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 iPhone 甫一亮相,色彩的搭配,形状的选择,外观的美丑,都毫无疑问成为大家最关注的热门话题。
iPhone 12 也不例外,它摒弃圆润,重回方正,一改过去 7 年来 iPhone 所采用的形体设计,但对于十年前曾经用过 iPhone 4 、5 的人来说,新 iPhone 更像是一次旧时光的重现。
这是苹果在向经典致敬吗?我并不否认,常说时尚就是一圈一圈的轮回,而历代 iPhone 的外观,其实也经历了 4 个阶段,4 种形态的设计变化。
1. 定型之路
在造型和工艺上,前三代 iPhone 并没有多少亮眼之处:它们都留有宽大的边框,整体偏向圆润,而三代机型的差异,仅在于背盖的弧度,以及所选用的材质上。
其中,初代 iPhone 的后盖选择了“铝合金+黑色塑料”的拼接方式,而 iPhone 3G 和 3GS 更是在外壳上全部裹上塑料,均是为了网络信号传输。
iPhone 与 iPhone 3G。图片来自:Macstories
不过此时,iPhone 给手机业带来的改变,并非涉及到单个设计或功能点——毕竟在那个时候,iPhone 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硬件系统,此时人们更愿意谈及的,是它的图形界面,多点触控屏,以及虚拟键盘操控。
这些核心要素,不仅确立了 iPhone 的“外在”,也让它与市面上其它功能手机产生的明显差异。
也只有在 iPhone 的式样都得到确定后,苹果才能够将设计放在更高的优先级上。
2. 玻璃与金属共舞
走向 iPhone 4,苹果迎来了一次设计上的分水岭。
这也是苹果累积了 iPhone、iPhone 3G 和 iPhone 3GS 三代产品的经验后,第一次开始重视 iPhone 的设计。
简单来说,iPhone 4 是将两块透明玻覆盖在前后机身上,搭配金属中框,形成了一种方正形态,风格与前三代 iPhone 极为不同。
这种“三明治”风格的设计方向,也曾经是苹果初代 iPhone 的原型设计之一。只不过在那个时候,苹果还无法在确保产品美观的前提下,将所有元件都塞进去,直到 iPhone 4 才获得了成熟的时机。
iPhone、iPhone 3GS 和 iPhone 4。图片来自:Haiku Deck
往后的 iPhone 5 时代,整体仍然延续了 iPhone 4 的方正风格,但它的外壳是由一整块铝合金削切而成,机身的厚度与重量都得到了明显下降。
不过,为了避免信号被金属层屏蔽,iPhone 5 和 5s 都将后盖的上下两段镂空,替换成玻璃盖板,形成了三段式的风格。
苹果官方放出的 iPhone 5 制造流程片段
多彩的 iPhone 5c 也是这个时候出现的。这是苹果第一次采用聚碳酸酯材质,来打造彩色 iPhone。
由于塑料外壳比金属更容易接收到信号,iPhone 5c 不需要在外壳上另外开孔,边框与后盖也不再有结合痕迹,实现了比 iPhone 4、5 更高的一体性与圆润感。
iPhone 5c。图片来自:TechCrunch
另外,iPhone 5c 也一改当时人们对于塑料手机的偏见。就算它选择的是成本较低的聚碳酸酯,但在苹果的精湛工艺下,却做出了犹如陶瓷般的光滑亮泽。
材料无贵贱,工艺见高低,当年的 iPhone 5c 便是最好的例子。
“天线门”事件是苹果在结构设计上的一次疏忽。图片来自:CNN
遗憾的是,这个阶段的 iPhone 也爆出不少争议。比如说 iPhone 4 的“天线门”,还有 iPhone 5 的硌手倒角,以及会掉漆的阳极氧化铝后盖等,这些都是 iPhone 在结构、材料层面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但不管怎么说,苹果这一轮方正形体的尝试还是非常成功的,也为之后的 iPhone 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设计经验。
3. 一体化
2008 年,苹果前首席设计师乔纳森·埃维在一次活动上,向大家介绍了 MacBook Air 的制作工艺。
不同于过去由多种金属材料焊接的方式,在 Air 上,苹果采用了一种新的加工方式:它的主体框架是由一整个金属块慢慢削切、打孔而成,铝合金一体成型的外壳,由此而来。
这种“一体成型”的工艺在 MacBook 上试水成功后,也逐渐被运用在 iPhone、iPad 等其它苹果产品上。比如在 iPhone 5 时期,其金属框体也是直接铣削研磨制成,而非多个金属件的拼装。
只不过在这个阶段,苹果还需要靠玻璃来完成后盖拼接,而当不同材质组合成一起时,必然会留下结合痕迹。
直到 iPhone 6,iPhone 才真正开始走向一体化。
工艺精进后,iPhone 6 在轻薄度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而且它的形体也发生了改变。
从侧视图中你也能看到,iPhone 4、5 时期的方正结构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完全圆润的侧边,以及稍微带有点弧度的 2.5D 屏幕玻璃。
这也是 iPhone 发展中的第二次设计更迭,往前,向后,你看到的又是两种不同风格的 iPhone。
但选用了一体成型的金属外壳后,iPhone 6 也衍生出新的设计问题。出于对天线信号的考虑,苹果不得不在金属后盖上切出四段塑料条,这些“白带”对于视觉的影响,甚至比原来的“金属+玻璃”的三段式结构更甚。
iPhone 6、6s 实现了更高的一体化,但视觉上却并不美观
也因如此,当时人们对于 iPhone 6 深空灰以及白色版本的吐槽会更少些,因为这两个款式的天线条颜色,会更接近于后盖原本的配色,而不会像金色和玫瑰金那么突兀。
到了 iPhone 7 时期,为人诟病的背部天线才得到缓解。
相比 iPhone 6、6s,iPhone 7 背部的天线条已经得到很好的隐藏了
一来,苹果减少了天线的数量,并让“白带”尽可能地与机身上下边缘贴合,同时还重新启用了深黑色,进一步来掩盖天线条的视觉影响。
二来,iPhone 7 时期的苹果还拿出了一个全新的“亮黑色”版本,这也是苹果在工艺上的一次“炫技”。
苹果曾在一段工艺视频中讲解了亮黑色的生产原理。它先将铝金属进行抛光处理,之后是阳极氧化和染色工序,最后再使用磁化铁粉对表层进行浸浴,得以将金属打磨成和玻璃一般的质感。
更高的生产难度,让亮黑色版获得了如工艺品般的质感,而且它还消除了注塑天线与铝合金这两种材料的差异,实现了极高的一体化形态。
但走向极致也是有代价的——成本显然是一方面,而且亮黑非常不耐刮,稍有摩擦就会在机身上留下痕迹,所以,它注定无法成为一款走向大众的产品。
4. 全面屏
被定义为 iPhone 十周年纪念机的 iPhone X,形体上依旧是圆润的。若是单看侧视图的话,你并不会觉得它与 iPhone 6、7 的差异。
但 iPhone X 的改变比前几代更大,因为它主要是关乎屏幕的。
全面屏设计到来后,iPhone 上标志性的元素 Home 键,被滑动手势所取代,屏幕上下两端也进一步延展开来,得以与边框保持等宽。
唯一的不适,就只在于顶部的刘海上了。
它为 Face ID 而生,也成为了全面屏时代下 iPhone 的新特征。
为了迎合全面屏形态,苹果也在这个阶段完成了一系列设计转变。比如说 Home 键消失后,像 Apple Pay、呼叫 Siri 的功能,就得由双击、长按锁屏键来完成。
这也是为什么,iPhone X 上的侧键会变得更长,且更容易被我们按到。
还有一点是无线充电功能的引入,这使得 iPhone 抛弃了金属一体化的设计,再次选用了和 iPhone 4 时代类似的“金属中框+玻璃后盖”的形态。
至此,碍眼的天线条被彻底消灭,后盖重新回归纯色,iPhone 8 系列也成为了非全面屏版本 iPhone 的设计终点。
iPhone 6 至 iPhone 8 的后盖演变历程
但如果谈论一体化,iPhone X 乃至是 iPhone Xs 时期的产品,其实都比 iPhone 7 亮黑版还要差。
问题还是那个问题,当机身后盖与中框选用材料不同后,装配痕迹也会重新出现,此时苹果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抹除这种差异。
iPhone 11 时期其实有过一种尝试。当时苹果启用了全新的后盖工艺,直接在一整块玻璃上开孔,并打磨出摄像头的凸起区域,等于说是在一块玻璃上做到了磨砂和亮面两种质感,从而解决凸起摄像头与玻璃后盖的结合缝隙。
至于更细节的部分,就要靠 iPhone 12 来解决了。
5. 重返十年前
iPhone 12 刚发布完没多久,围绕设计的讨论已经不绝于耳。直角边框,纯平玻璃,这些都是你初次上手后,能感知到的变化。
但在我看来, iPhone 12 更重要的意义,是苹果愿意在 iPhone 上做一次“删繁就简”的处理。
首先是边框区域。对比 iPhone 11 你会发现,当我们在正视 iPhone 12 屏幕时,已经不会再看到外围那一圈“凸”出来的金属框体了。
这也是直角边框带来的好处之一,它可以让屏幕显示区在正面视觉下的占比变得更大,以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观感。
iPhone 11 的外围边框至屏幕显示区的宽度为 5.57 毫米,到了 iPhone 12,这个宽度被缩短至 3.47 毫米。
iPhone 12 机身上的其它细节也被尽可能地简化了。削切工艺的进步,使得苹果不再需像 iPhone 5 那样,靠一圈切边来做中框过渡;还有前后玻璃在抗跌落性能上的改善,也令屏幕与中框之间的塑胶缓冲圈得以消失。
这也是 iPhone 12 看上去更为简洁一体的缘故。你不会再看到因曲面结构而导致的反射高光;在金属和玻璃的衔接处,也不会再有多余的装饰性要素,线条极为简练。
但就算如此,不锈钢边框与屏幕、后盖,同样能紧密贴合在一起。
最终,iPhone 的正面将只会留下一块屏幕,并尽可能地缩短与中框的距离,这也是全面屏时代下,iPhone 所追求的终极形态。
6. 未来的 iPhone?
在特定时期下,iPhone 的最优解形态都会有不同的诠释,但从发展史中能看到,这个转变的周期大概是 3-4 年,每一轮周期开始后,苹果就会对 iPhone 做一次大调整,注入新的设计语言,并复用部分前代的元素。
而 iPhone 12,正好是新一轮周期的开始。
或许对苹果来说,保持这样一个更迭节奏,是为了和 iPhone 用户的平均换机周期,以及网络大环境的转变节点相匹配;另一方面,这也使得苹果有时间去将新技术变成了一个真正实用,且每个人都愿意使用的功能,而非流于表面和形式。
十多年过去,iPhone 的走向日趋明朗清晰。刘海的去留,按键、接口的取舍,仍攫取着人们的关注。未来 iPhone 的每一次更新换代,仍然是突破自我的挑战,也或许是又一轮的昨日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