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 12月 22 2024
首页 / 新知快讯 / 24H看点 / 北京最火的小吃一条街居然是个居民区

北京最火的小吃一条街居然是个居民区

每当有外地朋友提出,想找一条能体验老北京小吃的citywalk线路时,久居北京的人总是陷入沉默——在其他城市能快速定位的小吃街,换到北京,到底是哪儿呢?

以吃闻名的簋街,跟“老北京小吃”渐渐没了关系。那里不仅提供的大部分是正餐,而且放眼望去早已是全国菜系聚集地,甚至还开了一家格鲁吉亚菜。排队最长的胡大小龙虾,也愈发跨越了美食属性,兼职成为中年人谈生意的“商务会所”。

更符合“逛吃”特性的南锣鼓巷,已经被诸如奶茶、锅盔、铜锣烧之类的网红小吃占领;更具老北京风味的前门一带,老字号虽多,但布局分散。“沿街都是新修的仿古建筑,就算吃的是老字号,体验上还是游客专供。”

最终,依靠在北京生活多年的经验,驻京招待方总是回归到一个最有把握的选项:“咱们去xx商场地下一层的小吃街吧,我们平时都去商场吃饭,还有空调。”

然而,善于挖掘“本地人生活方式”的旅游攻略党,绝不会止步于此。他们发现,位于北京西城、全程步行距离大约1公里的牛街,足以填补“老北京小吃街”的空缺。

牛街的初始设置,实际上是北京著名的回民聚居区。那里除了满街的新鲜牛羊肉,还有散布着十几家售卖清真小吃的老字号。顺着主要街道慢慢溜达一圈,只需要半小时左右就能浅浅领略牛街的风貌。

如今,住在附近的居民发现,自己平时下楼买个包子当早餐的店,现在都被游客占领了。

来到牛街必囤的包子

据称,牛街站已经成为了19号线地铁上人流量第二的大站。即便在工作日的下午,你也会遇到大批刚从地铁站出来、野心勃勃要把所有小吃一网打尽的游人。“我去的那天36度,两位擦肩而过的姑娘正在信誓旦旦:‘我俩一会儿一定要把豆汁儿和焦圈儿先吃了。’”

“但我怀疑,她们的打卡之旅刚开始就要结束了。”

牛街上的年轻特种兵,人手一袋老北京小吃

其他所谓的小吃街,早就是预制菜一条街了。只有在牛街,你能买到原住民真正会去吃的东西。“甑糕和驴打滚儿只能买吃两口的量,因为不含防腐剂,必须当天吃完。”

况且,在餐厅正经吃一顿饭动辄人均过百。在牛街,8块一个的门钉肉饼,13块的一个烤鸡腿,这种边走边吃的街头体验,吃到饱的花销不会超过50块,属于是超高性价比的北京饮食。“一条街都是清真,你心里有底,这绝不会踩雷。”

甚至,在小某书上,牛街被称为北京小吃界的“免智商税圣地”。

于是,为了这种“又实惠又本土”的美食体验,特种兵们纷纷抵达牛街,在40度的天气下,坦然咽下烧饼、包子、炸丸子、羊肉串等一众碳水和大肉,“网红都经受不住这种考验,必须是心特别诚的才会到访。”

拎着行李箱在豆汁儿店门口的年轻人

排队的人多了,有人便把牛街的排队长度,作为某种“北京旅游热度的风向标”。渐渐地,牛街小吃超越了北京烤鸭、涮羊肉,成为了年轻人与北京饮食的第一次交手。

一个居民区,怎么就成了小吃一条街?

当特种兵抵达北京,想用两天的时间快速掌握老北京风情,旅游完该去哪里吃饭,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大家的行程高度一致,走完景点都想打卡吃个北京真正传统的东西,但烤鸭店一到节假日排队3小时起跳。”

对于普遍的特种兵式旅行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时间。“北京那么大,而我只有半天的时间来感受首都美食,必须选择能一站式打卡的地方。”

而更有经验的特种兵,早已对网红推荐心存戒备。他们更愿意成为老字号的信徒,“因为那是真正经过群众筛选下来的精华。”

于是,游客们纷纷瞄准了牛街。

“旅游的经验告诉我,那些好看的门面总是面向游客的。当地最正宗的家常味,一般是在菜场或者居民区。本地人爱去,也许就是图个方便;但正因为本地人爱去,在游客心里就约等于非常local。”

馆子楼上就是居民楼

对于牛街的口味,社交媒体上其实一直存在争议。但对“每样美食只有一次机会”的特种兵来说,比起价格不菲、食材多为半成品、味道也难保证一定不会踩雷的榜首餐厅,他们更愿意把这个机会,给能保证现做的牛街。

“有的人觉得牛街的包子咸,油炸糕太糊口,烧饼还不够酥脆,都是普普通通的东西。但在大城市里,对食物的最高赞赏,就是‘有锅气’。”每次来北京出差都要到访牛街的小肖,觉得牛街就是要比北京鳞次栉比的网红馆子都来得安心。

“牛街本来就是卖给附近居民吃的,做的就是家常味。就像奶奶做的饭一样,不一定色香味俱全,但要的就是‘给家里人做饭’的这种氛围。有时候都不是口味问题,就是习惯了。”

更何况,牛街也一不小心,暗合了当下的某些时尚旅游元素。

比如牛街最拿手的米糕、甑糕和驴打滚儿,正是特种兵不管去哪里都要买的“糯唧唧”。“很懂北京饮食的朋友告诉我,这种糯米制品在牛街买就是更加软糯鲜甜。其他的再吃不惯,糯唧唧总归是全国通用的。”

以牛街为起点或终点,联合附近的法源寺、烂漫胡同,就是一条结合了吃与逛的老北京citywalk路线。

牛街附近的胡同 图源:夏茉微博

“比起一些使馆区citywalk那种更小资现代的路线,这条walk能显得我更懂北京。”

排队也是旅游的一部分

去的人多了,排队成为了牛街的一种必要景观,以及某种美食认证。

“牛街有很多不同的‘记’,有时候你根本不记得哪个记的烧饼更好吃,但你从门口的排队人数,也能够心里有数。”

为了能在牛街吃得更聪明,不少年轻人总结了一些不排队的攻略。

比如,比其他大部队更早地来到牛街。“想错峰吃上涮羊肉,就直接来聚宝源吃brunch。”

比如,和陌生人合作排队。“在队伍中找一个食客,让他挑一个他也想吃的你去排队,最后找一个地方集合交换排队战利品。这么一来既节约了时间,说不定还能顺便解决单身问题。”

还有的人,解锁了牛街版“优速通”。“在宫廷牛肉饼的窗口前排队,目测要排半小时;但如果你跑到侧面窗口,要两个羊肉串,再捎一个烧饼,那几乎不用排队。”

小肖每次来牛街,也只会在自己认证的老字号门口心甘情愿地排队。“老字号的东西要花时间现做,为了‘刚出锅’三个字我也愿意排队。”

鸡腿拿到手里还是热的

“有时候,付出努力吃到的东西,和点外卖就能轻易抵达的感受相比,获得感终究是不一样的。”

在牛街,没有Gap Day和下午茶

如果说牛街对游客来说,是提供了“两小时吃遍老北京精华”的一站式服务;那对于久居北京的人而言,牛街则重拾了他们对于街头消费的一种质朴向往。

“在北京吃饭总是点评走,哪里新出了家bistro就赶快去打卡,往往吃完一次就没有了下次,获得感都展示在了朋友圈。时间久了,对社交媒体上形式大过于内容的美食营销实在厌倦,就想找点朴实的地方老店。几乎没有品牌溢价,而且所见即所得。”

在牛街,没有当下时兴的gap day和下午茶,“牛街上卖的都是碳水小吃,没吃几个就饱了,也没有什么很出片的景观,所以很难见到网红在此流连,而这正中我的下怀。”

图源:甜茶

常居北京超过20年的夏茉,直到今年7月才第一次到访牛街。自从在牛街体味到久违的北京风情后,她最近每隔两天都从清河穿越大半个北京城抵达这里。

我觉得年轻人现在喜欢来这里,是看透了精致穷的本质。与其勉强自己花高价消费昙花一现的网红店,不如直接来体验踏踏实实的老北京生活。不图它有多好吃,但起码它货真价实。

满满的收获感

在牛街,夏茉吃出了普通街头食物中对应的“北京气息”。

“门钉肉饼,有点像皇家的北京菜,粗中有细。看着很粗犷没什么特别的,但论火候和工艺,它又特别的讲究;

图源:夏茉微博

有家烤鸡店,就更加百姓一些。它没有什么昂贵的食材和复杂的调味,就几乎是本身的味道,但就会给你一种在家吃饭的感觉。”

图源:夏茉微博

在毗邻北京各大互联网大厂的清河居住,夏茉习惯了这个区域所附加的竞争感,“拼房拼车拼学历,物价也高。”

但来到牛街,她寻找到了一种属于老北京的松弛感。

像国企食堂一样的烤鸡店

“我觉得牛街还挺低调的。虽然火爆,但还是那么几家店,也依然保留着老城区的味道,不会像那种商业化的街巷盲目扩张。

店家特别的热情有礼,客人三三两两地来了又走,遇到熟络的邻里就聊上几句。”

“我怕门钉肉饼中午人太多,第一次去一点半到的,结果闭店了。北京很多的老字号都是这样,不愿意为了挣钱而影响了生活。”

写在最后

营销美食的套路多了,让年轻人也逐渐看穿了营销的本质——只要一个地方开始以“网红美食街”自居,就意味着它已经开始酝酿着要怎么收割流量。

于是,学会精打细算的年轻人开始懂了,比起那些为了旅游而特意密集开店的小吃街,为了服务周边居民而自然生长起来的美食群落,才能给到真正意义上的小吃citywalk。有没有“小吃街”的冠名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在大城市里保留一份“逛吃”的体验。

但是,自从牛街被发现以后,去的人越来越多。

“聚宝源门口坐满了人,买包子的人可以绕店100圈,去了3回也没排上门钉肉饼。”

顶着40度高温排队的游客苦不堪言,周边居民也叫苦不迭。“我买个早饭,都要跟游客一起排队,只能比以前起得更早。”

甚至,有人开始在小某书上抱怨:自从火了以后,也有并非牛街原创的饮食,也浑水摸鱼地开进去了,甚至排队的人比正宗牛街小吃更多。

即便如此,牛街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在北京,当一到饭点你大概率只能走进商场的时候,牛街的存在还提醒着你,这座大城市还有一块地方保留着老家的习惯,下楼就能吃到现煮的面和现烙的饼。那些店和开店的人也一直在那里,让你从小吃到大,好像永远都不会搬走。”

关于 恰克

恰克
吃鸡吃鸡

检查

巴菲特年底购股大动作:增持西方石油等多家公司

圣诞节前夕,巴菲特趁近几天美股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