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百果园”,股票代码为:“2411”)日前发布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财报。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102.73亿元,同比减少9.8%;百果园2024年毛利为7.6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3.15亿元下降41.9%;公司净利润由2023年的盈利3.62亿元转为2024年的亏损3.86亿元,同比减少206.7%。
并且,截至2024年12月31日,百果园一共有5127家门店,较上年同期的6093家门店减少966家门店,降幅达到15.9%;其中,加盟店4039家,较上年同期的4818家减少779家,加盟店占百果园门店总数的78.8%。这意味着百果园去年平均一天就关闭了2.65家门店。
董事会建议就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向全体股东派付末期股息每股普通股0.0065元(含税),同年的股息合共约为1000万元。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百果园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3.4亿,其包括不受限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8.94亿元以及限制性银行存款4.46亿元。
业绩下滑的同时,百果园股价也跌跌不休。截至今日收盘,百果园股价已低于1港元,百果园股价为0.96港元,市值为14.78亿港元。较2023年上市之初缩水超八成。今年3月初,百果园还被调出港股通名单。
上市次年业绩为何突然大幅下滑至亏损?百果园又究竟出现了哪些问题?

水果专家百草园?
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于2023年在港交所上市,公司总部位于深圳市,所属恒生行业为包装食品。
百果园是我国最大的水果零售经销商,已经连续10年全国水果连锁门店销售额第一,线上线下零售网络发达。
2023年初风光登陆港股的百果园,顶着”中国水果连锁零售第一股”的光环出道,却在上市次年遭遇业绩滑铁卢。
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营收跌破百亿大关,净利润暴降206.7%直接亏掉3.86亿,从”吸金王”秒变”吞金兽”。
翻看近五年成绩单:2019-2023五年间营收曲线犹如过山车,从89亿冲高到114亿再回落;净利润更是玩起蹦极,从2.49亿高位跳水至亏损深渊。这次业绩变脸的三记重锤分别是:砍掉低毛利产品自断臂膀、加盟店集体撤退、新战略落地疯狂烧钱。
最扎心的是,重金打造的”高性价比水果专家”人设反成拖累——6.05亿销售费用砸下去,换来的却是毛利率跌破10%生死线。更惨的是毛利总额腰斩41.9%,从13亿直接掉到7.6亿,这波高端转型的学费交得肉疼。
百果园诞生之初就定位‘水果专家’从而塑造品牌溢价。这种品类聚焦的模式在过去消费快速升级的十年间曾一度风头无两。”这不是简单的业绩波动,而是品类专营店与全渠道平台的正面对决!”有商业战略专家犀利指出。
但问题在于,当下的消费环境已经悄然转变,一方面消费者对“性价比”有更敏锐的感知;另一方面,以盒马、美团买菜为代表的综合零售平台通过供应链深耕、履约效率提升,正在将水果这个高频刚需的品类做得越来越专业化,而不仅仅是附带。当盒马、美团买菜等全品类巨头把水果赛道卷成红海,曾经引以为傲的”水果专家”护城河正在被供应链大佬们分分钟填平。
百果园在努力强化“水果专家”的标签,目前来看正在被全品类平台逐渐蚕食。当“专家”与“平台”在体验上没有显著差距时,价格就成了胜负的关键因素。
百果园新战略强调“高性价比”,本质上就是对这一现实的回应。但要实现“又好又便宜”,意味着在成本控制、供应链效率、门店运营等方面要达到新的高度,而这正是平台型企业最擅长的。因此可以说,百果园品类专家的护城河正在变窄,全品类平台正在把水果赛道平台化,这是百果园不得不面对的行业挑战。

百果园的闭店潮
事实上,百果园集团上市当年即2023年业绩增速就已放缓。
同花顺数据显示,2021至2023年,百果园集团营收分别为102.89亿元、113.12亿元、113.9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22%、9.94%、0.69%;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0亿元、3.23亿元、3.6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69.49%、40.35%、11.88%。
对于2024年收入预期下滑的原因,百果园集团称,鉴于国内消费疲软,公司于去年下半年主动采取措施优化产品组合并降低毛利率,以满足消费者对高性价比产品的需求;同时,公司完成执行2024年初制定的“高品质水果专家与领导者”新战略以提升顾客对公司的品牌认知,包括完成门店翻新、营销活动、聘请“美好生活大使”等活动,导致公司2024年财政年度的开支增加。此外,加盟门店数量的大幅减少也是重要原因。
但又媒体注意到,从收入结构来看,百果园集团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向加盟商销售水果以及收取特许使用费和管理费等,加盟商盈利能力下降或是导致其业绩预亏的重要原因。
过去的2024年,百果园集团经历了大规模的门店关闭潮,全年净减少门店965家,日均关店2.64家;且公司门店关闭的速度在2024年下半年明显加快,仅下半年就关闭了895家门店。
百果园集团在公告中称,公司鼓励加盟商从高租金收入比的门店搬迁至低租金收入比的门店,同时鼓励加盟商专注于租金收入比更具可持续性的优势门店。因此,加盟门店数量从2023年底的6081家减少至2024年底的5116家。
业绩大幅预亏,叠加门店的大量关闭,引发了市场对百果园集团经营模式和未来扩张前景的担忧。二级市场上,百果园集团也是长期跌停,截至3月21日,百果园集团今年以来股价跌超33%。
值得投资者关注的是,百果园集团在今年3月还被调出了港股通标的证券名单。据深交所发布的公告,港股通标的证券名单发生调整并自2025年3月10日起生效。其中,调出奈雪的茶、百果园集团等28只股票。其调整的依据主要在于该公司在港股的市值规模、盈利情况以及流动性等。
同时,早在2024年1月,百果园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余惠勇便宣布,百果园黄金十年(2023-2032年)要围绕果业发展机遇,以百亿营收为起点,向千亿目标奋进。在零售端,百果园将争取门店数量超万家。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百果园集团提出的未来十年“万店千亿”战略,能否顺利推进尚待市场考验。
尽管百果园集团试图通过强调高品质性价比和降低加盟成本等措施进行转型,但其转型效果尚不明显。前述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特别是面对生鲜电商等新兴零售渠道的崛起,百果园集团扭转业绩亏损、重回盈利轨道的挑战或更加严峻。

股东减持,加盟商不看好
行业竞争加剧,品牌定位模糊,销售业绩不振,净利润大幅转亏,股东频繁减持,股价破发走低,当下的百果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根据以上问题也反映出,增加销售中低端水果导致利润减少,为节约租金成本门店大幅减少,营销费用等开支增加。
消费市场的高端定位难以为继,卷价格便成为无奈,高端水果品牌也开始卖中低端产品。公司所谓优化产品组合,是指迎合消费者推出一些性价比高的低价水果。虽然对销售额有一定帮助,但是也动摇了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混淆了消费者的认知,毕竟,既要好吃又要便宜还能多赚钱的标准并不好实现。
门店的管理和内控能力依旧是百果园的一大隐患。2024年央视3·15晚会,百果园曾被曝光门店存在使用腐烂水果制作高价果切、隔夜水果存放冰箱后次日充当鲜果售卖、随意定义车厘子等级等乱象。
而在2022年5月,就有视频曾曝光,百果园门店人员将变质水果做成果切、售卖发霉水果。另外,2023年,百果园全资子公司上海百果园实业有限公司还曾因水果含农药超标,被上海市青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9.3万余元。
股价走低之下,部分股东也开始频繁减持百果园的股票。
不过,加盟商的盈利压力不仅来自租金,更源于供应链端的矛盾。此前媒体还指出百果园与部分加盟商在“压货”问题上存在矛盾。
凤凰网科技于2024年报道的一篇文章中援引一位百果园经销商的表述,“一天只能卖四五斤的产品,百果园一下子给你50斤,都是强制压货,处理不了,放在门店就是坏。”另据野马财经的报道,在余惠勇的短视频下,有网友留言频频提到百果园压货问题。
压货有利于百果园短期内快速回笼资金,但仍是“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若压货成为常态,会导致加盟商库存积压、资金链紧张,加盟店被迫降价促销,进一步拉低门店利润。
又媒体了解到,百果园也在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留住加盟商,对于潜在加盟商,公司为新加盟店提供开业补贴,第一年度给予门店每月营业额的4%补贴、第二年度下调至2%,同时2024年8月-2025年7月底,暂停收取特许权使用费。百果园亦在业绩预告中称,将进一步降低加盟成本,激发加盟商持续拓展其加盟店。
而对于存量加盟店,百果园在2024年半年报中表示,公司对近6000家加盟门店进行了全面的焕新升级。公司在业绩预告中称,公司完成门店翻新、营销活动、聘请美好生活大使等活动,导致公司2024年开支增加。
上述一系列措施能否挽回百果园的业绩颓势,尚待市场的检验,不过百果园面临的挑战却是真切存在。水果属于高地域性偏好的商品,消费习惯、品类结构、价格敏感度差异极大。并且,供应链是水果零售的“生命线”,物流成本、时效和损耗是多重压力,百果园要摆脱困境,则需重建一整套与当地农业、批发体系对接的机制,这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