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 1月 11 2025
首页 / 新知快讯 / 24H看点 / 这届95后毕业半年,一直在找工作

这届95后毕业半年,一直在找工作

95后从一进入职场,就被周围人渲染成了一个最“反工作”的群体。

他们在职场上来去自由——平均7个月就离职,潇洒程度狂甩前辈们好几条街。

他们不怕在社会上任性——加班太多、同事不行、饭菜难吃都可以成为辞职的理由。

不知道以上95后是何方神圣,小新同学身边的95后毕业生们大多没有这样的烦恼,或因职业期待、或因时间机会、或因自身能力,他们的烦恼不是辞职太多,而是找不到工作。

本期“有种”大学生的主人公小陈就是他们中的一人。

人物视频 ▼

“今年5月结课的时候,我以为大概7月我就能入职工作了。到了7月,工作还没有着落,我想最多再过一个月吧。时间一下就来到了眼前的9月底,五个月前的我,绝对没想过现在的自己会是个‘待业青年’。”

9月25日,这位留学毕业生从广州的家里前往深圳去办理实习离职,同时准备参加实习公司的转正面试。

往返广深,往返港深对于小陈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

这份从今年2月开始的实习,贯穿了她在香港中文大学读研的半个多学期,以及5月结课后至今的一段漫长的求职焦虑期。

她投过二三十份简历、参加了七八次面试,大多以没有结果告终。

最怕突然,收到这样的消息。

每当陷入找不到工作的自我怀疑和他人拷问时,她似乎还能拿出“我正在实习”这棵救命稻草——躲避他人,安慰自己,积蓄求职的力气。

告别这份实习的第一天,离开校园的第一个开学季,是小陈待业的第五个月。

本期主人公

小陈

中山大学本科

香港中文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个”找工作困难症“患者

小陈,23岁,硕士毕业,暂时待业。

“我之前一直都觉得,找工作并不是那么迫切的一件事情。”

香港的研究型硕士所需的就读时间并不长,一年可以完成课业。

在这段不长的时间里,小陈像挤海绵一般地将两份实习填进了学业中。第一份实习在香港一家媒体,第二份实习便是在深圳的一家互联网公司。

每天早上从香港出发,乘坐东铁线、过关、再坐公交车来深圳的公司,一天往返三四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整个学期都是在学习和工作之间不断切换,很疲惫。

通勤时间,通常也是小陈上班前的简单化妆时间。

但对她来说,疲惫多是通勤带来的,实习工作本身带给她的更多是充实和收获。

此前本科英语系、研究生读传媒的她在选择实习时,基本是在不同的媒体里做着同样的和文字打交道的工作。在学生阶段最后的这份实习中,她不仅是个写手,还会做策划、做编导、一人负责整个项目……

这也让她看到未来真正步入社会时,自己可以有很多种样子。

实习最后一天,小陈要尽快整理好自己的工位,以空出时间来办理离职手续。

但现实与憧憬暂时没有走在同一个频道上。实习很美好,但转正机会很渺茫;简历海投,但颗粒无收。

在读研阶段的末期,小陈开始尝试向香港的一些岗位投递简历。在发出了20多份英文简历之后,她最终收到了一个面试通知,但那是一合同工而非正式工岗位,而且这个面试还失败了。

“我本来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但有时候真的觉得好难过,因为觉得自己读书成绩还不错,工作也很努力,但为什么就连个面试的机会都不给我?我也会害怕,自己会不会从此就找不到工作了。”

找工作的不顺,似乎成了她第一次遇到的分叉。

在这之前,小陈一直觉得找工作不是一件很迫切的事情,她原先计划是在5月课业结束后再开始找。而更早之前做出读研这一选择,也是想为就业再设置最后一道缓冲。

小陈身边有不少同学的经历也与此类似,很多人在三四月都没有找工作的概念,大家多是在五六月开始焦虑,一直在找实习,到现在再加入到秋招的行列。焦虑的分量随着空窗时间的延长而无限堆积。

照着先前计划走的小陈再回头看时,身后已然没有多少人,往前看似乎也看不见什么人影,因为还有很多人早就出发,甩开她很远很远了。

深圳总是熙熙攘攘,年轻人熙熙攘攘。

有人在时间上遥遥领先——有同学已经在去年研究生入学时就参加了去年的秋招,拿着工作offer来入读硕士课程。

有人在准备上早就做足功夫——小陈参加过一次群面,同行的人非常有准备、逻辑很清晰,她觉得面试官选谁都可以,但肯定不会选择自己。在参加了六七次面试、重新发现和梳理了自己的能力后,小陈才慢慢积累了别人早就准备好的从容。

这段时间的经历和小陈想象中的一毕业就找到一份好工作,可以休息几个月再入职的流程,差别太大了。

“留学回来还找不到工作,不应该啊”

海外留学,而且是名校,在别人看来,像小陈这样的留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要么是学历太水,要么就是眼光太高。

秋招季,海归求职回复率不及国内大学毕业生、名校留学生就业难的新闻轮番上演,“花重金留学结果连工作都找不到”也成了人们嘲讽这一群体的说辞。

这是现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近年的一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在参与就业调查的留学生中,仅有不到30%的同学第一份工作的起薪高于同期进入单位的国内学生。

也只有不到20%的留学生在所学专业与实际从事工作的匹配度选择“非常匹配”。

但背后也有客观的无奈。《2019海外人才职业发展分析报告》也表明,海外人才回国求职的难点主要体现在远离中国就业市场,不了解求职流程、最佳求职时间以及缺少职位信息等,因而回国后容易错失心仪职位。

相比远赴欧美留学的同学,在香港读书的小陈在寻找实习、获取信息等方面会有多一些优势,但时间冲突、课业紧张等因素依旧无法避免。

加上“留学生”这一身份,似乎早在无形之中给这群人加上了一层“你不该找不到工作吧”的滤镜,对于小陈来说,期望是加倍的,焦虑也是加倍的。

“没有找到工作,我首先是怕辜负了别人的期待”

如果一直都找不到工作,小陈说自己肯定会觉得没面子。“跌在了找工作这个关卡上,就好像辜负了大家的期望。”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读书一路顺利地进入了比较好的学校,考比较好的名次,再考上这个地区比较好的大学,深造学习,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周围人会觉得,TA就应该这么顺顺利利地、波澜不惊地走下去,大家都可以看到TA未来的美好蓝图,结婚生子、踏入中产生活。

小陈就是别人眼中这样的优等生。

是留在从小长大的地方,还是出去走一走?

“不过,说是一路顺畅,不如说我是一个不会给人家很大惊喜的人。”

“大家都会觉得我做所有的事情都该自然而然,比如我进了一个好高中,我就会进一个好大学,读完好大学考上一个好硕士,然后找到好工作,整个过程非常流畅,这一条路完全没有分叉。这样的生活未必会大富大贵,但会平平稳稳,然后孕育下一代,让自己的小孩走同一条道路。”

但到了找工作的节点,她的剧情并没有按照那个“理所当然”来发展。

就算眼前的阻碍统统不见了,前途变得畅通无阻,剧情顺承铺开,结局就会变得是自己想要的那种吗?

小陈说,她看到的深圳年轻人,更多是快乐和努力的样子。

小陈内心其实很矛盾。

接下来,她还是会努力给自己在社会上找到一个位置,她很大可能会留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但她希望自己能不要放弃去尝试拥有新的能力。

尽管那样会比较难,尽管她也许会退缩、也许根本不会开始执行,但她希望自己不要忘记。

关于 恰克

恰克
吃鸡吃鸡

检查

王宁比盲盒买家理性很多

去年11月27日那天,广博股份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