说:

我最感动的,是双11期间很多快递员把爸爸妈妈都拉出来帮着送快递。预测10年后,整个中国的快递人员将会有1000万人,帮助这些快递物流公司做成功,我们才会成功。

自此之后,双11再无规模性爆仓。

六、2014:技术驱动协同

2013年,红杉投资中通之后,给赖梅松提了一个建议——加大对于IT的投入。因为当时的快递企业对显性的硬件投入不遗余力,但是在隐性的软件投入方面却普遍相对保守。

这不难理解。几年前双11“大爆仓”的教训太深刻了,期间暴露出的转运能力不足、分拣设备老旧、场地储备过少等问题,直接倒逼各大快递总部自2010年起疯狂补课:

大区直营,全国圈地,购置车辆,增开班车。

想要提升转运效率、降低操作成本,转运中心的控制权必须由总部来掌握和统一调配。以通达系为例:

圆通先行一步,在2007年和2009年先后收编广东、北京两大加盟商后,又在全国主要节点城市疯狂圈地,筹建直营分公司和转运中心;

中通紧随其后,2010年和2012年以收购的方式完成对北京、广东两大加盟商的整编,之后也是大量购置土地。现在分管中通全国基建的副总裁王吉雷就是在这段时期加盟中通的。

王吉雷这个人很厉害,浙江温州人,在加盟中通之前已经是身家数亿、成就斐然的企业家,历任北京温州商会副会长。2010年百世洽购汇通之前,他“未卜先知”般地神奇出手,把北京汇通购入囊中。通过收购北京汇通,结识了陈加海,陈加海当时正跟中通闹“分家”,一心想自立门户。王吉雷听说后对陈加海说:想干就干,兄弟支持你。

王吉雷确实也没有忽悠,全峰刚成立的时候,他出钱出力,给了很多支持。只是后来随着规模的扩充,全峰必须要注入更多资本时,王吉雷没有继续跟进,而是选择退出。这期间,百世成功并购汇通,周韶宁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将北上广等重要城市直营,已经事先“埋伏”好的王吉雷又从中大赚一笔。

从此,在快递身上尝到甜头的王吉雷就认定了这个行业。经过之前一系列事件,他又跟赖梅松产生了交集,还成为很要好的朋友。商业嗅觉和洞察力惊人的他,又将之前在全峰和汇通身上赚到的钱,全部投入中通,直至今天。前段时间福布斯发布的中国富豪榜,王吉雷以60.7亿元的身家入榜,其财富大部分都源于这次结缘和投资。

老鬼想要说的是,双11的产生不但刺激了民众的消费热情,在产业链上也将中国快递直接推入到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阶段,并吸引着各路精英和牛人投身于此。

以国家邮政局统计的数字为准,仅在2013年,我国快递业就投资新建、改造分拨中心300余个,新增干线班车2500台,新增航空日均运力800吨,同时增加了华东、华南、华北区域至东北、西北、西南区域间的铁路运力。

快递公司产能的大幅提升有效解决了双11业务高峰期能不能“送得完”的问题,但在如何“送得快”“送得好”等问题上却陷入僵局。

2014年,运行进入正轨后的菜鸟,第一个要打破的,就是这个僵局。

在与全国13家主要快递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实现总部协同后,2014年7月菜鸟正式上线电子面单、四级地址库和WMS仓储管理系统。对快递公司,尤其通达系等主要合作伙伴来讲,菜鸟的这个举动不亚于一次全物流行业的数字革命。

刚开始,大家是抗拒的,因为加盟制快递的财务结算、业务收入,甚至组织结构,都浓缩在一张张面单上,改变起来难免会触及很多利益关系。

还是那句话,市场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交给市场来解决。随着中通首先试点电电子面单后带来的成本降低、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观望者们开始纷纷跟进。

客观讲,电子面单在整个行业的普及,帮快递公司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数据即时采集和信息前置。正是得益于电子面单普及打下的信息化基础,之后的转运环节的智能分单、海关通道的秒级清关、分拣中心的摄像头视觉识别、流量流向预警的物流天眼以及人机协同的机器人分拣系统等等,一系列智能化操作和黑科技应用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

“菜鸟电子面单的普及至少将通达系快递的信息化水平和自动化应用提速了5年。”

老鬼的朋友安德华评价,也正因为这个,通达系快递和顺丰之间的差距,大幅缩短,甚至具备了反超的可能。

已经和行将发生的事实都在证明,快递江湖靠单打独斗和个人魅力就能闯出一片天地的时代再也不会出现了,携手拥抱技术和一张网,才是行业大趋势。

技术的渗透和强化,也为双11创造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2014年双11,开场三分钟,交易额就突破10亿元,38分钟突破100亿元,21时12分突破500亿元,最终全天成交额定格在571亿元;物流订单量则达到创纪录的2.79亿。

国家邮政局同期发布的数据则显示,2014年双11当天,邮政、快递企业揽收快递包裹8860万件,接

下来几天的日处理量峰值则超过了1亿件,比2013年同期增长54%,也达到了当年日常处理量(3309万件/天)的3倍。

人民日报在总结这一盛况时曾给出两个评价:一个是双11开始从中国走向世界;另一个是线上(电商)线下(实体)从交锋走向融合,无线(移动端)发力。

事实上,这两大特点在以快递为圆心的生态圈早已有所投射。

先说“出海”——

2014年2月,申通美国公司正式运营;5月与俄罗斯最大的民营快递企业驿马快递建立战略合作;7月又与荷兰邮政建立合作关系,携手开拓欧洲市场。

2014年3月,百世汇通宣布开通全球国际快件业务,与国际著名快递企业合作,业务覆盖达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4年4月,圆通与CJ大韩通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面向国际用户,推出中国大陆至韩国全境统一收费的快件服;7月又联合俄罗斯DCD外运集团,试运营“俄易邮”专线,并于10月优化升级该产品;

与此同时,顺丰开放针对消费者的海淘转寄服务平台“海购丰运”;同年8月,又正式上线针对海外直购、代购商家的“全球顺”业务;

2014年5月,韵达携手中外运进入跨境电商;6月份,位于纽约的美国服务中心正式运营;

……

一直到2015年3月1日,中通国际正式上线,市场份额总和超过90%的国内七大快递正式完成“集结”,集体出海。

再看“双线融合”和移动端——

2014年5月18日,顺丰518家“嘿客”门店在全国同时开业,覆盖了除青海、西藏外的所有省份,一个很多人表示看不懂,但即将耗资数十亿元的新创项目由此拉开大幕。

站在趋势前沿的资本和创业者们也清晰地嗅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商机。

2014年6月初,红杉资本孵化的一款名为达达配送的APP悄然上线,并在上海率先启动运行。在此之前,另一款提供同城直送服务的“跑腿”APP——闪送,已经在北京运行了三个月,订单发出后30分钟内闪送员上门取件,10km以内60分钟左右送达。

达达和闪送又都借鉴了同一个“前辈”的创业模式——2013年上线的人人快递APP。在此之后,又催生了点我达、UU跑腿等类似新创公司。业务模式上,他们被称为众包物流;具体到产品形态,多年后他们又有了一个新名字——即时物流(配送)

每年的双11,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练兵场。在里面,既有传统业态中各路老牌劲旅的厮杀和比拼,同时也在不断产生和涌入更多新生力量,闪送、达达等为代表的众包物流,速递易为代表的智能快递柜,嘿客为代表的O2O门店…都会被卷入其中,一较高下,一试成色。

以智能快递柜为例,2014年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全年共投放使用组柜1.5万个,使用智能快递柜的派件量也占到总业务量的1%(约1.4亿件)

“快递如同是火,网购如同是风。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中国的网购和快递两大服务领域就这么风风火火地发展起来了。”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非常形象的总结了电商和快递之间的关系。

彼时,我国快递业务量持续走高,但与此相对应的快件平均单价却逐年下降。量收之间“剪刀差”的豁口越来越大,暗示着国内快递市场的“价格战”正愈演愈烈。于是就有声音开始吐槽一年一度的双11加剧了这种现象,甚至质疑“双11式”的促销还有没有继续办下去的必要。

马局长的“风火论”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对此类声音的回应:“网购和快递发展的曲线是吻合的,而且这种吻合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七、2015:“强式代言”

“我很愿意为网购、快递和带动的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做广告。因为它极大地带动了就业,创造了就业的岗位,而且刺激了消费,人们在网上消费往往热情比较高。”

2015年全国两会闭幕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回答新京报记者关于如何看待网购和实体店之间关系的提问时,说出了这句再次让行业振奋的话。

关于网购是否会冲击实体店,总理也做出详细回应。总理说:

“我曾经到一个网购店集中的村去看过,那里800户人家开了2000多家网店,可见创业的空间有多大。同时,我又到附近一个实体店集中的市场,我问他们有没有担心?实体店的老板给我看,他也开了网店,而且把自己实体店的状况拍成视频上网,他说这对购物者来说更有真实感,更有竞争力。可见,网上网下互动创造的是活力,是更大的空间。”

总理口中提到的“网购店集中的村”,是浙江义乌县青岩刘村。2014年11月19日,李克强总理来到这里视察,除了看网店和实体店,他还专门深入当地中通快递的网点进行实地调研。

从“经济黑马”的定位到“强式代言”的鼓励,国家对快递行业的态度,对电商(网购)与快递的支持,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更加坚定了大家对未来的信心。

永远不要与趋势为敌,快递亦然。没有不变的江湖,更何况身在江湖的你。深具忧患意识和感知力过人的玩家们也早已提前行动——

2014年8月底,顺丰宣布了其成立二十年来的首次股权融资:以不超过25%的股份,招来元禾控股、招商局、中信资本及古玉资本等多个国资背景的“小伙伴”,引资80亿元,估值320亿。

两个月后,2014年10月,另一家坚守股份不外放的快递老兵宅急送,也打破“家规”,与复星集团、招商证券、海通证券、弘泰资本、中新建招商等财团达成战略合作,释放约30%的股权,换来10亿元融资。随后,阔别宅急送近五年的陈平宣布回归,担任CEO,重掌大权。

补充几句,陈平离开宅急送后创建的星晨急便,虽然在2010年获得阿里巴巴千万级注资,但终究还是生不逢时:2011年因资本压力与当时另一家全国性快递鑫飞鸿合并,合并后的星晨急便·鑫飞鸿没过多久就因为理念不合、管理纠纷等产生内讧,于2012年3月双双宣布倒闭。

星晨急便和鑫飞鸿倒闭的2012年,收购了天天快递的海航也因为“消化不良”选择售出,当时刚卸任申通总裁不久的“传奇人物”奚春阳抓住了这个机会,以不到2亿元的作价接盘天天。

另一家老牌的桐庐系快递CCES也因为经营不善,濒临崩盘,创始人方里元四处寻找买家。“桐庐人的事情,还是要交给桐庐人来解决”,有着“桐庐首富”之称的红楼集团老板朱宝良大义接盘,之后将CCES更名为国通快递。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小快递”都不如意。

顺丰和宅急送双破冰、大手笔融资之前,作为后起之秀的全峰就宣布了同样的好消息:2014年5月20日,获得云锋基金数亿元财务投资,而此前全峰已成功进行两轮融资。阿里系资本的注入,直接将陈加海的二次创业生涯推至巅峰。

此时,带领优速摸爬滚打多年的余联兵,则开始沉下心来思考:除了电商小件,未来还有没有其他生存的空间?直到2015年8月,他才给出答案:正式转战大包裹,并将其做为公司未来差异化转型的方向,成为第一家“跳出通达”思维做快递的企业。凭借大包裹这三个字,优速也在2016年和2017年顺利进行两轮融资,一直走到现在。

与优速截然不同,“桐庐系”出身的吴传龙从黄子杰手里接盘快捷后,为其规划了另一个全新的方向:先把直营为主的模式改为最熟悉的加盟,然后又将业务结构整体向电商快递倾斜,砍掉商务件和大件产品,全力进军小件市场。这一激进的策略虽然也分食到部分电商红利,但同时也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埋下隐患。

比融资和转型更精彩的,是巨头之间的合纵连横。

2015年5月28日,菜鸟成立两周年之际,以“盟主”的身份召开了首届快递江湖大会。时任菜鸟网络总裁的童文红公布了其聚焦快递、仓储、跨境、农村、驿站等五个方向的五大战略。

与此同步,阿里巴巴宣布联手云锋基金战略投资入股圆通。此时的圆通左手以一己之力筹建全球包裹联盟,右手又拿到了成立航空公司的正式批复,业务规模更是无限逼近“老大哥”申通,直指“头把交椅”。

阿里系资本注入圆通,一方面强化了自己在快递领域的布局,客观上也加速了通达系快递之间的分化。这种分化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结盟——

2015年6月6日,顺丰联手申通、中通、韵达、普洛斯,出资五亿元共同创建丰巢。顺丰就这样和“通达”走到了一起,遗憾的是没有圆通,也没有汇通(百世)

江湖之争就是这样,合纵连横,离合无常。谁又能想到,三年后菜鸟阿里注资中通,“两通一达”又选择清空丰巢股份,转投了浙江驿栈呢?

站在这个角度,一年一度的双11,就成了洞察这种暗战的最佳窗口。

2015年双11当天交易额达到912亿元,接近千亿大关;其中移动端占比首次过半,达到68%;当天产生的物流订单量达到4.67亿,较2014年的2.87个增长62.7%。

这一年的双11,圆通业务量成功反超“霸榜”近十年的申通,摘得头名。通达系几大快递巨头之间的“排位战”也由此进入到一个震荡期。

另一个有趣的画面是,在双11当天,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在马云的陪同下,来到北京申通、圆通等快递转运中心进行慰问和视察。这个举措后来被广大网友解读为“二马催快递”,一度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榜。

在“二马催快递”的官方报道中,马局长对过往几年双11取得的经验做一个小结。他说:

4年前,由于缺乏经验,1800万件的快递量就导致了全网性爆仓,实践证明,除了加强人、车、场地等资源保障外,发挥“错峰发货、均衡推进”核心机制作用是关键,加强快递与电商之间的协同,是实现旺季“不爆仓、不阻断”和“保畅通、保安全、保平稳”的有效途径。电商企业要加强上游流量控制,快递企业要按照实际门槛能力进行揽收。

快递业因网而起、因网而兴,具有互联网基因。《国务院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快递业要以“互联网+”为发展方向,快递企业今后要加强电子面单、数据分单、数据派单等新技术的推广力度,用“二维码”代替“大头笔”,用标准化门店代替“摆地摊”,保障行业平稳运行。

马云也深有感触,表示技术、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拼价格拼价值将成为发展趋势,阿里巴巴愿意加强与快递业的合作互动,共同迎接美好未来。

联想到一年前马军胜局长为电商快递定调的“风火论”,此情此景,此番对话,更显意味深长。

八、2016:大开大合

2015年双11过后,在通达系新一轮竞争中疲态渐显的申通快递,投放了一颗重磅炸弹——与艾迪西发布重组方案,拟以169亿元的作价借壳上市。

此时的圆通正志得意满,中通也于2015年6月,正式引入新一轮投资人,估值达到400亿人民币,创行业之最;两个月后又联手申通,悄悄投资了一家名为“微快递”的移动客户端平台。韵达经过前两年的车队调整、转运优化以及在IT方面的长期投入,业务量稳步提升且后劲十足。

通达系的另一个强劲对手百世也没有闲着,中通B轮融资之后不久,于2015年7月完成了“生态百世”的宠大业务布局——百世汇通、百世快运、百世金融、百世国际、百世店加、百世供应链、百世云七大版块正式拼齐。

已经觊觎快递这块蛋糕许久的“零担一哥”德邦物流也开了一个好头,自2013年上线德邦快递后,于2015年5月13日正式进驻菜鸟网络,成为菜鸟网络快递领域第15家战略合作伙伴。

有了这些做铺垫,自2016年开始,快递巨头组团上市、快运快递互相渗透,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开大合时代正式到来。

申通打响“借壳上市”第一枪后,中通率先做出反应,2016年2月19日被媒体爆出将在美国上市,融资规模在10亿至20亿美元。

圆通听到消息自然不会无动于衷,2016年3月23日官宣也将借壳上市,重组A股壳公司大杨创世,对后者整体作价为175亿元;5月23日,顺丰跟进,宣布拟作价433亿元借壳鼎泰新材实现A股上市;7月1日,韵达火速追赶,宣布将以180亿元借壳新海股份上市。

话说当时快递大佬们心里都藏着一口气,欲以最快的速度抢下“中国快递第一股”这个桂冠。其中尤以圆通和中通的争夺最为激烈,一个A股,一个美股。最终,圆通抢先一步,喻渭蛟、张小娟夫妇于2016年10月2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敲响上市锣。六天后,2016年10月27日,赖梅松携手创业期的合作伙伴在位于大洋彼岸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敲响中通上市钟。

两个月后,2016年12月30日,申通在深圳交易所敲钟上市;不到一个月,2017年1月18日,韵达也在同一个地方挂牌上市;“压轴”出场的顺丰一个月后终于亮相,于2017年2月24日在深交所敲钟,正式登陆A股。

顺丰的上市直接将快递江湖这场持续了一年的资本盛宴推至最高峰——连续四个涨停,顺丰以超3000亿元的市值跃居深交所头名,王卫的身价也一度超过马化腾,直逼当时的首富王健林。

五大快递明争暗斗的时候,百世虽然没有公布上市计划,却在2016年9月8日完成成立以来的第七轮(G轮)融资,金额达到了7.6亿美金(50亿元)。此前已领投或跟投了五轮的阿里系资本,这次由菜鸟网络继续跟投。

G轮融资也成为百世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同时也创下一个纪录:算上之前的六次,百世自2008年创办以来,单是融资金额就超过100亿元。该纪录至今无人能打破。

说到融资,另一家新崛起的物流巨头安能,在2016年拿到了鼎晖投资高达1.5亿美元的E轮融资后,也早早打起了快递的主意。2016年5月14日,一场声势浩大的安能快递招商会在上海举行,并喊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目标直指通达系。此后,安能快递虽然因为“快递牌照”问题被迫按下暂停键,但仍然于数月之后卷土重来,在拿到全国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后,火力全开,迅速起网。

面对物流零担巨头的来犯,继百世之后,中通也打响了通达系快递进军快运的第一枪——在安能快递首届招商会前,2016年5月6日,独立品牌、独立体系、独立运营的中通快运正式上线和启动运营。此时,韵达快运也已经在酝酿和筹备,并于一年之后正式启动。

快递巨头“组团”向资本市场发起冲锋的时候,他们的主要合作伙伴也没有闲着。

2016年3月14日,距离三周岁生日还有两个半月的菜鸟网络,宣布完成首轮融资。新的投资方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淡马锡控股公司(Temasek)、马来西亚国库控股公司(Khazanah)、春华资本等多家主权财富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据媒体报道,菜鸟本轮融资金额在百亿级人民币,估值则在600亿元以上,甚至有传言说近千亿。

14天后的2016年3月28日,菜鸟联盟宣布成立。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百世、天天6家企业作为主要合作伙伴参与组建。除了已经上线的当日达、次日达、预约配送等服务,菜鸟联盟产品体系中还包括承诺达、定日配送、夜间配送、送货入户、开箱验货、上门取退等个性化增值服务。按照菜鸟设想和规划,就是要通过服务分层来提升阿里系电商平台的物流体验。

纵观2016年的双11,就是在这样一种你追我赶、你攻我伐的亢奋状态下如约而至。当天交出的“战绩”也同样让人亢奋——

2016年双11当天,天猫交易额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207亿元;由此产生的物流订单达到了6.57亿。

这一年,虽然快递平均单价仍在走低,但“风助火威”的电商红利依然可观。以日均业务量这个指标来衡量,中通、圆通在2016年的日均业务量已超过1000万件,申通、韵达日单量虽然没有破千万大关,但也都保持在900万件左右。

其他中小快递,天天业务量一度逼近600万件/天,全峰、快捷等也在双11期间官宣日均业务量突破100万,转型大包裹一年的优速也初露锋芒,高峰期的业务量达到了11000吨/天。

一人得道尚且鸡犬飞升,更何况是五家。

资本效应的强驱动下,2016年的快递江湖大开大合,雨露均沾。从年头到年尾,每个人都浸淫在一种明天会更好的氛围中,蒙眼狂奔。

九、2017:看上去很美

如果说2016年的快递江湖到处弥漫着让人亢奋的荷尔蒙,那么进入2017年后,持续累积的荷尔蒙就开始爆棚。

2016年12月30日,最后一个工作日,接连发生三件大事:先是申通在深所交敲钟上市,紧接着传出天天快递以42.5亿元的估值转让70%的股份给苏宁,之后成立不到两年的丰巢被曝已经完成20亿元的A轮融资,顶级投资机构和国家级资本进场。

两天后的新年,2017年1月1日,优速在上海宣布获得总额达20亿元人民币的银行授信和A+轮融资。余联兵说,接下来要快速围绕大包裹,建立起具有优速标签的核心竞争能力。第二天,1月2日,苏宁正式发布公告,坐实了收购天天快递的传言。又过了两天,1月5日,丰巢A轮融资事宜终于官宣,估值55亿元,鼎晖领投,国开、钟鼎、熠遥跟投,原股东顺丰、申通、中通、韵达和普洛斯继续追加投资。

此时的丰巢,已在全国74个城市布放了4万组智能快递柜,格口数量已达300万,注册快递员超40万,服务用户数超3000万,单日最高包裹处理量达286万件。

丰巢宣布融资当天,恰逢国家邮政局召开2017年全国邮政管理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陪同下接见了部分与会企业代表,在听完时任全峰快递副总裁刘伟的简要介绍后,李部长握住他的手,亲切地鼓励:“后起之秀”再加把劲,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出席会议的另外几个大佬,喻渭蛟预言电商与快递行业的“拐点”将至,差异化和大物流时代已经到来;赖梅松则表示未来的快递公司一定是综合服务商,是“从工厂到用户,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路管理企业,他同时还说将更加关注基层网点和一线员工的状况,将总部与基层人员的利益做有效链接,同建共享。

与此同时,另一家备受关注的快递百世,也于2017年1月1日做出了重组以来的最大人事调整——原百世汇通总经理、周韶宁的爱将周建调任百世国际事业部,“少壮派”代表周少华接任,执掌百世快递。

进军快递一年多的德邦,也在1月6号这天签发了2017年“1号文件”,公布最新组织架构调整和相关人事任命,继续冲击上市。

形势一片大好,江湖如此多娇。

国家邮政局也在这一年年初提出了引导快递行业做大做强的“二十字方针”——打通上下游、拓展产业链、画大同心圆、构建生态圈。梳理国内几大上市快递巨头的战略规划,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布局和拓展相关业务的。

看上去,大家都在朝着预定的方向,按照预定轨道快速前进。殊不知,平静的湖面下,一股股湍急的暗流也在涌动、交汇、翻腾。

以顺丰敲响上市钟,与三通一达在资本市场完成集结为界线,快递江湖不平静的一面就开始逐渐显现。

2017年3月,北京圆通花园桥网点停摆被媒体曝光。网点停摆并不稀奇,对快递公司来讲,物竞天择、大浪淘沙式的网点进化也再正常不过。然而遗憾的是,这次明显不一样。

前期为了冲击上市和追求业绩产生的诸多问题开始集中呈现,加之在媒体关系和危机应对方面缺乏经验,导致圆通全网陷入一种巨大的舆论漩涡,甚至被传言有可能倒闭。更糟糕的是,这种舆论恐慌开始向行业蔓延,并被媒体放大为“倒闭潮”,还就部分快递网点用工不规范等问题穷追猛打。

舆情汹涌,以至于主管部门都坐不住了。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专门就此接受新华社专访,做出具体回应。“辟谣”消除恐慌情绪的同时,马局长的两段话一锤定音:

把新业态的高速增长定义为疯长,把个别网点的情况扩大为倒闭潮,不符合实际。新业态在用工方面有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对新业态要有容错机制,社会对于新业态的发展也应该多一些包容。

快递企业上市后,内在要求和外部环境出现了变化。网点出现此类服务问题,对于企业的品牌、网络、内部凝聚力都是伤害。企业总部应该从中深刻反思,对加盟网点不能“一包了之”“一放了之”,要建立健全服务管控部门,信息监控体系、应急体制都要健全起来。

“倒闭潮”虽然言过其实,但这次偶发性的事件确实也给刚刚完成上市、仍在亢奋期中蒙眼狂奔的快递企业睬了一脚急刹车。

快递公司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以圆通为例,北京花园桥网点停摆风波造成的全网震荡和业务量下滑,以及给加盟商们信心上造成的损害,足足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慢慢修复。

没想到“网点倒闭潮”的危机刚过,甚至还来不及反思,另外两股涌动的暗流紧接着就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2017年6月1日,顺丰主导的丰巢和阿里系平台的菜鸟之间一场史无前例、引发全社会巨大关注的“丰鸟大战”就此上演。

关于这次大战的详情,老鬼就不一一赘述了,最后还是由国家邮政局出面,调停了双方矛盾。

有意思的是,因为这场“丰鸟大战”背后的数据之争,原本正处在创业寒冬和资本低谷的智能快件箱,不但火了,还活了。菜鸟在中邮资本助推下入股速递易,并开始着手研发和投放自有智能快件箱;顺丰则通过收购的方式将另一家快递柜企业中集e栈纳入麾下。

自2009年开始兴起的智能快件箱,经过近10年的更迭和拼杀,最终形成了递递易、丰巢两大巨头对峙,其他力量有效补充的三元化格局。

也是无独有偶。“丰鸟大战”的余波还没有平息,2017年8月11日,另一家“自带流量”的选手京东在官网发出公告,以服务质量不达标、末位淘汰为由将于10天后正式终止与天天快递和百世快递的合作。没过多久,京东又以同样的理由将圆通踢出自家平台。

“天京互怼”的影响虽然不及“丰鸟大战”,但因为苏宁的声援和参与以及背后阿里系的影子,仍然引来诸多围观。

记住这句话:江湖永远是平的,有对抗就会有合作。

就在两次对抗之间,2017年7月8日,申通发公告以1.33亿元增资快捷快递并取得对方10%的股权,几个月后,两者又共同出资5000万元设立申通岑达供应链,宣布起网申通快运。快捷和申通之间的爱恨情仇也从这次联姻开始发端。

另一桩“好姻缘”也在两个月前落定:2017年5月8日,圆通公告拟以现金方式收购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先达国际物流。圆通G网的布局迎来实质性的改变。

十年磨一剑的百世很快也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2017年9月20日在美国华尔街,正式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完成上市。马云虽然没有去现场见证,但多年来的支持已经让周韶宁感激不尽。或许是为了能够将这份情义延续下去,在上市前的最新招股书中,百世特意更新了自己的使命——智慧供应链赋能新零售。

为新零售赋能,为快递和物流合作伙伴赋能,恰恰就是2017年双11的题中之义。

在“新零售”的爆发元年,第九个双11交出的成绩单依然没有让人失望——

2017年,天猫双11当天成交额达到1682亿元,无线成交占比90%;225个国家和地区的剁手党参加,167个商家当日成交过亿;物流订单达到了8.12亿。

据媒体报道,此次天猫双11,海内外超100万商家线上线下打通,52大核心商圈、近10万智慧门店、60万家零售小店、5万家金牌小店、4000家天猫小店、3万个村淘点,为全球消费者带来了真正立体的、全方位的新零售体验。

11月27日,马云专门发微博向全国快递员致谢。他写道:

双11的三天里产生了10亿多个包裹,菜鸟网络用了一周的时间送完,抵达世界各个角落,这是世界货运业的奇迹,更是商业世界协同合作的奇迹。10年前,我们不敢想象中国快递业能超越欧美,但今天没有一个欧美国家敢想象能超越今天中国的快递业。这奇迹的背后是300万名风里来雨里去的快递员。向你们致敬。

这一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400亿件,日均业务量已经进入“亿件时代”。然而马云却说,这不不够。他在2017年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预言:“一天10亿包裹数量,不会超过八年,估计在六、七年左右就能实现。”

十、2018:新的轮回

恐怕马云自己没有想到,他在一年前做出的预言,这么快就实现了。而且还成为送给双11十周岁生日的最大礼物——

2018年11月11日,天猫平台全天成交额破2135亿元;23点18分09秒,当日物流订单量突破10亿大关,最终定格在10.42亿。

“10亿包裹”时代就这样说来就来了。

双11到来前两天,北京中通在各家同行们紧张备战的时候,却做了两件“不务正业”的事:一是借场地给某剧组拍摄电视剧,一借就是三天,而且日以继夜;二是接受BBC电视台摄制组的专访,为一档名为“瑞吉看中国”(音译)的节目大开绿灯,不设防跟拍和采访。

对此,中通集团华北区总经理姜开勇在跟老鬼聊天时表示,双11只是一年中诸多业务旺季单元之一,经过多年的积累和资源储备,中通快递自上而下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应对机制,即便是身处业务峰值期,也能从容应对。当然,就算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也可以做到第一时间响应,快速修复。

姜开勇的这份自信并非心血来潮。自2016年下半年起,中通业务规模就已经跃居全国第一,并以始终高于行业增速10个点的速度持续至今。

从六大上市快递最新发布的财报数据看,2018年第三季度,中通以21亿票的业务量位列第一,成为唯一一家突破20亿的快递企业,市率率16.5%,领先第二名的韵达(市占率13.9%)2.6个百分点。其他几家,圆通以12.8%的市占率排名第三,百世10.8%排名第四,申通10.%位居第五,顺丰7.5%居末。财报同时还显示,中通的利润也已经直逼顺丰,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反转。

就像当年圆通反超申通引发桐庐系快递之间的排位战,中通稳守龙头地位的现状,也预示着另一个新的轮回正在开始。就连当年在“丰鸟大战”中为顺丰摇旗呐喊的京东,也在2018年正式上线个人快递业务,试图从顺丰手中抢得一杯羹。

座次排位有进有退,市场上的玩家亦然。

事实证明,几大快递登陆资本市场的结果并非雨露均沾,随着行业“马太效应”的加强,客户、人才、技术、资本等核心资源全部在向头部企业靠拢,二线快递非但没有享受到资本红利,反而迎来漫长的寒冬。

全峰虽然找到了中青旅这棵大树,但因为加盟商和班车欠费等债务问题是,网络陷入停滞,形成倒闭;快捷与申通最终“反目”,分道扬镳之后也已宣布全网暂停;国通快递“三起三落”之后,虽然已经投了几十个亿,但至今还是未能找到一条明晰的路径;曾经喊出“打土豪、分田地”,试图从通达系身上抢食的安能快递,经过一年多的狂飙突进,也被逼的调整业务定位,转向对准自己更擅长的大包裹;身为大包裹的首倡者,优速也在冷风中静侯最为关键的新一轮融资。

与此同时,在双11的诱惑、催发和带动下,一些新业态、新物种、新技术正相继入场。

盒马鲜生、京东7FRESH、苏宁小店、商超配送等围绕三公里生活圈打造的“分钟级”配送席卷而来,除了惟快不破的体验,整体的服务水平也让很多传统快递倍感压力;

随着饿了么被阿里收编,美团整体上市,菜鸟入股点我达,“外卖骑士”们的边界正在不断扩大,鲜花、日用品、商务急件…啥都能送,即时物流业务规模和市场外延已经无限逼近快递,甚至产生诸多交集;

“快递+便利店”、智能快递柜、合作共建末端门店、商务楼宇管家等第三方共同配送模式不断涌现,成为快递末端最后一公里派送的有效补充。以智能快件箱为例,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主要企业已投入运营智能快件箱25.6万组,通过智能快件箱完成投递的快件量为29亿件,箱递率达到8.4%,比上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比2014年全年的1.4亿件更是提高了20倍。

为了抗衡“新生力量”和顺应行业大势,几大行业巨头真的应该庆幸早先两年拿到了上市这张通行证。因为有了这个保障,他们才得以有充足的空间和资本来求变。

以眼下最为炙手可热的即时物流为例:顺丰力推同城急送,中通试点CityExpress,韵达上线即时配平台,圆通直接推出全新的直营快递品牌承诺达特快…所有这些,都是在进攻中的做出的有效防守。

其他玩家的危机感更甚,德邦上市后把名字都改了,瞄准大件快递;天天正在想尽各种办法融入苏宁平台和苏宁物流体系;宅急送以同城3-4小时达的另类打法切入同城配,把新零售主打的3公里商圈扩大至10公里;

双11改变了国内传统快递和物流的生态,反过来又联合新的物流生态一起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更可喜的是,这种改变还从国内延展到国际。菜鸟全球落子ehub布局智能物流骨干网,牵手新加坡、阿联酋、埃塞俄比亚等航空公司大动作不断;顺丰左手合资UPS,右手吞下DHL中华区供应链,同时控股新夏晖发力冷链;赖梅松在浪漫的土耳其许下一个约定,与土耳其航空、太平洋航空联手成立合资公司,开拓全球航空运输服务;圆通除了G网频频发力,还同时布局义新欧铁路,成效同样显著。

行走十年,快递江湖潮起潮落,风起云涌,但一年一度的双11却始终保持着向上生长的态势。以至于很多人问老鬼:

双11这种“逆周期”的存在还能延续多久?到底有没有所谓的拐点?

11月16日,阿里巴巴集团张勇(逍遥子)在出席“2018看中国”论坛晚上夜谈活动中的一番话,或可视作对这个问题的最佳回应。他说:“双11每一年都在重新自我定义,如果十年之后双11还是这样,双11一定错了。”

张勇的这番界定,让老鬼想起了2015年马云在双11诞生的第七个年头回应是否存在“七年之痒”问题时说过的一段话:

阿里巴巴创造了双11,但从未想过双11是阿里巴巴公司的。双11属于全社会,是全社会商业基础分工大协作共同为消费者打造的一场盛宴。如果大家觉得今年双11还是以促销为卖点就错了。因为(商家)如果不把最创新的商品拿出来,基本没法卖了。10到20年双11还会保留便宜的特质,但我希望出现无数创新的东西,不愿意双11变成拼价格的地方,而是拼价值、拼创新。我们双11要做100年,还有93年要做,这才刚刚开始。

确实,已经满十周岁的双11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有意思的是,十年过去了,双11还将继续,而马云却已正式宣布退休计划。更有意思的是,即将在一年后继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接班人”正是10年前创造双11的人——张勇。

这一切,是巧合,还是新的轮回?

关于 恰克

恰克
吃鸡吃鸡

检查

巴菲特年底购股大动作:增持西方石油等多家公司

圣诞节前夕,巴菲特趁近几天美股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