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 12月 22 2024
首页 / 新知快讯 / 24H看点 / 从孟晚舟职场二三事说起

从孟晚舟职场二三事说起

从孟晚舟职场二三事说起

《纽约时报》评价她是华为“一张优雅、专业的面孔”。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华为CFO、任正非长女孟晚舟的文章,有几个她职业成长中的小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为这些细节,当我在《纽约时报》中文网的报道里读到她曾于2017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2017中国最杰出商界女性榜》第八名,我毫不意外。

我们的女读者里,有很多都渴望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优秀成绩,大家会在读者群里讨论职场相关,也有很多人会私下和我交流。我想,今天就借孟晚舟的职场二三事,来说说职场那些事儿。

01

先说我自己对孟晚舟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2011年,日本福岛发生9.0级大地震,造成严重核泄露。在大批国际电信设备供应商迅速撤离日本之际,华为的工程师却穿着防护服,开进福岛去抢修设备。在前面打仗的工程师可以不顾生死,甘冒巨大生命奉献,任家的人,也并没有缩在后面。孟晚舟在生死危机当口出马。

仅仅是震后一周,孟晚舟搭机去了日本。据报道,当时从香港飞往日本的航班上,空空荡荡,包括孟晚舟在内,一共仅两名乘客。

不得不说,这是巨大的勇敢,孟晚舟在紧急时刻呈现出的勇气,超越性别,秒杀了无数人。

那么,这份勇敢背后是什么?我以为首先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责任承担意识

职场中,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并不太需要呼唤勇气,尤其是那种非常极致的勇气,但我们都会喜欢有责任承担意识的团队成员。上司喜欢能承担的下属;平级之间也喜欢能做好自己份内工作,而不是总给自己添麻烦的工作伙伴;而下属对上司,大家也不喜欢那种功劳都自己抢,遇事却往后退,出错就全推给下属的领导。

像孟晚舟这样能承担的领导,则会是下属钦佩的榜样。

02

借孟晚舟在核泄漏事故之后紧急赴日的细节,我还想说说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工作中的付出与收获问题。

2011年,孟晚舟41岁,盛年之际能不顾生命安危赴危险之境工作,可以想见其平时对工作是怎样的付出态度。

一个人的行为逻辑,通常有一致性。若没有一以贯之地对工作的热忱和付出,孟晚舟恐怕很难取得诸多业务上的成就,也就不会让任正非在今年终于打破曾经立下的规矩,委任孟晚舟为华为的副董事长。

其实,职场很多时候还真的挺公平,一分耕耘,一份收获。

昨天,我们的读者群里,大家在讨论加班的问题,缘起就是有读者朋友说“不喜欢华为加班太多,不把人当人”。随后,很多读者朋友都表示自己很不喜欢加班,觉得特别痛苦。

读者Smile更是尖锐提出:现在哪个行业都加班加点,中国的快速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加班换来的吗?

可以理解大家对加班的厌烦。毕竟中国职场女性的确太不容易,一边是社会主流在默认家庭责任就是女性承担为主,一边是来自职场的KPI考核和晋升压力,两边都要求你在时间和精力上的大量付出。

我当然不认为所有的加班都是合理的、必须的,也不是在鼓吹加班文化,但客观而言,如果仅仅是从工作的“付出收获比”来讲,恐怕现实又很残酷,的确往往是,付出越多成绩越大。环伺身边的朋友,但凡在职场取得优异成绩与高职位的,没有一个不是那种“扑在工作上的”。

11月在南京和我的老领导吃饭,他说起单位两个原先起点一样的男同事,进校时都是名校研究生毕业,可20年后,一个仍做着普通岗,一个已进入单位核心领导层。

这两个智商、能力素质差不多的人,都没有背景,可为什么最后会有这么大差异,其实就是这两个人对工作的付出完全不在一个level。一个就是只想朝九晚五,打份每天工作七八小时的工;另一个却愿意为工作投入更多时间,不断地优化工作、拓展业务,持续积累自己的核心专业知识、人脉资源储备,强化自己的职场竞争力,甚至,他不仅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还会主动帮领导想得多,承担得多。所以,两个人的收获当然会不同。

职场上,很多时候拼的的确是时间和付出。当然,还需要是有效的时间。

《纽约时报》评价孟晚舟是华为这个科技巨头里“一张优雅、专业的面孔”,专业性从何而来,来自一万小时、甚至远超过一万小时的有效学习和积累。

我无意鼓吹人人都应该努力成为职场精英,毕竟,每个人有自己的人生价值选择和优先级考量。做好自己的人生价值排序,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接受相应的结果,就好。

甘蔗没有两头甜,不可能什么好处都想要,还不想付出本该付出的辛劳,这世界从来没有那么便宜的好事。

03

说到加班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加班特别痛苦,而有些人却不自觉地、心甘情愿地投入时间?这里面当然有很多种情况和原因,我当时在群里说了点自己的个人体会。

严格说,我是一个没有太强“加班”概念的人,虽然我按照“加班”的标准看,恐怕基本全年都在加班,不论是我给国企做,还是现在自己创业。但我更多是个任务导向型的人,在处理任务时,我考虑更多的,不是自己是否要加班,而是怎么get it done beautifully.

也因为我选择的工作整体而言都是我至少当时很喜欢、自主选择的工作,所以,你就会心甘情愿地,为做好这份工作而投入大量时间,并且,不会觉得辛苦。

而那种能让自己不自觉就投入很多时间做的工作,往往也恰恰是我们的天赋所在,通常会越做越好。

所以,要想避免加班的痛苦感,我觉得,选择职业时,就要有清醒的自我认知。

但关于“自己喜欢的工作”,很多人也有认识的误区,似乎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意味着“百分百喜欢”。可这世界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如同有光必然有影。

再看似光鲜亮丽的工作,也有down甚至dark的一面,会有很多琐屑、繁琐需要去处理和应对。就比如很多读者朋友会羡慕我做看着很“高大上”的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比如月初我们还刚和上海电影博物馆、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合作了“上海电影周.谢晋大师作品回顾展”项目,可一个项目从策划到落地完成,这中间可是有无数琐碎的工作要执行。说细节决定成败,一点不夸张。

作为一个成熟的职场人,我认为应熟知工作的A面和B面,能够成熟、理性地应对。

04

前面提到了工作中的琐事一面,而现实中,其实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大抵很看不起小事,也不愿做那些芝麻绿豆的事情。接下来,又该说说孟晚舟的例子。

孟晚舟初到华为时,仅21岁。当时,华为也还是个不大的公司,全部员工两三百人。而孟晚舟是从最低岗位做起的。根据《每日人物》报道:

“因为公司小,孟晚舟的职责众多,做过秘书、协助过销售和服务部门,负责打字、制作产品目录、安排展览会务等。”

后来,孟晚舟常提及自己是“华为早年仅有的三个秘书之一”,但其实就是“打杂的”。

如果有人在1993年拨打华为总部的客服电话,那么前台为他转接分机的可能就是今天的华为副董事长,当年21岁的孟晚舟。

后来,孟晚舟又去读了研究生学财务,返回华为后进入财务部,一路做到CFO。而这位华为财务体系改革的最大功臣,她最初进入会计岗位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呢?

“整理乱七八糟的单据,把所有的凭证和附件按流水号前后排好,装订在一起,再贴上牛皮纸的封面和封底。”

做接线员转接电话,可是一份很不轻松的工作,且单调、机械、枯燥;打字也似乎是同样的性质;制作产品目录,也似乎并好不到那里;包括安排展览会务、整理财务单据。恐怕都是很多现代年轻人不愿做的工作——极其细微、琐屑又不能出错,要求极大的细心与耐心。

可一个优秀财务工作者需要的严谨、细致、耐心、沉稳,大约也正是从这些细小的工作里培养出来的。对于有心的人而言,任何工作都是磨练,都能找到养分浇灌自己。工作态度和方法论的培养与锻炼,是所有训练的根本,也基本适用于绝大部分工作。

一个能把小事都做得尽善尽美的人,为自己积累的也不仅仅是工作经验,更有靠谱、严谨、负责、不好高骛远的个人声誉,这是为自己赢得重要机会的一块必要敲门砖。一个才华再横溢的人,若是做事不靠谱,总出错掉链子,恐怕也不会总被机遇眷顾。

05

最后,要说说孟晚舟在职场中表现出的得体和优雅。

前面,我已经写到,《纽约时报》评价孟晚舟有两个词,一个是专业,一个是优雅。

而曾经为华为做过咨询的博达克咨询有限公司(BDA China) 董事长邓肯·克拉克(Duncan Clark)对孟晚舟的评价是,“她很得体”。

十分高级的评价。

我一直觉得女性,不论是不是职场女性,都应重视自己的形象管理。

就看咱们是怎么评价第一夫人们的吧,形象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不仅是她个人的名片,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外交形象。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也同样的道理。

形象管理也不止是穿衣打扮,更有气质、气韵。比如优雅、得体,所包含的信息,远不仅仅是对一个人外表、形体、衣饰的形容,更是一种内在气质、言谈举止的描绘。

所以,我是提倡内外兼修的。这也不仅仅适用于女性。对于男性,也同样。

当然,我们尊重不同价值追求,认为无需注重外表的朋友们,不必和我抬杠,咱们求同存异,各取所需。如果你也认同我的观点,那么,欢迎点赞、分享。咱们握个手。

关于 恰克

恰克
吃鸡吃鸡

检查

巴菲特年底购股大动作:增持西方石油等多家公司

圣诞节前夕,巴菲特趁近几天美股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