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 1月 23 2025
首页 / 新知快讯 / 24H看点 / 人类为什么痴迷于奶茶?

人类为什么痴迷于奶茶?

对于吃喝,我们一直有许多迷思,比如曾经有网友问陈丹青是如何保持身材的,陈丹青答:那是我从小就挨饿,饿瘦的,我一辈子都想胖……

又比如陈晓卿曾经说过,吃肯定治忧郁症。

今天,我们年轻人也很愿意相信,奶茶、冰可乐这些饮料,具有神奇的治愈能力——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复古”的想法。

早在1885年,最初发明可口可乐的人,约翰·彭伯顿就已经在产品宣传中写道:不仅味道甘美,令人神清气爽,精神振奋……还是大脑的补剂、神经疾病的良药,能够有效治疗头痛、神经痛、癔症、抑郁等。

——当然,多半是瞎写的。

至于奶茶,说起来,奶茶的传播真的很像生物入侵,一旦在某地开始走俏,就会短时间内大面积扩散,迅速征服男女老少的胃和心。而且凡是喝完奶茶的人,普遍会呈现一种满足的靡靡之态。

据说自从奶茶传入日本之后,原宿短短一条街上就出现了28家珍珠奶茶店,相比国内,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一篇《你永远想不到中国“肥宅快乐水”珍珠奶茶在日本有多火?》的文章中就写道,日本新天皇年号的预测中,“タピオカ”(指奶茶中用淀粉做成的珍珠)居然排名高达第11名,而最终采用的“令和”年号,据网友分析,还是珍珠奶茶。

其实奶茶已经算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尽管许多文章都在惊叹时下人们对奶茶的热爱,但究竟人类为什么会爱上奶茶,始终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在研读了几本揭秘人类饮食迷思的书籍之后,今天这篇文章,就为你分享奶茶的魔力所在,以及为什么有些人,喝奶茶从来不用担心发胖。

一、你对奶茶上瘾,可能是因为奶茶里的糖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即使你点的是无糖奶茶,其中也可能含有大量的糖分。

奶茶中的甜味,可能是它神奇魅力的来源之一。而真正无糖的奶茶,说实话,你尝过就知道,它没有灵魂。

人类对糖的热爱,可能是一种天性。

70年代,有位叫做雅各布·斯坦纳的口腔生物学教授做了个实验,他给还未尝过母乳的新生儿喂糖水,然后在论文中写道:“那表情明显很放松,挂着心满意足的微笑。餐后仍然舔舐嘴唇,做吮吸之态。”

他又给新生儿喂苦水,新生儿吐了出来……

可是人类为什么天生爱甜呢?

有一种假说认为,从心理反应上来说,婴儿吃糖,可以舒缓情绪;成年人吃糖,可以减轻疼痛,战胜疲劳,忍饥挨饿。

后来研究发现,人类爱吃糖,其实是因为,人类对糖上瘾。

举个例子,古柯是一种植物,直接咀嚼古柯叶有柔和的刺激效果,但经过精炼制成的可卡因,就有强致瘾性,因为它会刺激大脑的伏隔核区域,这个区域也被称为“奖励中心”。

糖也是如此。虽然可作为营养物质提供能量,但糖也是一种化学品,会刺激大脑分泌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也就是多巴胺,从而产生快感,而大脑的奖励网络,大部分是由分泌多巴胺的神经构成的。

就像药用多了之后,药效可能会降低一样,糖吃得多了,大脑自然分泌的多巴胺就变少了,结果就是,我们要吃更多的糖。

这个过程称为“负调节效应”。生活中能够让我们产生快感的事很多,如何定义上瘾,也就是看一种事物能否在激发大脑快感的同时,产生负调节效应。

比如我们看到《一千零一夜》回归也会分泌多巴胺,但不会每次因看的集数越来越多而产生不断的快感,但喝奶茶就会,这就是我们很容易爱上奶茶的第一个原因,试问声称“戒奶茶”的人当中,有几人成功了?

糖和加糖的甜食,很早并且很轻易地,就占领了几乎人类所有的饮食。18世纪时,英国人的人均糖消费量翻了4倍,19世纪时又翻了4倍;而同时期的美国,增长达到了16倍;现在,我们食用糖的分量是历史上的20倍之多。

不要小看糖的致瘾性,法国科学家赛尔日·艾哈迈德曾经给实验小鼠喂了1个月左右的可卡因药丸,使其上瘾,然后同时提供可卡因药丸和糖丸,小鼠可以二选一,结果仅仅两天,小鼠就转向了糖丸。

艾哈迈德在报告中说,糖能战胜可卡因,可能是因为大脑中负责感受糖的神经受体是可卡因的14倍。

这类动物实验证明了一个历史现象——含糖饮料可以被作为戒毒和戒酒的辅助工具,因为它能让人产生快感的同时保持清醒,所以1919年美国实施禁酒令时,人均糖消费量就翻倍了,而且冰激凌消费也出现了“极大的增长”。

1920年,许多酿酒厂都改成行成了糖厂。《纽约时报》报道说,“酒业的毁灭,成就了糖果、冰激凌和糖浆的诞生。”

二、甜,真的有神奇的治愈能力吗?

尽管今天大部分人都认同,“苦”才是生活的常态,但我们也已经无法想象不含糖的生活。

可是回到最初,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糖”,至少没有影视剧或者讲述人类起源的教科书告诉我们说,打猎的原始人喜欢在兽肉上抹蜂蜜。但因为自然界中所有的植物或多或少都含糖,人们确实很早就学会了享受甜味,美洲大陆的土著人就会采集枫树糖浆。

据说还有这样一个神话,可以证明1万年前新几内亚人就会培育甘蔗了——在他们的创世故事中,作为始祖的男人和甘蔗交配,繁衍出了人类……

这个神话听起来匪夷所思,不过是不是某种程度也说明了人类离不开糖?

甘蔗汁17%是糖,其余都是水,历史上甘蔗的传播,也描摹出了糖传播的途径。第一批“蔗糖”享用者是印度、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这其中有佛教徒的功劳。后来随着穆斯林的扩张,甘蔗先是被穆斯林从中国带到波斯,再从波斯传至阿拉伯半岛、地中海沿岸。

10世纪时,世界上最大的四个产糖区分别是:印度、中国、波斯湾头部方向的两河流域三角洲、埃及尼罗河峡谷。但是这四个地区,是埃及最先发展出了传世的炼糖工艺。

埃及到了庆典时候,可以用掉75吨的糖——虽然庆典确实人多,吃得也多,但想想看,一顿饭菜也不过一两勺糖,哪怕西式糕点放上大把糖,也不至于用得了以“吨”计、而且是75吨的分量吧?

那是因为埃及人吃糖的方式很别致:他们会把糖雕刻成装饰品摆上餐桌,再直接被赴宴者吃掉,吃不完就打包带走,施舍给邻里乞丐。

——按照哈尔滨冰雕展的模样想象了一下“糖雕”,似乎75吨也可以理解了。

相比起来,甘蔗传入欧洲算是很晚了,11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欧洲人才见到了甘蔗田,可他们叫错了名字。

他们“尽情地吮吸这种芦苇,让人愉悦的汁水吃多少也不够”。这句话来自《耶路撒冷史》,第一部最详细完整的十字军东征史著,作者是本来要参军但最终没有成行的教士阿尔伯特,为了弥补缺憾,他把当时亲历者们的回忆记录在了这本书里。

如果问世界上吃糖最多的人是谁,直到20世纪初期,这个名号都属于后起之秀欧洲人当中的英国人,一是因为大英帝国曾经有遍布全球的殖民地,有最高效的制糖产链,二是因为英国本土不太出产多汁水果,所以当他们遇到甜味十足的糖时,很轻易就被征服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曾经因为牙黑而受人耻笑,原因就是爱吃糖。

话说回来,欧洲人不认识甘蔗,他们对糖的认知,也是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他们把糖当药吃。那时人们认为糖几乎对身体所有部位都有益,老少咸宜,甚至认为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缓解疲劳,消除虚弱。

英国爱德华一世(Edward I)就有个体弱多病的儿子,患有持续性感冒,被给予棒棒糖作为治疗的一部分,文献如此记载:“没有效果,病人早逝”。

糖一度是药架上昂贵的药品,即便到了16世纪,买糖还像今天买鱼子酱那么奢侈。后来随着奴隶贸易和工业社会的到来,糖越来越廉价可得,作为日常食用的比例不断上升,人们也终于逐渐认识到,糖没有那么神奇的功效。

三、奶茶才不是你胖的原因,奶茶里的糖才是

肥胖是现代人最大的健康问题之一,但是糖和脂肪,到底谁是肥胖的元凶?

“奶茶胖”界代表人物:周杰伦,封面图作者:哟大豪爷,微博@你大豪爷

答案很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或者至少,不完全是。但是在揭露真正的“幕后元凶”之前,我们还是先说说糖和脂肪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专家们一直教育人们:脂肪对健康有害,会导致肥胖。这一宣传效果非常显著,很多国家的人摄入的脂肪都少了,但奇怪的是,肥胖患者的比例却增长得更快了。后来人们又发现,世界上食用脂肪最多的人,比如希腊南部克里特岛的居民,是世界上最健康长寿的人。

现在我们知道,糖难辞其咎,可那时专家们又为什么只教育脂肪有害呢?

因为70年代的时候,就发生了一场“究竟是糖还是脂肪导致了现代肥胖”的激烈辩论。一方认为是高脂肪饮食导致肥胖,一方认为糖更有问题,两方除了观察所得的结论,都还没有可靠的临床试验数据,但最终获胜的,是拥有更好的公关能力的前者。

于是,人们把糖打造成了能量来源——运动员会饮用高能量的葡萄糖补充体力,士力架原名“马拉松”巧克力糖, 广告会告诉你,“饿了吧,来一条士力架,横扫饥饿,做回自己。”食品制造商很机智地只强调了“纯热量”和“葡萄糖”。

再比如果汁,98%的果汁是用浓缩果汁加大量的糖制成的,含糖量比可乐还要多,许多果味饮料、什锦果汁等等,加的糖就更多了,你能相信一杯饮料就含有10勺糖吗?包括有机酸奶,其实也大量含糖,但厂家总是机智地加上“天然水果来源”、“有机生产糖浆”等字样,好像因此糖就更健康了。

于是在周到细心的现代食品工业的喂养下,我们变得越来越懒,而且越来越爱吃甜了。

纪录片《糖:新一代的健康杀手》

四、爱吃甜,又发胖,可能真不是你的错

不过就肥胖而言,最气人的一个事实是,有人怎么吃也不胖,有人哪怕顿顿控制饭量也还会发胖,还有人真心想减肥,可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

其实以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成果来看,还真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怪糖、怪甜食、怪自己管不住的嘴巴,因为除了你的意志力大小、钱包大小,以及日常面对的诱惑大小之外,肥胖还有两样东西在作祟。

第一样就是基因。

有研究发现,人们嗜糖的差异50%由基因决定,其余部分是饮食习惯或者周围对糖的消费文化的影响;并且在2015年,通过大规模的国际合作,科学家们确定了100种肥胖基因,还有更多正在被发掘。

吃糖容易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糖会促进肥胖基因的表达,虽然目前科学家们还不能解释为什么。

但携带肥胖基因不一定就会肥胖,只是它们在肥胖的发生过程中都起着微小的作用,比如某些肥胖基因携带者们即使每天只喝一罐汽水,肥胖风险可能也会增高一倍。这是不是应验了那句老话:有人喝水也会胖。

另一样原因更隐秘也更关键,那就是存在于每个人肚子里的细菌。

你绝对想不到它们的数量多么庞大——哪怕你刷牙后,牙齿表面仍然能刮下一点白色糊状物,其中就有大量微生物,甚至一个园丁不小心吞下的一点点泥土中就含有十亿细菌,更何况与你共生十几年、几十年之后肚子里的细菌;

你也绝对想不到,它们对我们的身体、心情、意志,又起着哪些难以置信的决定性作用——

有时候你觉得特别想吃肉,或者今天特别想喝奶茶,其实都有可能是你的肠道菌群在嗷嗷待哺,肥胖与否,很大程度上就是看肠道菌群的生态健康与否。

之所以喝奶茶怕发胖,是因为这类高糖食物不会让你有饱腹感,但会引起代谢紊乱,使得菌群生态失调。

五、想喝奶茶也不用担心胖?请和你的细菌友好相处

实际上,从分娩开始,婴儿就接受了微生物的同在,并一起成长。

据《菌群大脑》这本书记载,为了研究人体内微生物,研究者曾将孕妇的大便接种到无菌小鼠身上,结果接种的小鼠比未接种的小鼠增加了体重。

再看无菌小鼠,它们从出生开始就是在通氧的环境中用无菌剖腹产的方式接生的,后来也一直被饲养在无菌的独立笼子里,喂以无菌食物,但问题是,它们瘦弱,而且脑、肠道、免疫系统都发育不良,为了保持正常体重,还需要比正常小鼠多摄入1/3的热量。

那么给无菌小鼠再喂食正常菌群会不会好转呢?研究者确实也这么做了,但几周后,它们仍然不能正常发育。可见,从出生就有细菌的陪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或许有人会觉得,也许是小鼠才会比较容易受细菌影响,人类不一样,那么还有一个实验更能直接说明问题。

2013年《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份双胞胎研究,该研究将来自肥胖双胞胎的肠道细菌移植到苗条小鼠的胃肠道后,小鼠开始发胖;将来自苗条双胞胎的肠道细菌移植到精瘦小鼠的胃肠道后,只要小鼠保持健康饮食,就能一直保持精瘦。

结论已经很明显了,肥胖与肠道里的细菌的确有关。

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瘦人的肠道内栖息着丰富多样、仿佛热带雨林的细菌物种,而肥胖人群肠道内的细菌就单薄许多。在众多细菌中,与肥胖关系最突出的,目前认为是厚壁菌和拟杆菌,两者的比例是导致人体肥瘦的关键,肥胖人群的厚壁菌平均多出20%,拟杆菌则少了近90%。

事实上,研究肠道细菌的DNA比研究人体全部2万个基因更能准确预测人的肥胖程度,当我们也开始关注病毒和真菌时,预测的准确性还能再提高。

一直以来我们都提倡减少糖和脂肪的摄入,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以此来减小腰围、降低体重,现在可以纠正说,这样做的原理并不是直接改变体型,而是改善肠道菌群的整体生态,从而影响体型(是的,运动也可以改善一部分肠道细菌)

1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一个星期会吃大约150种食物,他们基本没有肥胖问题,而现代人的食物清单里不到20种,而且其中大部分还是人工加工的,这是我们体内细菌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还有不少其他研究也证明了,为什么有人可以摄入高脂饮食还安然无恙而另一些人就有健康风险、为什么有人可以放心大胆地大吃红肉而另一些人却得了心脏病,其实也都与各人的肠道菌群有关。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肠道细菌就为我们的成长打下了基础,影响到我们究竟是患上肥胖、糖尿病、大脑疾病,抑或是成为精瘦、思维敏捷、长寿健康的人。

也许知道这个事实你反而觉得难过,原来我的胖也是命中注定……

请不要抱着这样悲观的想法,这个事实是要告诉你,请与你肚子里的细菌和谐相处,虽然它们天生“见不得人”(一想到它们、一见到它们,可能就令人作呕),但记得《工作细胞》这部去年十分热门的动漫吗?

如果说人体是一个隐秘的世界,体内各种细胞都承担着一份职责,每天都在努力工作抵御危害的侵袭,那么不妨把菌群也看作你身体内部需要精心打理的私人花园,你要确保植物(细菌)生长的土壤(肠道环境)状态良好,营养丰富;为了防止杂草或毒草蔓延,需要种植尽可能多种多样的植物,撒下各种种子。

总之,请记住花园美丽的秘诀:保持植物多样性。

来源参考:

《不吃糖的理由》《饮食的迷思》《菌群大脑》(文稿经整理编辑)

关于 恰克

恰克
吃鸡吃鸡

检查

欧洲芯片三雄的“阳谋”

欧洲芯片行业这两年过得并不算太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