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1月18日),京东集团(纳斯达克股票代码:JD,港交所股票代号:9618)对外发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业绩。
财报显示,京东在今年第三季度的净收入为2,187亿元人民币(约339亿美元),同比增长25.5%;净服务收入为327亿元人民币(约51亿美元),同比增长43.3%。其中,经营利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为46亿元人民币(约7亿美元),零售经营利润率为4.0%。
显然,因为疫情的反复对全球经济都还存在着不小的影响。经济下行、资源紧张、供应链中断,使得总体增长都十分缓慢。相比去年同期,各家电商的数据都呈现不同程度下滑,例如阿里的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三成,拼多多和苏宁易购更仿佛失去了存在感。
京东的增速同比去年虽然略有下降,但整体依然能够保持增长,且数据超过预期,显然并不容易。
那么,京东到底有哪些特殊优势,又究竟做对了什么?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财报的几个看似“不起眼”的数字切入,解析京东逆势增长的“秘密”。
750亿元:从电商到新型实体企业
京东的的转型早在疫情之前的2017年,当时京东凭借多年在大规模复杂业务场景中的打磨历练,开始持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底层技术的投入力度。
从2017年初全面向技术转型以来,京东在技术上的累计投入已经接近750亿元。
至此,京东从一家电商平台向新型实体企业转型,开始通过技术和基础设施对外赋能。
我们都知道,基础技术的研究是很烧钱的行为,而且短期之内是看不到成果的,但“烧”了5年钱的京东显然眼光长远。经济环境不好,就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人才等基础技术储备上“广积粮”。
京东探索研究院是京东在2020年正式宣布成立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取得了颇多的成绩。
例如,与英伟达建成全国首个基于SuperPOD架构的超大规模计算集群——天琴α,同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在大规模并行训练、自动化机器学习、大规模推理加速、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合作;与海内外高校合作推动在超级深度学习领域的全球领先性AI基础研究,团队还凭借多模态交互数字人技术、跨模态分析技术在第29届ACM国际多媒体顶级会议(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上斩获了最佳演示奖及最佳开源项目奖,证明了京东在人工智能视觉与人机交互领域的全球领先性;此外,信息安全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发现一项高危Android 11系统漏洞链,并第一时间向Google等企业提供漏洞并协助修复,有效避免了安卓用户隐私安全受到威胁。
人才是驱动技术创新与基础科学研究的核心。2017年,京东启动“博士管理培训生”人才项目以来,吸引了大批国内外顶尖院校的优秀博士生加入。这其中,京东探索研究院的博士占比接近50%。
除了充分利用十几年来的技术积累助力品牌、商业和产业数智化,京东也长期专注未来技术与产业场景应用结合的技术探索。京东探索研究院院长陶大程表示:“基于京东近年来的技术与供应链场景实践,在未来3至15年间,将从可信人工智能、超级深度学习和量子机器学习三方面出发,在基础理论层面实现颠覆式创新,以原创科技赋能零售、物流、健康、科技等全产业链场景,助力数智化产业发展。”
今年,京东集团还首次向应届生开放多模态识别、分布式计算、量子计算等基础技术岗位。
500个:仓储基建狂魔
我们都知道电商领域里,“京东速度”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因为只有京东能够确定做到“当日达”或“次日达”。
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高效率,主要是因为京东在基础的仓储物流上舍得投入。财报显示,从去年截至到今年9月30日,京东的仓库一年新增了约500个,总运营数量已经达到约1300个。要知道从自建物流的2007年始,京东花了十年时间才拥有了四百多个仓库。而仅仅过去一年,京东就疯狂基建,一年就做了十年的事。
除了普通仓库外,京东物流过去一年间还在全国新增了13座“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在“亚一”里,京东通过在商品的立体化存储、拣选、包装、输送、分拣等环节,利用大规模应用自动化设备、机器人(比如全新发布的第三代“天狼”仓储机器人)、智能管理系统,使得降低了工作成本,综合效率提升超过4倍。
同时,京东在全国25座城市投用使用近400辆,并在今年发布第五代智能快递车。无论是城市还是偏远地区,都大大提升了的配送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疫一线,智能快递车承担起民生物资保障的重任。例如今年北京疫情反复期间,京东物流提供了“产地直采+高铁运输+京东快递”的全供应链服务,几乎做到了从产地到餐桌一条龙的服务。
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京东还积极推进“绿色基础设施”。预计到今年年底,京东智能产业园可建成100兆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能力,预计在未来3年将搭建起1000兆瓦的光伏发电能力,能够为85%的京东智能产业园提供绿色能源。这其中,位于陕西西安和江苏宿迁的两座“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将在明年率先于行业实现碳中和。
1.1亿:净增的活跃购买用户数
刚刚过去的双11,京东最终定格的数字是3491亿元,超过去年776亿元。双11的成绩固然可喜,但我们在财报里也看到了另外一组数据,截至2021年9月30日,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购买用户数达到5.52亿,较去年同期净增了1.1亿。
之所以能够在疫情时期较为困难的市场环境下获得用户群体如此高的认可,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用户体验的持续优化,这是京东能够在激烈的电商竞争中获得众多用户认可的一个核心原因。我们刚才说了许多关于技术、仓储、物流的投入,到了用户这里最终呈现的就是“体验”二字。
举例来说,今年双11期间,京东的自营商品已经高达1000万SKU,如果没有极强的运营效率是没有办法做到当日达的。而其他电商当天购买,一个月后才发货的双11糟糕体验在京东是不存在的。借助智能决策技术持续提升的供应链优势能力在此刻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在这一年中,京东全面向下沉市场发力的策略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京东通过整合京喜拼拼、京喜快递、京喜通等多个相关平台,深耕下沉市场的庞大用户和社区团购的高频订单,不断完善生态体系;另一方面,针对乡村振兴,发布了“三年带动农村一万亿产值成长”目标,并且以数智化社会供应链技术和服务能力为基础,帮助一大批乡村实现产业振兴,帮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链红利,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系列的举措,在帮助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京东自身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
2020年10月,京东启动“奔富计划”,预计在三年内带动农村实现1万亿产值,截至今年8月份已实现2200亿产值。侧重于下沉市场的社交电商平台京喜,如今MAU已达1.52 亿,用户数增长更是迅猛。
京东新增的1.1亿活跃买家数中,多达80%都是来自于下沉新兴市场。而受益于优质低价的商品和高品质的服务,新老用户的消费频次与客单量均在持续提升。
120万:赋能中小微企业共同成长
今年双11期间,公众都把目光瞄准了京东最终的战报数字,但有另一些数字其实比3491亿元更为激动人心。
得益于新型实体企业的供应链优势,我们看到国内半数以上的品牌商,在今年双11都通过与京东平台的数字化协同。
第三季度,京东整体用户的平均购物频次同比提升23%,通过O2O、供应链赋能、全渠道营销等模式,京东的全渠道业务已覆盖了快消品、电脑数码、通讯、家电、健康、服饰、居家、社区生活、汽车等行业的数百万实体商家。
前三季度,京东全渠道GMV实现了近100%的同比增长,带动线下实体商家拓展新的增长空间。
双11期间,京东通过费用减免政策帮助部分类目商家节省了约78.5%的基础运营成本,通过新用户补贴政策帮助中小商家新客转化率提升了4倍。新增超过30%的中小企业与京东实现供应链协同,4.3万个商家的成交额同比增长了2倍以上,中小品牌新增数量同比增长了4倍多。
后疫情时代,京东对于中小企业的帮扶也是力度空前。
产业链上游,京东企业购在全国各地陆续启动“一城一策”式城市专项服务,覆盖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全国26个中小微企业高浓度城市和聚集区;与工信部联合发布的“满天星计划”已覆盖全国28个中小企业高浓度城市,超过120万家中小企业从中受益;京东科技与京东零售联合发布了“数字新蓝海”计划,通过建立产业带协同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运营指导、优惠减免、大促福利、技术助力、人才培训等服务,帮扶企业开拓渠道,拉动增长;京东自有品牌业务推出的“产业带CEO计划”也已覆盖全国70%的产业带……
如今京东更是充分发挥新型实体企业的增长基因,借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动能,为合作伙伴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降本增效拓展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正因此,在第三季度财报会上,京东集团总裁徐雷表示:“第三季度能够再次超过国内行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得益于我们穿越经济周期的有力竞争优势,同时也在不断提升京东作为新型实体企业的价值。基于我们业务的稳健发展,以及技术和供应链上的核心能力,京东打造的独特商业模式使我们对业务运营有很强的掌控力。因此,消费者和商业伙伴更加信赖京东,也使我们京东将继续为我们的用户和合作伙伴,尤其是我们每天紧密合作的数百万中小实体企业,创造价值。”
不得不说,新型实体企业抗经济周期风险的能力是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