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究竟是不是“骗局”?
在百度问答里有108个回答。
排名第一的用户是这么说的:这类软件先是让你吃点甜的,之后就越走越黑,趣头条这个软件在电视上都放过广告,说明它的后台有多硬,软件真不怎么样阅读的时间越多金币就越少,界面还一大堆广告,我把它卸载了之后就天天给我来短信入账多少钱,事实上都是假的让你再一次安装他的软件,我现在把他们的号码都拉黑了,还有网上那些好评都是刷出来的信不得。
所以这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和什么样的产品呢?
以下是一位曾经的员工的说法。
2017年机缘巧合成为趣头条的一员,前段时间看到前公司在北京的媒体刷屏了,满是感慨。不吐不快。
很多人好奇,悄无声息的,2018年中国互联网又孕育了一家超级独角兽,而且速度简直是太太太快了。
快到很多消息灵敏的媒体记者都没听说过这家公司。
这还是在前有今日头条,腾讯天天快报,后有一点资讯、UC头条,巨头扎堆的领域里实现的。
2016年年中才正式上架App Store的趣头条,其实最早是一个做了失败项目的team,为了团队不解散很多人失去饭碗,他们接受了心血来潮的一个idea,将网赚和算法分发的新闻阅读结合了一下,试了试,然后…
2016年6月上线的趣头条,10个月时间内实现了用户从0到600W+的爆发增长。
2017年3月趣头条2.0版本上线三个月后,即上线一周年之际,趣头条在APP Store资讯类一度排名第5位。
2017年10月份,我还在趣头条的时候他们的日活已经接近800万,年底过千万,拿到腾讯领投的2亿美金融资,一点也不奇怪。
“趣头条考虑最快今年在美国IPO,寻求不超过30亿美元的估值”,30亿美金是什么概念,陌陌2014年年底美股上市当日股价大涨的总市值。
彭博社的消息刚出来的时候,朋友圈一个文笔颇佳、三观很正、应该也很有节操的某门户科技频道主笔来了这么一句,
“这公司都值30亿美金!”
趣头条为什么值30亿美金?如果仅仅跟竞品对比,算法、内容、App产品本身的质感它当然不值,但是它的发展潜力值不值30亿美金就是另外一回事。
说实话,我看不到资本层面的动作,腾讯的意图、对今日头条的防守,看不清也就不好说。
30亿美金可能是有点虚,但趣头条为什么增长这么快,我倒是了解一二。
这家公司是魔都少见的很拼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周六上班,晚上加班是常态。
网赚模式,收徒拉下线,并不新鲜,但是趣头条对用户金币敏感度的拿捏炉火纯青,运营层面有节奏的动作不断复盘直到形成一个成熟的打法,内容层面不断扩团队补短板,技术层面不断找硅谷高人…
这家公司的创始团队颇为屌丝,而屌丝一旦专注起来,开始有清晰的愿景并且能拧成一股绳,那就不可小觑了。
这也是一家运营驱动的公司,一家有些“灰度”的公司,有点早期阿里巴巴的感觉。他们目标清晰,研究民粹,揣摩用户心理并且反复实证后无论是新增还是日活,数据越来越好看。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中国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屡屡上演农村可以包围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真实历史。
我们身处一个二元社会,沉默的大多数并非没有发声的意愿,而是接触不到发声的渠道。身处一线城市惯了,让你下沉,他们的需求,是否真的能够听到,能够感知到?
智能手机市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从小米的互联网风口论开始,然后OV打了雷军的脸,OV重现渠道和品牌的威力。然后小米补线下渠道的短板,回归产品、开始真正塑造没有短板的品牌之后,之前布局的手机、电商、智能生态全面发力。
渠道-互联网-渠道,线下-线上-线下。洼地填满,正好转了一圈。同时,智能手机全面普及。
借着智能手机普及的东风,下面会是什么戏码上演?
一线-二线-三线,
下沉,裂变。
这是互联网新阶段。拼多多和趣头条就赶上了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
拼多多假货成堆,但是你那些远在三四五线的亲戚朋友,人手一台手机在朋友圈在家长群里疯狂转发拼团。
趣头条内容低劣,但是有多少底层人群,他们的时间不值钱,对几块、十几块零钱又特别敏感,只要没门槛没难度可以获得一些小恩小惠,就能付出极大的时间和精力…
智能手机真正地向社会所有阶层的人普及后,沉默的大多数,开始发挥自己的力量。
类似的例子还有快手,在快手大红大紫之前,那是一个割裂的世界。与一线城市那一小撮自诩为精英的人绝缘,却跟社会最真实的地方接近。
趣头条的用户看起来是奔着钱去的,但是这些用户恰恰是有大把零碎空闲时间,又喜欢占点小便宜,他们为了零钱可以付出的努力超乎想象,很容易养成用户习惯(资讯阅读几乎没有门槛可言,算法精准分发养成的阅读瘾并不是绝对的壁垒,八卦、怪力乱神、底层欲望大家都可以做)。只要爬虫、推荐算法和内容慢慢补齐,成为行业的一匹黑马,狙击今日头条,不是不可能。
以前免费是互联网1.0的核心模式,以后互联网2.0可能是给用户补贴了。
互联网服务免费就占到便宜了,不,用户真金白银拿到手才行!与其给作者补贴,流量分成,不如给用户补贴,让他们养成阅读习惯,容忍并不出色产品再慢慢变出色。只要这个领域的真实门槛并不高,用户可替代产品一大把就行。
特别是我亲身经历的暑期疯狂赚活动,两个月时间内,趣头条发起了收徒活动,我去采访那个获得第一名的人,一个有大量推广资源的河南小伙大白,他毕业没有像别人一样找一份正式的工作,而是一天坐在电脑前14-18个小时个小时,通过大量机械式、人工的,无死角地向各种有效的无效的渠道扩散趣头条看新闻能赚钱的信息,疯狂收徒,两个月后的结算,他以2578个有效收徒获得了36000元人民币的头奖。
趣头条运营机制针对刷子和机器脚本的判定比较成熟,36000元买到了2578个新增用户,一个不知名的小伙再没日没夜不要命地给他们做推广,现实中能找到这样卖命的员工吗?这是金钱激励的作用之一。
根据大白的描述,他是去年在同事的介绍下知道的趣头条,那个时候趣头条上线还没多久,作为老用户,大白一直有在参与趣头条的活动,之前的一次,还收到了2000多元的奖励。只不过这次奖励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在第一层级。
大白消息灵通,精明又勤奋。根据描述,大白知道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活动,聚沙成塔,趣头条是其中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个,“其他App推广的赚钱机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很散很短,要么力度不够,要么无法持续,趣头条确实很好赚,而且持续了一年”。
大白说,“我虽然赚的不少,但是你们趣头条不会赚的更多?趣头条活跃度那么高,用户那么多,汇集起来打广告,那才是大头。”(趣头条在2017年的流量变现收入已经高于运营投入)
“互联网公司很少有真正做冤大头的。还有很多人没有养成用手机看新闻的习惯,他们的娱乐活动都在打扑克、打麻将、赌博、串门、吹牛逼,但是一旦有金钱激励,大数据算法推送内容现在又很厉害,不知不觉,很多人就已经离不开趣头条了。”
不过,即便如此,新华社还是点名批评趣头条了。
应警惕“新闻”应用程序中的营销骗局
“看新闻能赚钱”、“随时提现不受限”……近期,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经常出现类似的新闻类APP广告。不少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不仅下载,还会相互推荐,觉得刷刷手机就能挣人民币挺好。
明眼人都知道,这都是些再低级不过的营销手段。很多人下载后才发现广告中宣称的首次注册、每日登录赠送的所谓金币折算后往往只相当于几毛钱,并且累计到一定数目后才可提现。
而且以发展下线为手段的营销模式,则近乎于人人喊打的传销。更危险的是,这类APP不仅需要绑定微信号、手机号,还存在过度索取用户权限、更改手机设置等问题,这可能意味着,还没有提现一分钱,个人信息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泄露。
提不出钱倒是小事,此类APP发布的内容更是不得不重视的大事。因为没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它们只能以公然侵权的方式违法转载其他媒体新闻产品,要么雇佣一批人大肆洗稿,以惊悚的标题、露骨的照片、近乎色情的编排发布垃圾信息。也因为利益至上,一些篡改历史的文章也大量存在。不难想象,任宣扬历史虚无主义、价值观错乱的精神毒药泛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对这类涉嫌违规违法的APP,必须发现一个查处一个。不整治不足以净化网络空间,不严惩不足以刹住改头换面、卷土重来的势头。监管部门必须瞪大眼睛,主动发现并严肃查处,不能下载量都上百万了还意识不到问题严重性,也不能总等着媒体报道了才高度重视。
进而言之,为违规新闻APP提供下载服务的各应用市场,只图下载量不管APP质量的行为,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应用市场要尽到审核义务和责任,别被查到头上了还说自己冤枉。只要在国家网信办“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信息”主页中查询,就能发现新闻APP是否具有资质,这么简单的事,除非不想干或者被利益迷了眼,否则是不该让其上线的。
当然,网民对此类APP要提高警惕、自觉抵制,一旦发现违规违法线索,积极举报,共同打造健康绿色的网络空间。
互联网领域盯上非一线城市的人口红利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不过不管是新世相的分级营销,还是拼多多、趣头条这样网络裂变式获取用户,网赚产品就本身自带危险属性,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触及红线。
目前,国内对于网络分销还没有明确的定性,监管和微信平台还是参照对传统传销的界定,这也正说明网络分销在某种意义上,并没有被当成一种正常的营销行为。
⊙ 以上内容版权归微信公众平台「iNews新知科技 By 冯先生失眠中」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