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小米有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小米集团清河大学副校长王嵋在中国领先企业人才发展论坛上说小米认为未来的天下,得屌丝者得天下,得年轻人得天下。
王嵋发言上了热搜,有人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跑到小米CEO雷军的微博下留言。小米的做法是发布声明,称王嵋的言论完全不代表公司态度,也未经公司审核,表示道歉。王嵋本人则请辞,表示承担全部责任。
另一件事是高通要发骁龙888,小米拿到了首发,雷军很兴奋,小米通稿铺得飞起,普天同庆一派和谐气象。
这两件事,不同的媒体都有不同的解读,就不赘述饶舌了。正如一位不久前从小米辞职的资深老员工对我感慨的,“小米如今是大公司了……”意味挺深长的。
关于小米,至今有一道明显的驼峰(双峰驼)曲线。
从2010年创办,它一直都是一道上升的线,在2017年左右甚至触达了中国手机行业的顶峰。
而随后华为接过小米的棒,后者则开始为“欧冠席位”(在英超只有前四才能参加欧冠)苦苦挣扎。
直到今年疫情和中美贸易战的双重影响,小米力压被制裁和芯片断供的华为,成为仅次于三星和苹果的世界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
从某种角度讲,没有核心技术的小米虽然尴尬但安全,其2017年推出的自研芯片松果澎湃如今已寥无音讯,继续走下去成为手机界的联想是指日可待的。
从上市公司的角度,保持增长与安全倒也是为了保证大小股东们的利益,无可厚非。
这不,今天收盘小米股价上涨到26.35港元/股,总市值为6361.54亿港元,其盘中一度上涨了7.36%,创下两周以来的最大涨幅。
不过4号时,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却减持抛售了10亿股小米股票,对小米的多头仓位由17.71%下降到12.57%。
对此,小米的解释是为了提高配售率。
商业竞争不是请客吃饭。
都说一家公司的气质是由创始人决定的,所以与其聊小米,我们今天不如聊聊雷军。
小米创业初期的那几年,我有机会采访过几次雷军。那时候他很愿意提乔布斯,还促成过苹果早期的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来华参观小米,后者一顿猛夸小米,照例踩一下苹果。
沃兹尼亚克与苹果和乔布斯的纠纷就不多说了,但被苹果创始人夸,在那个时代大概是一件很受用的事。作为一家冉冉升起的明星企业(创业者),把自己与行业标杆放在同一把尺子下,很容易看到彩虹。
早年的雷军也很愿意提乔布斯,曾有问了雷军,如果有机会跟乔布斯面对面,你会问他什么问题?雷军说:我已经没有问题要问他了。多年来的关注,使得他对你来说变得如此的熟悉,已经没有好奇心了。
记者又问,可是有一天乔布斯也会死。(《财富》杂志某次乔布斯封面文章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也是这个问题。)雷军说,没错,乔布斯有一天也会死,所以我们还有机会。
这话说的挺PR的。考虑到10年前的背景,今天的小粉红们可能理解不了当时中国人对这样一个美国企业家的崇拜。
所以当时雷军的话和今天的王嵋发言一样成了公关事故,差不多有好几万人拥到雷军的微博上骂他。
但他是创始人,没办法请辞,于是只能在微博上说,这些话是闲聊说的,媒体随便就写了。这不是事实,不过也不用再解释。
如果你了解雷军从小到大的经历,大概并不会奇怪他的思维和行为,他是个标准的中庸的好孩子,从小学习成绩最好,上最好的大学,被最多的人喜欢,公众形象正面,所以大家也都因此喜欢他的产品,他也因此获得成功。
但,人们真的喜欢这样的人吗?
雷军推崇的乔布斯肯定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而他曾经为小米定下的“发烧”的调性,似乎也与“普通人”不沾边(百度百科对“发烧”的定义是指对某种事物具有狂热爱好的一类人,只有对某些领域的爱好和熟悉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才会被认同为发烧友)。
很多商业模式的成功源于对旧模式的叛逆与颠覆,但创始人首先就要成为一个叛逆者和颠覆者。
颠覆者们看上去与世界格格不入,但他们最终还是改变了世人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屌丝们”会觉得乔布斯会是自己的明天,而成功者和既得利益者会觉得他是属于我们这个圈子的。
在获得这些认同之前,在这条路上,接受不认可和谩骂简直就是最基本的基本功。
有人骂雷军时,当他需要为自己说过的话承担后果的时候,他的选择是退缩,告诉公众“这不是事实”。
所以,你也不用太相信雷军说的其他那些牛气哄哄的豪言壮语,那同样不是事实,只是一些包装出来的PR话术,为了更好地卖手机。
成为一个好孩子和普通人,才是最安全的方式。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雷军同志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好孩子”。
10年前,财经记者雷晓宇在她的专栏里说,“一个普通人,想要成就大事业,很难,要过很多关。被人骂只是第一关。如果这一关都过不了,那么算是一个悲剧,因为这说明这个人不甘心做一个普通人,却不知道如何成为伟人。这是普遍的人性困境,或者说,是普遍的中年男人的人性困境。”
不过,她也给雷军留了面子,“我能够理解他,就像我能够理解很多挣扎的中国人一样。以他的才华和能力,如果在美国长大、接受教育和创业,没准还真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