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的最后72小时,盒马X会员店的闭店公告像三记闷棍砸向市场。上海高青店、大场店、东虹桥店将于4月1日集体停业,全国门店数量从巅峰期的10家锐减至5家。
曾经的神仙打架已成往事,盒马X会员店正式按下暂停键。上海高青、大场、东虹桥三店同步清场后,盒马X会员体系仅剩5家独苗。
记者在东虹桥店看到的场景堪称惨烈:入口封闭,货架清空,仅剩收银台前20款临期商品挂着”最后狂欢”的折扣牌。
这已是盒马第三次大规模收缩会员店业务。2024年3月真如店关闭、5月建国路店撤退,加上此次三店齐关,盒马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对仓储会员赛道的”战略放弃”。
回溯2022年,时任X会员店总经理孙硕还豪言要”二线城市大规模复制”,如今这个曾对标山姆、Costco的野心,正随着199元免运费门槛的”云享会”线上会员店上线,变成一场沉默的认输。
彼时,盒马鲜生、盒马mini、盒马奥莱等十余种业态轮番上阵,堪称零售界的变形金刚。从生鲜超市到社区菜市,从即时配送试水到折扣店狂飙,这个新零售标杆在七年里完成N次形态切换。
但数据不会说谎。会员店坪效差距:山姆成熟店坪效达13万/㎡,盒马最优门店仅8万/㎡;自有品牌占比:盒马X会员店40% vs 山姆60%;用户信任危机:2024年会员政策3次调整导致续费率暴跌35%。
企图用同一套供应链吃遍所有业态,无异于让西餐大厨掌勺路边摊。当流量焦虑的互联网大厂遇上需要精细耕耘的实体零售,交学费成了必然。如今战略收缩至盒马鲜生与盒马NB双核,或许才是回归零售本质的正解。
值得玩味的是,灵魂人物马云刚现身长沙盒马鲜生,阿里旋即重申”绝不卖盒马”。有消息称盒马正在憋大招,”1店+N仓”新模型或将重出江湖,曾被判死刑的前置仓模式可能迎来复活赛。这场新零售马拉松,或许才跑到中途补给站。

探访盒马X会员店闭店现场
当媒体记者实拍进入闭店倒计时7天的东虹桥店,主入口已拉起封条。曾经叫板山姆、Costco的”买贵必赔”豪横标语前,仅剩收银台旁20余款打折商品在货架上苟住。
这座2022年开业的旗舰店见证过盒马的黄金时代——彼时CEO豪言手握300万付费会员,要在二线城市疯狂复制。自有品牌占比从25%飙到40%的flag立得快倒得更快,如今连”独家商品占比过半”的承诺都成了过期的会员权益。
零售圈内人拆解三重暴击:会员政策朝令夕改,免运费门槛说变就变,硬核用户连夜跑路;自有商品缺乏山姆烤鸡、麻薯这样的社交货币,差异化沦为自嗨;更致命的是当山姆、Costco疯狂拓店时,盒马供应链还没练出护城河。
闭店潮后上海仅存两家会员店,但盒马已暗度陈仓——App首页悄然上线”云享会”,199元包邮门槛看似亲民,但配送时效仍被山姆吊打。
以上海为例,盒马次日达VS山姆极速达,这场仓储会员店的加时赛,胜负手或许藏在物流毛细血管里。
当会员店业务节节败退,盒马却在天津唐山悄悄布下一枚棋子——”1店+N仓”新模型。这种以1家盒马鲜生为核心、辐射多个前置仓的网状结构,本质是向山姆”门店+云仓”模式的致敬。但区别在于,山姆用1000个精选SKU主打计划性消费,盒马则试图用”全温层”(热出+常温+冷藏+冷冻)覆盖即时需求。
但盒马”复活赛”的赌注极高。据测算,单前置仓建设成本超百万,需日均2000单才能盈亏平衡。而盒马现有430家门店中,仅21%位于适合该模式的密集城区——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试点选在京津冀物流枢纽,而非盒马大本营上海。

下沉市场”巷战”,72家新店背后的供应链豪赌
“放弃一线城市幻想,准备农村包围城市”——盒马2025年百店扩张计划,暴露出更激进的战略转向。
2024年新开的72家门店中,30%扎进泰兴、宿州等县域市场;2025年规划的100家新店,更明确标注要”填补山姆空白带”。
但下沉绝非坦途。以胖东来为例,其在河南市场毛利率达22%,远超行业均值15%,是典型的区域王者。另外,NB店单店投入300万,需15万/天销售额才能打平,而县域市场客单价仅45元,有成本悖论。
盒马全国水果采销总监陈杨辉的发言耐人寻味:”店型只是皮相,商品才是灵魂。”这句话背后,是盒马用7年试错明白的真理——当山姆靠40年积累的选品能力筑起护城河,盒马必须用48小时直达的供应链+区域特色商品(如桐乡腌笃鲜预制菜)打差异化。
但阿里在盒马的战略上已经下注了双核引擎:盒马鲜生主攻一二线+富庶县城,继续贩卖中产精致生活;盒马NB扛起硬折扣大旗,在三四线城市玩起社区渗透。2024年新开72家店,三成砸向三四线;2025年百店计划剑指泰兴、宿州等”小透明”城市,这场下沉闪电战已吹响冲锋号。
对于如今的盒马而言,既要防美团小象的价格刺客,又要躲胖东来的情怀杀,更要直面山姆的降维打击。新零售观察家云阳子在株洲店掐表实测——周六黄金时段10分钟12单,不及山姆零头的线上数据,暴露了盒马在下沉市场的虚火。
但盒马高管自诩”一盘货打天下”的绝技,在传统零售人眼里却是致命软肋。当高端车厘子遇上县城十元三斤的本地樱桃,同一套供应链如何平衡消费分层?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山姆能玩转双品牌,盒马却总在左右互搏。
从舍命狂奔到保命狂奔,从侯毅时代的九死一生到严筱磊接棒后的战略回撤。最戏剧性的是盒马当下的困局,有行业大佬毒舌点评:”像小孩对着沃尔玛挥王八拳,气势很足但杀伤力存疑。”如今阿里耐心与盈利能力双重倒计时下,盒马能否在下沉市场续写新零售剧本?这场变形记或许比商战剧更抓马。

阿里”新零售”的七年之痒
2016年,阿里巴巴旗下盒马鲜生以“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横空出世,迅速成为新零售行业的标杆。
对比那一年侯毅”舍命狂奔”的豪言,如今的盒马更像一个伤痕累累的战士。10余种业态试错、3任CEO更迭、7年亏损泥潭,最终浓缩成严筱磊内部信里的两个关键词:”盒马鲜生+盒马NB”。
凭借“30分钟送达”“生鲜现买现做”等创新服务,盒马不仅重新定义了零售体验,更在资本与市场的双重期待中狂飙突进。然而,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盈利压力凸显,以及供应链与扩张策略的争议,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新物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场生鲜效率战的残酷在于,当盒马还在三级体系里叠buff,硬核玩家们早已用更短的链路、更野的路数,把供应链战争推进到毛细血管级对决。
盒马标榜的”36小时鲜到”背后,藏着跨区调货率40%的硬伤。部分商品流转三天还在路上,直接被叮咚买菜1.5天极速流转按在地上摩擦。海鲜供应商疯狂吐槽盒马品控是魔鬼,拒收率比同行高15%,但滞销打折又让利润疯狂掉血。曾经的三级流转体系,如今却成了拖油瓶。
在武汉,门店进口海鲜占比30%的”精英剧本”,撞上本地人狂点淡水鱼的现实。当50%生鲜动销率遇上朴朴超市20%复购率碾压,盒马在二三线城市的阳春白雪显得格外扎眼。
最让人无奈的是阿里的黑科技神话,如今全都破了大防。60%仓储自动化率被京东物流85%数据公开处刑,AI销量预测更演成翻车现场。3%缺货率的成绩单下,藏着12%误判率的暗雷,那些被算法强推的滞销榴莲车厘子,正在货架上无声控诉。
盒马的七年征程,是中国新零售行业从狂热到理性的缩影。它的困境揭示了生鲜电商的天然悖论:用户体验、效率与成本难以兼得;而其探索也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无论是技术赋能还是业态创新,最终必须回归商业本质:盈利。
从盲目对标到聚焦下沉,从多业态内耗到双核驱动,这场代价高昂的转型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新零售没有标准答案,活下来的未必是最强的,但一定是最适应变化的。
未来,盒马若想真正突围,需在精细化运营、供应链韧性、生态协同上构建护城河。正如侯毅所言:“新零售是一场马拉松,真正的对手不是同行,而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