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 1月 4 2025
首页 / 新知快讯 / 24H看点 / 影院跑马圈地的时代结束了

影院跑马圈地的时代结束了

大地系的震荡还在持续。

多名独立信源向毒眸透露,票房排名国内院线第二的大地院线已经在近日完成了一批裁员工作,裁员名单中包括数十名城市经理和十余名大区负责人,而后大地总部方面也可能会进行一些人员调整。对此,毒眸向大地院线发出了求证,但截止发稿前尚未得到回复。

关于裁员的原因,有从业者表示可能是大地此前一系列调整的连锁反应,甚至与下游大环境低迷下,大地院线母公司南海控股的影院战略调整有关——早从去年开始,大地就经历过院线业务负责人方斌卸任、影院业务负责人于欣调职等高层调整,大地院线也于去年年底摘牌新三板,同时还有不少项目被曝中止、解约。

不过有接近南海控股的从业者,向毒眸否认了“母公司影院战略调整”的说法:“大地院线确实存在中层的变动,但并不存在‘南海控股的战略调整’,属于正常的人事变动。这几年影院行业处在低谷期当中,集团也是希望新团队能更回归商业的本质,带领大地院线走出低谷。”

而无论着调整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一个必须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于,曾经通过大肆收购和加盟扩充,冲上影院数量第一、票房第二位置的大地院线,如今已经到了一个不得不变革的时刻。面对竞争越发激烈的下游行业,单纯的“量变”已经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唯有通过改善影院的管理、运营能力来实现“质变”,才有可能在行业大洗牌到来时站住脚跟。

大地院线“转身”的背后,下游行业跑马圈地的时代也将正式落下帷幕。

大地院线的“变革年”

关于大地的这轮裁员,有知情人士向毒眸透露,是针对院线业务和影院业务的整体调整,裁员涉及到了院线和影院两块业务的中层,很多离职人员都是“有年头的大地老人”,并且据传赔偿方案分为几个梯度,赔偿金额从十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裁员并不意外”,有从业者向毒眸表示,如今包括万达电影、CGV在内,很多公司出于控制成本的考量都在精简管理团队,不少城市一个店长会同时管几家店,大地选择裁员也在情理之中。但有前大地员工告诉毒眸,以他任职时的标准看,大地的人力成本在业内并不算高,“不至于为节省成本而裁员”。

因此此次“突如其来”的裁员,很可能是大地一系列调整的延续。

去年9月,毒眸曾报道了当初组建大地院线的元老、大地院线的总经理方斌卸任的消息,这也是大地一系列变动的开始。按照公开资料显示,方斌的继任者缪德飚并非影院业务出身,此前曾从事过服务管理和互联网零售等工作。有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显示了大地方面希望能对院线的运营、管理进行调整。

缪德飚

方斌卸任总经理3个月后,大地院线对外宣布正式退出新三板,原因是受到股票流动性的局限,在新三板挂牌与否对公司融资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运营的成本——从2016年在新三板上市到2018年摘牌期间,大地院线只在2017年进行过一次定增,引入了华谊兄弟作为投资者。此后为了补充流动资金、满足影院扩张所需,大地还曾多次向银行申请过授信。

到了今年,大地影院业务的管理层也迎来了大换血:5月底,南海控股曾发布内部通告,宣布将徐鹤然、尚峰、刘超三名南海控股总部的高层,调至大地文化传播集团担任CEO等职务;6月初期,南海控股又发布新通告,称上述三人将同时兼任大地影院的CEO、COO和CFO,同为元老级人物的于欣则上调南海集团担任副总经理,负责投资者关系工作,不再直接涉足影院管理。

接连更换院线、影院业务的两位元老,体现出大地及南海控股在内部调整上的迫切性。此外,由母公司空降高管到大地,同样表明了南海控股希望进一步加强对影视业务的掌控——现阶段,大地的影视内容业务及影院业务均有徐鹤然及其团队负责。

而这三次大调整背后所牵扯到的,正是过去几年大地整体运作情况的缩影。

2008年,大地院线刚刚成立时,全年票房不足5000万元,在众院线中排名十名外。然而到了2010年,大地全年的票房总额就已经升至3.76亿元,同比增幅达191.47%,排名跃升到第八。此后几年,大地一年一台阶,每年的票房增长率都位居前列,最终在2016年时跃就居行业第二。

票房增长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影院数量的迅猛增加。根据拓普智库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间,大地院线旗下的影院数量(自营+加盟)从2012年的不足300家上涨到如今的超1100家,平均每年增加100家以上,而大地院线也是国内目前唯一一条影院数超过1000家的影院。

2017年对橙天嘉禾的收购,可谓是大地扩张的高峰。当年1月,南海控股宣布以32.86亿元人民币现金收购橙天嘉禾旗下的76家影院,但截至2016年6月,橙天嘉禾影城综合资产净值仅为631.6万港元(约合570万元),橙天嘉禾集团当时的总市值也只有18.92亿港元(约合16.78亿元人民币)。对于以2倍于估值的价格买下橙天嘉禾,于欣当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是合理的,因为港股普遍遭到低估,橙天嘉禾亦如此。

橙天嘉禾旗下影院

只不过影院数量和营业额的暴增,并没有带来利润的同样增长。

2013年、2014年,南海控股的年报里都曾经提及,因为大地的快速扩张,致使影院业务板块的“负债规模较大”;到了2017年,大地院线的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收18.48亿元、同比上涨了18.39%,可同期的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则仅为3227万和2831万,同比下滑了16.79%和26.19%;2018年大地院线发布的最后一份半年报则指出,公司在营收达到12亿元、同比上涨了33.02%的情况下,扣非净利润下滑至1440万元,较2017年同期减少了9.83%。

外界普遍认为,大地在短短九个月内更换多名高管、从新三板摘牌,正是希望不再只追求影院数量上的增长,而是能对旗下的影院管理、运营等进行调整,扭转颓势后有机会引入新的投资者。根据公司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南海控股的净利润仅有9095万港元(约合人民币8245万),同比减少了90.76%。虽然相关人士向毒眸否认了南海控股会调整影视业务的战略,但自身业绩的波动是否会影响其给大地输血,如今来看还需要打一个问号。

而现如今,新一轮的人员调整已经蔓延到了集团中层,根据毒眸了解到的信息来看,调整、换血或许还没结束。另有资深影投人士告诉毒眸,大地之所以频繁进行调整,也和大地影院、院线体系内存在不少问题有关。

2015年,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曾对一些存在违规使用“双系统”售票、涉及偷漏瞒报票房等行为的影院进行点名批评,其中有一半的影院来自大地。虽然大地院线曾希望通过暗访等方式来管理,但方斌此前也坦言,由于与现阶段加盟商的合作以提供片源为主,尚未涉及统一管理,“仅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从根本上抑制偷漏票房的行为”。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曾对部分影院点名批评

至于大地院线的这一系列调整究竟能取得怎样的成效,还有待时间去检验。根据拓普智库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大地院线的票房占比已经达到了9.88%,比起2012年时影院数则增长了超800家,但票房占比仅提升了3%;其旗下影院2019年的场均收益为450元,远低于万达院线的780元,在前十院线中排名中段;相关影院的场均上座率为10.77%,为近年来最低值;加之受下游整体低迷影响,大地院线票房同比减少了23.71%。

“数量为王”的时代结束了

大地在影院业务上的困境,并非是行业寒冬下的突发危机,更像是当年下游行业的“全体疯狂”所结下的果——这也不仅仅是大地一家公司的困境。

大地院线当年之所以能以每年上百家影院的速度进行扩充,主要是因为其采用了直营店、加盟店同步发展的经营模式,并且直营和加盟影院的数量各占到了一半。和万达电影等主打一二线城市不同的是,大地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最初扩充的很多影院都集中在三四五线等下沉地区。

但对于大地这种跑马圈地式的扩张模式,曾经就有人用“激进”二字来形容大地扩张时的态度,不少质量、经营状况不佳的小影院,都统统被大地招入旗下。也正因如此,大地承担了许多运营、管理上的压力,也才会出现上述透漏票房等问题。

为此,南海控股在2014年的年报里曾提及要关闭经营不佳的影院,同时提出:“兼顾影院扩张的同时,在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协助下,以提升客户体验为基础,对组织运营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优化,推进提升信息化建设,此项工作将为后续运营效率的提升及效益持续改善奠定基础。”但正如方斌所言,由于加盟影院数量较多,且尚未形成统一管理,因此想要真正根除管理上的顽疾并不容易。

大地影院

而在中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的几年里,和大地一样采用粗放式扩张的公司并不在少数。

“卖身”之前,橙天嘉禾影院所处的深影橙天院线光是2015年就新签了81家加盟影院,但当时橙天嘉禾的高管却对媒体表示这样的速度不算快;根据拓普智库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影院投资最为疯狂的2015到2016年,万达电影、中影南方、中影数字等头部院线,单年的影院增长数都在百家上下;很多院线为了吸引影院加盟,甚至会选择让利,在票房分账时只拿1%甚至不拿分账票房(以往院线往往能分5%)

在实体影院的买卖和建设上,很多公司同样疯狂。2015年万达以10亿元收购世茂15家影院时,平均每家影院的估值达到了约7000万人民币;2016年,完美世界则以13.5亿元的价格,一口气收购了今典院线100%的股权以及今典旗下的86家影院;星美控股在2017年一年间,就新增了100家影院,并提出要推动“一县一院”的策略,目标是在2018年年底拥有450家影院……

在市场相对空白、影院基础设施搭建不够完备的阶段,靠数量的激增的确能够帮助院线、影投保证票房的增长,但随着各级城市影院竞争越发激烈和运营成本的逐渐增大,当初的激进如今纷纷转化成了挑战:完美世界在收购金典影院不到500天后,就将相关业务剥离、将其转让给母公司完美世界控股集团;星美控股自打去年起就一直深陷泥潭,直到近期才有了转机……

“靠量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位影投的高层曾如此向毒眸感慨,而在此背景下,很多下游公司的扩张速度都开始放缓。2016年起,原本每年新增四五十家影院的万达电影(院线)突然开始加速,此后连续三年新增影院数都超过了百家,但根据拓普智库数据显示,今年到了9月底万达电影只新增了51家影院。除了万达,包括中影南方、上海联和等下游企业,今年影院增速都不及过往。

在《谁是下一个院线之王?》里毒眸曾提及,在行业普遍降速的情况下,坐拥自有地产和区位优势的地产系影院反而都在逆势而上,但在今年影市行情持续波动的情况下,部分新贵的业绩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国内某发展迅速的地产系影院管理层人士告诉毒眸,今年以来他们在购置新影院上变得很谨慎,而不少影院价格也跌得很快,虽然在价格下跌的趋势中,仍然有一些待售小影院想像以往一样卖出高价,但已经无人问津。

“电影院市场肯定会经历从量变到质变,从规模发展再到城市精品的过程。”面对各家影投公司扩张战略的收缩,某位资深影投负责人告诉毒眸,“这是大势所趋,伴随着下游产业数量为王时代结束而到来的,一定是质量先行的新时代。”

很多公司也开始有意识地顺应这样的大势。在接受毒眸专访时,博纳董事长于冬就表示,博纳不会盲目向三四线地区扩张,而是“聚焦票仓城市的大型购物中心,做相对高端的品牌店”:“这几年很多影院转手、欠租反倒是增强了我们的竞争力,合作伙伴更愿意选择有品牌信誉度的公司合作。”另一家仍在保持着较快增速的地产系影投负责人则表示,数量并不是他们追求的第一目标:“我们对外部项目比较挑剔,不会盲目乱发展。收购项目标的一定要优质,预期能盈利并成本合理。”

其实当年大地收购橙天嘉禾,也多少表露出了希望做大、做强品牌的想法,于欣就曾向媒体表示“嘉禾本身的品牌不错”,影院又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对于大地的市场布局来讲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只是单靠少数旗舰店,似乎很难带动如此庞大的“身躯”转身。而如今通过对包括地区负责人在内的中层进行调整,或许正是大地决心从“数量向质量”过渡的一个体现。

此外,相关政策的变动,则在加速“质量现行时代” 的到来,无法顺应潮流的公司越来越难置身事外。去年年底,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重新开放了院线牌照的同时,也提出将对“管理不善、经营乏力的院线公司”实行退出机制,并强调要鼓励院线公司的并购重组。

《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目标任务

政策下发后,有不少影投公司都传出了将被出售的传闻,而像保利、星美这样底蕴较强的公司则选择了强强联手。

在未来,“大吃小”的行业洗牌必定会越发频繁。对此,在去年毒眸举办的院线论坛上,方斌就提出:“从量变到质变,才能形成品牌效应。政策就是为了给强者更好的发展空间,弱者则应该让市场优化掉。”

而如果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提升影院品质关系到的可能不仅是当下的客流和市场份额,更关系到未来影院在行业中的定位。上述影投负责人表述,另一大可能加速影院整合的X因素其实是在于内容的分众化。“不管是分线发行还是别的模式,下游影院内容供给上是一定会出现分化、差异化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怎样的影院更容易受到片方青睐、更能在和片方的合作中占据主动,也是不言自明的。

正因如此,无论是希望能够弯道超车的行业新贵们,还是希望守住自己领先优势的行业巨头们,想在新的变革期下脱颖而出,首先就得学会转换思路。在上一次的“加速期”中,大地等公司靠着“买买买”成为了行业领军者,但这也给它转身带来重重压力和挑战。如今通过裁员等方式“壮士断腕”只是起点,想要真正不被时代所淘汰,还得尽快适应新的“游戏规则”,找到新的立足点。

关于 恰克

恰克
吃鸡吃鸡

检查

科韵路塞不下广州游戏

明明就住在传说中广州游戏人的根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