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脉脉宣布获得了C轮融资——7500万美元,由DCM领投,IDG资本、晨兴资本持续跟投。此外,本轮融资还引入智联招聘作为战略投资方,并与其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脉脉还计划于2019年IPO,目标市值为100亿美元。
距离上一次获得2000万美元的B融资已经过去了两年。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两年的脉脉——“人红是非多”,可能比较贴切。因爆料企业八卦被起诉、被网友视为流氓软件……这款于2013年10月上线,主打企业社交的软件如今已经变成了一款怎么样的产品?
成立之初,脉脉拷贝了linkedIn的企业社交模式:基于个人公开信息建立了个人实名和人工认证体系加V,并以此作为社交包括匿名社交的基础。
“这是一款职场社交APP,致力于帮助职场人获取更多职业机遇,成就更好的未来。”脉脉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但最亮眼的描述莫过于“掌握最新的行业资讯、职场动态、职场八卦”。
此前,有媒体写过脉脉上的爆料,比如,百度贴吧如果发帖管理量不到多少就要撤职;吐槽“百度PPT文化的压抑之情”,并列出了百度的十大怪现象;还有华为员工为了完成工作连家庭都不顾了等等。
在匿名的保护下,任何话题都不再是禁忌。这样的风气一旦形成,主打人脉社交的脉脉便成了职场情绪宣泄场。
今年5月,脉脉上的一名自称“ofo员工”爆料了ofo内部滋生贪腐现象,称区域经理每月通过虚报修车数量而套取公司大量资金,数额从数万到几十万元不等。
随后,ofo起诉脉脉涉嫌侵权。起诉书中,ofo表示脉脉平台上身份未经证实的匿名用户发表的“贪腐爆料”帖子侵犯了ofo名誉权。
匿名爆料让脉脉陷入麻烦,但这并不是脉脉的第一个官司。2016年12月30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宣判脉脉非法抓取微博用户信息终审败诉,赔偿微博200万元。
曾有媒体(蓝媒汇)这样评价脉脉:有人解读脉脉的竞争对手是老牌招聘和猎头网站,但是人们似乎不关心这些。在脉脉上,BAT那些真假难辨的办公室八卦、无聊的小报告和隐藏在背后难以琢磨的身份,才是勾起这些职场用户G点最为真实的谎言。
2016年,一家媒体专访了脉脉创始人、CEO林凡,他说:“那些围观群众喜闻乐见的传言,基本都是真的。”
经过了4年的实验,脉脉用实践证明了匿名爆料证明具有巨大价值,所以这一功能至今没有经历大规模改版。并且,脉脉还进行了优化——只面向12家有代表性的互联网公司开放,回答人必须来自公司内部,并且身份通过人工审核。
虽然脉脉备受争议,但匿名爆料就如同一把双刃剑,为脉脉吸引了大批用户。
2014年8月B轮融资时,脉脉仅有80万用户。去年,日活已经近两百万,而总用户注册数约为2000万。
脉脉的收入依靠其快速增长的用户数量。主要来自Feed流的广告,少量来自招聘广告。虎嗅曾于今年2月发文分析脉脉:在脉脉的收入构成中,80%来自品牌广告(开屏广告、Feed流广告、直播广告等)、20%来自会员服务(类似领英会员,可以查看特定人群联系方式)。林凡将招聘业务收入归结到品牌广告中,但只占10%。
如今,脉脉已经拥约3000万的职场用户。其中,49%的用户来自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基于现有模式,脉脉逐渐从职场“社交”向“内容”转移。依托匿名八卦的使用场景,脉脉又开发出了新的产品——脉脉业问。用户不仅可以向各大公司员工悬赏提问,了解八卦内幕,还可以成为答主,以员工身份匿名回答。
今天,脉脉创始人林凡发给员工发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因为坚持,今天脉脉的高净值用户覆盖金融贸易、IT互联网、文化传媒、医疗生物、政府法律、教育培训等。拥有了包括BAT、工行、万科、微软等世界五百强及各行业领军企业在内的数千万用户。
的确,脉脉在4年间积攒了大量用户,但他们是否喜欢这款软件,我不敢苟同。
在知乎问题“如何评价脉脉”下,有很多人回答:“如果不上传通讯录就不让使用。”
尽管脉脉一直在尝试新的模式,但仍然脱不掉“职场八卦市集”和“流氓软件”的印象。或许,脉脉需要用这7500万美元好好想想该如何扭转公司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