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运营中,为什么做减法难,做加法容易。
加法,你很容易找到需求,列出目标,然后评估实现的效果。我们很容易认为,新的功能,新的运营活动,满足了新的需求,或解决了新的问题,然后能够吸引新的用户,或者让部分旧用户的需求满足度提升,当然,这么想不能说是错的,但如果我们只看到这一步,很可能就错了。
我们很容易无视,新的功能,新的特性,新的运营活动,对现有用户的负面影响。有些可能是比较明显的,有些可能不那么明显,甚至短期是感受不到的。
每个交互页面上新的元素,新的操作选项,新的数据展示逻辑,都可能给原有用户带来一些侵蚀,用户时间的侵蚀,用户注意力的侵蚀,用户判断力的侵蚀,而这些,最终可能带来用户对产品信任度的侵蚀。
我这几天想来想去,觉得就是“侵蚀”这个词才能更好的表达。
比如我说个最简单的,很多人都能理解的例子,一个QQ群,或者微信群,群主希望群更活跃,更有意思,于是拉一些不同的人进来,那么直觉上当然带来新的话题和新的活力,但如果群主拉人不当,就会存在一些对老用户侵蚀的情况。
比如:
1. 可能要忍受一些并不值得阅读的消息。
2. 有些福利,或者比较私密的讨论,可能要面对一些不熟悉的人群。
3. 可能存在非常不愿意沟通的目标,或者说厌烦的人。
那么结果未必就是说退群,或者马上出现反对的声音,可能:
1. 不再频繁打开群。
2. 沟通变少,或者从原本的价值分享,变成段子分享。
3. 不再信任群的聊天氛围,不再敢发布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或私密信息。
而短时间,这个可能并不是立即表现出来的,群主甚至根本没意识到这里的问题,依然在不断拉人,不断试图刺激活跃度。所以有不少这样的群,人越多,越冷场,人人提防谨慎,只有一些商务在那里不厌其烦的发广告。
这个例子如果可以理解,那么我们看很多产品的新特性,运营的新活动,也会存在类似的特征。看上去短期带来新的用户,新的活跃,但对老用户而言,这种侵蚀渐渐滋长,让很多核心用户不再积极参与,甚至萌生退意。而操盘者,却仍沉迷于短期的成绩。
当然,你可以说,新的用户拓展,新的产品线拓展,总是需要的,总不能停步不前还振振有词吧,这是事实,我们总要针对产品暴露的问题,针对新的用户需求,做出新的升级,改进和调整。但我想说的是,这里需要有取舍的态度和能力。不是越多越好,不是越全越好。
做出新特性,新功能方案的时候,不但要列出其好处,也要评估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对旧用户可能的干扰和侵蚀,要做小范围测试,要聆听核心用户的声音,以及观察用户的交互反馈,切忌一厢情愿。
谈谈产品及运营,如何避免一厢情愿 这里也提到了一些。
除了产品设计和运营设计,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外,企业管理中这样的问题也很常见,线上出了一个事故,追查反思一下,哪里哪里的测试流程不完善,增加一项,又出了一些客户投诉问题,追查反思一下,项目评估审核的流程不完善,增加评审项,然后又出了什么什么问题,追查反思一下……
每一件事都是有原因的,有理由的,有教训的,然后,发现企业的决策效率极低,研发上线测试流程极为复杂,很多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成本居高不下,最后被小而美的公司打的溃不成军,很多巨头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
你追溯的话,好像之前每个决策都是有原因的,有理由的,但为什么到最后整个就不对了呢?因为只看到了解决了什么问题,没看到带来了什么新问题。
这点很重要,管理上其实是没有办法做到完美无缺的,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必须有取舍。研发效率,可靠性,成本。这三样你最多只能选两样,当然有很多人一样都没搞定,但你想追求三项全能,不存在的。
怕抬杠,也不能太绝对,三项全能在极端情况下会存在,一个特别懂产品的天才程序员自己一个人创业做个精品小工具,这是唯一可能的情况。但项目一复杂,团队人一多就肯定满足不了了。
解决问题的同时,往往会带来新的问题,不要视而不见,不要不做准备,当然不是说不解决问题,要权衡,紧急的时候打补丁,是一种解决方案,但补丁打的太多,就要考虑能不能结构上精简重构一下,这样才好轻装上阵,不能总是打补丁,没完没了的堆流程。有的时候,要忍受一些不完美,一些小问题,因为可能你解决某些小问题的代价,会超出你的预期。
此外,立项太多,功能点太多,扩展需求太多,也会带来管理风险,安全风险,以及其他诸多不可控的因素,不要说缺乏经验的管理者,或者产品经理。就算是业内资深人士,如果要照顾更多需求,更多的团队,更多的研发项目,也难免顾此失彼,产生不应该的错漏。前段时间Google还自爆了一个挺低级的安全问题,以Google的技术实力而言,有点不应该,但大公司,部门多,项目多,以Google体量而言,某个子项目监管不严出弱智纰漏,其实很正常的,Google肯自己爆出来,已经胜过很多偷摸遮羞或死不承认的巨头了。
当然,也有种说法,互联网很多事情不就是试错试出来的吗?说到底其实就是权衡。一个新产品,完全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时候,你去试错,这里的试错成本,就是你的研发成本。但如果有一定规模和口碑,你去试错,这里的试错成本,可就不止研发成本了,用户流失怎么算?信用损失怎么算?试错也是要讲成本的,当一个产品有相当的口碑和用户规模的时候,试错成本将会骤增,要有这个概念。
前几年新经济火的时候,大家都在抢市场,抢市场就要大范围的试错,但今年互联网巨头都在讲成本控制。以前可以尝试的事情,今年可能不可以了。以前可以容忍的浪费,今年可能不容忍了,作为团队管理者,作为项目管理者,作为产品运营的负责人,要有明确的成本概念,该做的事情当然还是要做,但什么是该做的事情,怎么评估成本与产出,希望每个管理者,每个负责人,都要想清楚。再去跟老板讲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能未必管用了。
说了半天,讲个案例吧。
当年我刚去4399的时候,也是踌躇满志么,想大干一场,虽然钱少,人少,但禁不住野心大,玩家社群,社交游戏,即时对战,后来发现一个事实就是,个人能力配不上野心,这个必须承认。好处当然也有,培养了人才,坏处就是,精力彻底分散,被后面7k7k靠游戏资讯追身打的几乎丢掉了小游戏头牌的地位。
4399当时野心很大,想把小字拿掉,做整个游戏行业的入口。但谈何容易,想想当时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可是后来回过头来,收缩阵线,在原有的产品和用户基础上,渐进拓展,反而收获了奇效。特别要强调这个词,“渐进拓展“,什么意思呢。
还是小游戏,我做小游戏分数榜单,我做小游戏的讨论组,我做小游戏的玩家分享图,我做小游戏的攻略,围绕小游戏本身就有很多值得做的。不是非要另开炉灶的。
还是小朋友玩家,那么很多人不知道一个事实,在PC流量停止增长和略微下滑的前几年里,4399在PC的流量其实依然是保持增长的,秘诀在哪里呢?用户群的渐进拓展,怎么叫渐进拓展呢,以前是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慢慢拓展到了小学高年级,然后初中生。
我以前做数据分析分享的时候讲过案例,我们怎么通过搜索引擎分析13岁小朋友的想法和行为特征的,那么为什么要分析13岁的小朋友呢?因为从当时我们的感知,13岁上初一是一个用户流失点,所以要分析,一点点把用户流失点往后延,这用户群规模不就增长了么,后来“生死狙击”游戏成为4399平台独有的爆款,这是当时业内很多人都没想到的。
这个案例,也是想说一点,做事情,量力而行,如果你有一定的产品口碑,一定的用户基础,贴近这部分用户,渐进拓展,一点点放大,其实有很多事情是值得做的,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多,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不要过度挑战已有的核心用户。
我最近跟创业的小伙伴聊天,也常这么说,当然如果你说你试错我也能理解,但如果有一个项目发现苗头不错,有点起色,建议深扎进去,不要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很多细分领域可以做得很好,别人的热点也好,新的机会也好,你精力有限的,不要什么都追。
最后总结一下:
1. 新功能,新特性,新交互,会造成对用户时间,注意力,甚至信任度的侵蚀。应有所警惕,保持清醒。
2. 解决问题的同时往往会带来新问题,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做到正确评估。管理上不要奢望面面俱到。
3. 有一定口碑和用户规模的产品,试错成本非常高,对此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4. 渐进拓展,从核心诉求出发延展,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心。
5. 就当前行情而言,各大互联网巨头和基金对试错的容忍度都会下降,相关管理者,产品负责人,应对面临的挑战有所认知。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