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 11月 15 2024
首页 / 新知快讯 / 24H看点 / 微信是更新了视频号等6大功能,但还远谈不上自我革命

微信是更新了视频号等6大功能,但还远谈不上自我革命

自从过年后,微信的动作就一直不断,这几天又双叒叕推出了几项更新。这次微信更新了公众号专辑、视频号等多项功能,能实现自我革命吗?下面我们聊聊这次更新的产品功能,背后的思路和槽点。

01 先介绍下这次更新的功能

1. 增加「微信群备注名称」

首先是微信开始灰度「微信群备注名称」。据了解目前尽可以在iOS端可以体验,在「群管理」下面会有「备注」一项,点击可以设置群备注名称,该备注名称仅自己可见。

备注名设置

在微信聊天列表会以「微信群备注名字」展现,而在聊天页面上会优先展示备注名,群聊的原名称会以较小的字附在下面。

群备注名的展示效果

我们谈产品的用户价值,首先要明白用户的需求和具体发生的场景。修改群名称这个肯定有需求,可能发生的场景是:

相似的群多、不易找,自己命名后便于搜索;直接分享信息到群,不易出错;群名称和你调性不符,给他个独特的名字。其次,这个功能也会被人利用,迷惑别人,比如本来是一个八卦群,非要包装为一个工作群。这个时候截图往往会变得不不可信,只有进入聊天页面才能知道究竟。

也许微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做法确实那么霸气和粗暴,直接给你打乱顺序,也不提供手动设置的能力。

这样的问题在哪儿呢?

单纯的打乱会让用户不能及时刷到新信息,之前养成的按时间阅读习惯会被打破,需要重新建立一个适应期。另外,用户对内容的选择权更倾向于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完全交给机器,且机器还不一定靠谱。我自己体验的一次感受就是,我搜了一个关键词,刚好是我订阅的公众号推送的内容,看完后回到列表页面就发现给我推荐的第一条就是刚才看过那条内容。

3. 公众号“留言”支持「多轮回复」

本次微信公众号升级了「留言」功能,支持多轮回复,你再也不需要每次通过新建留言来和公众号作者互动了,被阉割功能折磨了这么久,这次更新是不是很值得欢庆?

公众号留言支持多轮回复

目前功能的主要逻辑是:

仅支持用户和作者之间的一对一多次互动,还不支持用户之间的互动。目前看用户和作者之间的互动条数是不受限制的,但是需要作者手动精选想要展示的回复才行,并且回复之间不会有明确的层级关系。看到这里,不知道你对这个功能是怎么想的?或许你觉得对于「克制」的微信来说已经做的很好了。

但是,我觉得这次的改进也仅是满足用户和作者之间的互动,只是解决了很小一部分需求,就是和作者互动一次性无法解决问题,需要多次回复,仅此而已。根本没有触及更大的需求是——用户基于公众号内容的自由讨论。用户之间不能互动,就无法形成涟漪效应,很难激发多维度和持续的讨论。

并且,这种限定的作者和用户之间的单线回复模式,并且每条留言都需要作者选择才能展现,对于作者来说是权利很大,但凡事都需要作者去操作、去回复才行,完全没有自动机制,作者也累啊。

如果我们从内容社区的角度来看,用户之间的互动其实是一个很基础的功能,但是微信做起来,总是包袱特别重,总要被「熟人社交」这个紧箍咒给限制的死死的。处处「强行阻隔陌生用户的沟通」,好像熟人社交就必须不能和陌生人说话才行。

或者,微信的产品经理也不怎么用留言这个功能吧。想要和我多轮回复的朋友,可以多多留言,满足你们。

4. 公众号支持「专辑」

微信公众号后台增添新模块“专辑”功能,当前也是处在灰度测试阶段,目前仅开通了原创声明的公众号可以申请开通。

公众号支持「专辑」

创建专辑支持编辑专辑名称、专辑封面和介绍;专辑目前仅支持添加原创文章;用户可以选择专辑进行阅读,专辑支持分享给好友和朋友圈。专辑可以说是公众号的一大进步。这个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是很有需求的。通常公号的作者都是涉足多个细分领域的,或者说作者通常有多个切面需要表达。

再具体点,如小说作者,就需要按照小说名称来聚合写,一个作者可以在同一段时间写多个作品。有了专辑,这样用户消费内容也不会被现在的时间流所打扰。

并且之前的模板的路径比较后置且维护成本较高,更多是页面框架的组织形式。而公众号其实一直很缺乏内容的组织纬度和管理,好比是微博好友的分组,是对用户的一种管理方式和组织纬度。

另外,专辑路径应该是用户在发布文章时可以选择的,如果仅是发布后的维护其实路径还是不太顺。

这一块做的比较好的是简书,熟悉简书的朋友应该清楚,简书很早就支持专辑,是内容作者自主分类管理的基础功能。

简书的文集、专题和小岛

简书的专辑叫「文集」,是作者自己原创内容分门别类展现和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

简书还有「专题」和「小岛」的概念。专题是作者自己管理的私域池子,是一个集收录、管理和分发的有效工具,别人也可以投稿。

简书的「专题」其实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很好的一种中间状态。其实现在每个微信公号都相当于简书的专题,可以自己创作,也可以转载别人的文章或者接受别人的投稿。只是分发机制不太相同。每个公号都有自己的分发人群。

「小岛」就更好理解了,就是同好圈子。

5. 公众号文章支持添加「搜索」组件

据“小道消息”称,这个功能是冯大辉提的需求,主要的背景是微信公众号搜索入口路径隐藏很深,历史内容很难被读者再次发现,使用成本过高导致难以建立使用习惯。微信团队接受了建议,给出了“搜索”组件的解决方案,冯大认为远超出了其预期。

微信公众号添加搜索组件

但在我看来,目前微信解决历史内容触达用户的方式已经有三种:

文章插入历史文章阅读,这个其实从插入链路和展示效果上,微信都做的很好;公号底部的快捷入口,这个基本上所有的精心运营公号都会结合模板提供历史内容的阅读入口;从公号介绍页面右上角的搜索入口,直接搜索历史内容。其实这次在文章内部加搜索入口和推荐搜索词,对于文章众多的公号来说,只是增加了一种触达用户的维度,但是具体价值能有多大呢?那得看作者是否每篇文章都手动添加了?

这个功能做出来就更像是一个文章标签,那做成自动标签推荐不好吗?作者其实更多精力花在内容生产上,这次微信又要给作者找事儿了。其实,根本不需要让作者去手动设置,也还真没见过哪一家是让作者自己去设置搜索关键词的。

如果微信的产品经理用过知乎专栏发过文章,就不会这么设计了,因为知乎每次发布前都会自动给你推荐标签。或者如果适当借鉴下新闻资讯页面或者搜索关键词推荐,也不会做成这样。

其实搜索推荐词就是一种私域的话题标签。当然它的标签点击就会触发相关query的搜索,具体是全站还是在自己内容下搜索,这只是范围的问题,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一种途径快速帮助用户发现更多相关内容。

既然做都做了,你也来体验下我设置的搜索推荐词吧,后面估计也不太会每次都设置。

6. 微信视频号开放测试人群

最近,视频号内测也放宽人群,现在应该很多人都能看到视频号的入口了。

微信视频号界面

我也花了很长时间去体验,有几个感受分享给大家:

好在视频号确实是出圈了,不是仅自己的好友或者关注的号,还有官方通过行业、兴趣或者公众号质量等维度给你推荐的视频。单纯的推荐流,简单、粗暴,除了机器推荐之外就是不让用户多自主选择关注流。我体验的过程中,就发现目前的推荐算法还不够好。一是推荐的内容类型太过于单一,千篇一律,你刷了几屏就会发现全是中年大叔、大婶在那里传授知识焦虑和职场经验,有啥好看的。二是给我推荐的内容质量普遍都很差。所以我只是干刷,根本没有点赞或者回复的欲望。微信坚持的「去中心化」的原则,不做官方推荐视频号,很难发现更好的视频号。虽然有搜索入口,但是很多时候你也不知道该搜什么。视频流的内容没有遵循「显性原则」,对比一下抖音你就知道,视频号应该从更多维度去把更丰富多彩的内容推荐给用户,这样才能形成用户对产品的认知,奠定社区的调性。虽说微信盘子大,公司最高级别的资源投入,但是幕后运作和内容运营做不好,其实都白扯。

对于这些新增的功能,你最喜欢哪些呢?下面说说我为什么觉得微信很难完整自身的革命。

02 压在微信头上的几座大山,导致其很难完成自我革命

1. 微信体量大、包袱重,产品策略、路径、容器等方面问题多

曾几何时,我一直认为微信产品经理的逻辑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你从朋友圈点击好友的个人头像进去,跳转到的不是个人主页,而是个人介绍页面。从朋友圈这种场景去看一个人,你不是更多为了再看一些他最近的动态吗?难道你是因为他的一条动态去和他去聊天,而不是评论?退一步讲,即便你认同两个需求都有,那为什么不两步合为一步,像我们通常见到的个人主页,以动态流为主,突出聊天入口即可。

有时候,你还真不能用常人的思维来理解微信的产品经理。包括上文提到的修改订阅号列表的排序规则,人家就是不给你手动设置的权利。公众号留言和内容增加搜索组件等等。

其实微信公众号上线这么多年一直都没有太大的改版,每次都是在很被动的做改进,没有革命性的突破。给人传递的感觉就是——微信只是为了解决用户反馈的这一个问题而已,不会考虑别的关联问题。

这样给我的感受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微信「克制」,而是微信的体量大了,里面的各个业务人的短时,或者是盲人摸象,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当然对应的解题思路也就跑偏了。

微信这种体量的产品,一旦缺少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产品解决问题的人,可以说更容易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拿微信的产品架构来说,很多人一提到微信的产品架构就竖起大拇指,鹦鹉学舌般说微信的产品架构搭的好,所以很多年不需要动。这种话别人说说也就算了,微信的人可千万不能当真。产品架构需要与时俱进,得符合业务需要才行。

想想微信小程序最开始放在「发现」里面一栏,使用率极低,后来放在了首页的二楼就好一点了。

最惨的当属微信的好友圈子,现在是藏在了「搜一搜」里面,之前藏的更深,这样的产品有多少人会发现并且持续使用的。

再想想微信,一个通讯录生生占了第二个tab,除了接收新加你的好友消息,请问你们平时谁点这个tab?微信早就过了靠通讯录去建立用户关系的阶段了,这种东西早该收起来了。

微信产品架构和容器的扩展能力真得需要好好跟淘宝和支付宝学习学习。虽然支付宝老是变来变去不好,但是他们首页的各层级入口和模块化的处理,确实能够支持众多业务的发展。

其实,微信早该做产品架构优化了,需要整合出综合性页面,升级产品的容器能力,更好连接众多业务。

2. 微信固守熟人社交,阻隔一切陌生人的连接

微信的基本盘就是熟人社交,这是微信极端固执的坚持之一。这个固执是一把双刃剑,就像一个紧箍咒,让微信表现得处处「强行阻隔陌生用户的沟通」。所以微信打死都不会让陌生人之间互动,在他们看来这样就失控了。

尤其是最近几年,微信从来都不敢出圈。最开始还做了附近的人,现在基本不做好友推荐,不论是从行业、兴趣还是地理位置等维度。包括我上面提到的公众号陌生人之间不能互动,以及小程序的分享和扩散等,一切仅限于走既有的社交关系链——你关注的好友,你关注的公众,你最近使用的小程序,朋友都在看,好友购物圈等。

直到最近,视频号算是出圈了,你没关注的人的动态你也能看到。想想你的朋友圈每次出现一个明星广告,底下人疯狂留言的劲头,其实早该这么干了。

熟人社交的破圈,对于微信来说势在必行。

3. 坚持所谓的「去中心化」,无法解决高效率的连接

微信的公众号、小程序等都是打的「去中心化」的设计思路。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没有明确的官方分发平台,只是通过社交关系链中每个节点的人去做传播。

其实「去中心化」分发的效率问题很严峻,除了头部外,对于绝大部分参与者而言是很不公平的。

拿公众号来说,一方面平台有责任帮助生产者分发内容,提升作者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平台也有义务帮助用户发掘和推荐好的内容。凡事不能给自己戴帽子,为了去中心化而去中心化。

再如微信小程序,这么几年过去了,小程序究竟做的咋样,其实谁心里也都多少有点数。微信就是不建立小程序中心,制作了附近的小程序,难道说小程序只是连接线上和线上?那让其他类型的小程序怎么被发现,仅仅是通过搜索和分享?

作为平台来讲,不能一边想走路,一边还捆住自己的腿。然后好事儿去让一些生态上的第三方帮用户做。

有时候你真的会惊叹微信的产品逻辑,为了所谓的「去中心化」,生生把产品给做残了。

4. 微信总是刻意回避风口,或已失去连接趋势的能力

不知道是和龙哥个人的性格有关系,还是团队的价值观就是不屑于做一些事情,即所谓的微信的「克制」。

其实我们思维习惯上通常会觉得微信不做这不做那,就是因为微信的「克制」,很多事情和微信的产品形态不符,人群不符,我们总是不自主为微信找借口。

但在我看来,微信的「克制」已经不再是对用户价值的坚持,甚至有时候失去了乘风破浪的能力,甚至有时候是刻意回避风口、「不作为」。

想想包括付费文章、视频直播、短视频内容,近些年微信做什么都比别人慢不止半拍。一方面为了照顾到普适性用户价值,一方面被行业牵着鼻子走,犹犹豫豫、扭扭捏捏,导致直接错过了知识付费的风口,很多公众号作者流落他乡。

另外,据说微信直播去年初也内测过,最后也是不了了之了。

短视频这个事情,微信之前做过一些尝试但是思路局限性太大,总觉得给用户提供一个工具就OK了。其实不然。微信还曾拿微视打掩护,真没必要。都火烧眉毛了,早该自己撸袖子干就得了。

虽说,最近视频号是赶上了短视频的末班车,但是你只要稍微看看视频号做的那个德性,你就会觉得也就是微信这种强熟人社交、底盘稳固的国民级APP,换其他产品早就死翘翘了。

微信接二连三错过了几个风口,以至于微信几乎都丧失了和趋势很好连接的能力。当视频已经发展为人们最习惯的内容消费的载体时,微信还是没有跟上。微信的slogan——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当一个产品无法和一个趋势很好连接时,也就很难谈得上生活方式了。

03 微信的革命性创新,需要现做好数字中枢链接

微信作为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应该向苹果学习,做好整合和连接,真正做一个数字中枢连接系统,才能实现后续的革命性创新。

像iPhone一方面通过硬件连接普通用户,另一方面通过APPstore连接着开发者+普通用户,并且有着强大的生态,包括iTunes音乐、视频等。

当然微信还有一个学习对象是淘宝,连接好B端和C端用户,连接好淘宝论坛、内容电商、商品搜索、排序推荐、电商直播、天猫、小程序等等。即便是这样你还是觉得淘宝秩序井然。

关于要努力做好中枢连接,给微信提几条建议是:

要优化产品架构,升级产品容器,做好业务的支持和功能连接。更好地整合并打通IM、熟人社交、内容社区、小程序生态、视频号等,且在内容形式上,覆盖图文、视频和直播等。要努力破圈。除社交关系外,增加算法推荐和其他连接路径和方式,丰富用户关系。规避去中心化带来的自戕。在内容的组织上既要去中心化,也要有中心化方式。此外,连接新趋势,并努力构建生态建设,这个是强大的后盾。从公众号看微信有这个能力,但是否能在视频号上做好,还需要继续观察。总之,对于目前微信的更新,你体验下就好了,至于微信能否革自己的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对于这次微信的更新,你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专栏作家#

10年互联网产品经历,关注社交/教育和新消费领域,聚焦行业分析和产品力建设。

关于 声波

声波
发现不同的声音

检查

李子柒回归、华农重养竹鼠,网红还是老的好?

穿越了朋友们,今年到底是202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