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早在2月份就已披露业绩快报打了“预防针”,但4月18日晚间,海康威视(002415.SZ)正式披露2024年年报的时候,依然引发股民们的一片哀声:净利润下滑15.1%,这是2022年业绩下滑19.98%后,再度下滑。
这是海康威视自2021年市值一度突破6500亿高点后创了市值新低,而今仅剩2600多亿,跌没了3900亿市值。
拆解海康威视的年报和一季报,可以发现公司现状属实有些“尴尬”。
主要原因恐怕有三点:
一、整体业绩:持续低迷。海康威视在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185亿元,同比增长4%。在国内主业低迷的情况下,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创新业务的带动;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20亿元,同比增长6.4%。虽然公司已经开始控费的操作,但利润端的回升仍主要受下游需求的影响,当前仍旧低迷。
二、各业务进展情况:国内业务未见好转。2024年下半年国内三大事业群都出现了下滑。其中境内公共服务事业群(PBG)出现两位数回落,是各业务中表现最“差”的一项;而大中型企业群(EBG)和中小企业事业群(SMBG)也都有不同幅度的下滑。创新业务仍维持着两位数的增长,是公司主要增长点;
三、软硬一体化:软件波动大,硬件更稳健。从只卖监控的硬件厂商转型到具有软件赋能的安防龙头以来,公司一直保持着软硬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海豚君通过测算 2024年下半年公司软件业务在收入占比回落至20%附近。相比于软件业务的下滑,硬件业务虽然增速回落,但仍保持着增长。
可能是为了对冲利空,公司同日晚间还披露了“好看”一些的2025年一季报:营收增长4.01%,净利润增长6.41%。但前十大股东中,私募大佬冯柳的高毅资产再度减持3595万股,持股比例降低至3.79%,结合年报可以发现,冯柳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减持!

国内主业下滑,转型亦成必然
海康威视成立于2001年,是国内最大的数字视频监控产品供应商,实际控制人系央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海康威视以安防业务起家,连续9年全球视频监控市场份额第一。过去二十余年,通过不断拓展和持续迭代智能物联的行业应用,海康威视持续完善面向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中小企业的业务组织,并陆续成立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海康微影、海康汽车电子、海康存储、海康消防、海康睿影、海康慧影等创新业务,专注大场景业务的落地。
海康威视公司的业务基本盘在国内,国内收入占营收65.52%。
但2024年,海康威视在中国境内的主业产品业务中,三大事业群全面下滑,境内公共服务事业群(PBG)同比下滑14.4%,主要受政府财政等因素影响,客户为大企业的境内企事业事业群(EBG)同比下滑6.3%,境内中小企业事业群(SMBG)同比下滑10.8%。
近年来,海康威视的国内主业其实一直不乐观。
由于社会整体经济压力加大,削减安防支出也是必然。2024年全年数据透露,虽然境内传统安防业务占比首次跌破50%大关(47.59%),而海外市场(28.1%)与创新业务(24.31%)组成的”新双翼”开始挑大梁。
特别是创新业务板块,机器人、热成像、汽车电子三条产品线分别实现20%、27.6%、44.8%的增速。不过业内人士都清楚,这些亮眼数字是用真金白银砸出来的——过去五年累计477亿元的研发投入,相当于把同期净利润的40%都填进了技术黑洞。这种”研发豪赌”的底气,来自其央企控股背景带来的融资便利,但也让毛利率长期承压(2024年43.8%,同比下滑0.5个百分点)。
说到海外市场,海康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正在见效。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中,发展中国家贡献了海外收入的70%,门禁、报警等非视频类产品增速远超国内。这种差异化竞争很聪明——既避开了欧美市场的技术封锁,又吃透了”一带一路”基建红利。有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其热成像产品在东南亚橡胶园防治病虫害的应用,单项目就能带来超2亿元订单。而创新业务的出海更值得期待,比如海康机器人的AGV产品线已打入德国汽车供应链,虽然目前海外收入占比不足15%,但管理层放话要在三年内提到30%。
硬币也有另一面。国内PBG(公共服务事业群)业务12.3%的跌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海康要死磕企业数字化转型,毕竟石化、电力这些央企的IT预算相对稳定。其场景数字化产品在某石化基地的应用案例显示,通过AI巡检替代人工,年省成本超3000万元——这类”降本故事”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特别能打动客户。
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显战略定力。当同行都在炒作通用大模型时,海康的”观澜大模型”却专注垂直场景:毫米波人检门使漏检率下降86%,视觉大模型让周界防范误报降低90%。这种”螺丝壳里做道场”的功夫,恰是其扎根制造业二十年的经验结晶。不过也有投资人担忧:研发人员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0.73%),是否意味着人才争夺战中的劣势?对此公司解释是”优化低效项目”,但竞争对手大华同期研发人员增幅达8%,这个反差耐人寻味。
站在2600亿市值的当口,海康正面临关键转型。从”安防硬件商”到”智能物联方案提供商”的转身看似华丽,但新业务毛利率普遍比传统业务低5-8个百分点。就像其财报里那句意味深长的表述:”从淘金时代转向炼金时代”——当规模扩张让位于利润深耕,这个习惯了高增长的巨头能否适应新节奏?至少资本市场用脚投票给出了分歧:4月19日财报发布后,股价振幅高达7%,北向资金单日净卖出3.2亿元,但国内机构却加仓1.8亿元。这种多空博弈,或许正是海康这种传统产业巨头数字化转型必经的阵痛。

开源节流,降本增效
海康威视2016就开始打造创新业务,陆续布局了机器人、消费级摄像头、热成像、汽车电子、存储等一系列新业务,已经过去了快十年,这些创新业务依然看不出能挑大梁的迹象。可见其转型艰难。
2024年,公司创新业务营收增长21.19%,毛利率也提升了0.46个百分点,但依然比主营业务毛利率低了5.67个百分点。贡献了公司毛利润的22.24%。
这很好理解,公司布局的创新业务,基本上都属于群狼环伺的“红海”,无论是机器人还是汽车电子,都各自有业内巨头,海康威视要想虎口夺食,何其艰难。
虽然2024年整体亏损,但今年一季度,海康威视的营收185亿元,同比上升4%,主要得益于创新业务和海外业务增长的带动,而国内业务仍然低迷。
从 2021 年开始,海康不再具体披露“前端产品”、“后端产品”和 “中心控制产品” 等细分情况,而直接将这些归入了公司的“主业产品和其他产品”项目。并在财报中,着重的披露了各创新业务的进展情况,公司的发展重心也在往创新业务上迁移。
1)主业产品及其他产品业务仍是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在2024年下半年贡献了76%的收入。受国内主业低迷的影响,主业在整体占比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仍是最大的占比;
2)创新业务的占比继续提升,2024年下半年公司创新业务的份额维持在24%,同比提升了4pct。其中,汽车业务和热成像业务是增长的主要来源。
因此,开源艰难的海康威视,降本增效就是管理层首先要做的,最容易见效的一个手段。
目前来看,海康威视的核心费用情况主要有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海康威视2025年第一季度三项核心费用合计59.3亿元,同比增长1.9%。三项核心费用率维持在32%,同比下滑0.6pct。
1)销售费用:本季度公司销售费用26.01亿元,同比增长5.6%。本季度销售费用率 14%,同比上升0.2pct。销售费用的变化,和营收端的情况相对接近。
2)管理费用:本季度公司管理费用6.52亿元,同比下降4.1%,公司着手对人员成本进行管控。本季度管理费用率3.5%,同比下降0.3pct;
3)研发费用:本季度公司研发费用26.7亿元,同比基本持平。本季度研发费用率 14.4%,同比下降0.6pct,公司对研发费用也进行控制,近两个季度都未见同比增长。
至2024年末,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2.83w人,比2023年减少了200多人,是近些年来首次减少。虽然研发人员的年平均工资提升至41.96万元,其中也包含了一部分的补偿费用。
在经营面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公司已经开始对管理和研发部门的费用支出进行控制。
公司经营面主要受国内需求疲软的影响,PBG、EBG和SMBG三个部门均有回落的迹象,直接导致了公司营收端的低迷和毛利率的回落,最终影响了利润端的表现。

旧业务推倒重来,新业务专心耕耘
在很多很多投资者看来,海康威视未来大概率会逐渐成为一家“上无惊喜,下有保底”的白马公司。
公司的业务肯定会有饭吃。安防毕竟是城市管理的刚需。大规模铺设摄像头的时期虽然已经过去,但天量的摄像头也会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已经损坏或折旧到期的摄像头需要更换,否则将带来新的城市治理难题。
海康威视安防业务护城河很深,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对手,意味着公司总会有稳定的订单。目前,海康主营业务虽然承压,但深跌的空间也不大。
海康威视当前市盈率21.65倍,在科技企业里面其实已经非常低了。也低于公司上市以来的平均市盈率28.87倍。
此外,虽无大起色,机器人、热成像、汽车电子三条产品线分别交出的20%、27.6%、44.8%的同比增速,还是值得资本市场抱有一丝希望的。
2024年,海康机器人去年突然杀入关节机器人市场,补齐了工业自动化”手眼脚”协同的最后一块拼图,是当下海康最抢眼的板块。
某券商调研显示,其移动机器人在锂电行业的市占率已超35%,视觉检测设备更是拿下了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二供资格。这种从安防跨界到工业的”降维打击”,让传统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等)的销售总监们直呼”不讲武德”。
而热成像业务中,萤石网络的打法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生态构建。当小米、华为都在打价格战时,这家智能家居子公司却靠着”硬件+云平台+服务”的闭环模式,硬是在C端市场啃下51.9亿营收。其最新发布的宠物看护摄像机,通过AI行为分析能提前12小时预测宠物发病风险,售价高出同行40%仍供不应求。而海康微影在红外测温领域的统治力更夸张——全国80%的火电厂锅炉检测都用其设备,连竞争对手都自愧不如。
不过最值得玩味的还是汽车电子业务。39.19亿营收、44.8%增速这两个数字,掩盖了海康在自动驾驶赛道的野望。其车载摄像头已进入比亚迪供应链,更关键的是去年秘密收购了家毫米波雷达芯片公司。某 Tier1供应商透露:”海康的舱内监测系统能通过眼球追踪判断司机是否吸毒,这种变态功能只有他们想得出来。”这种将安防技术平移至车规级应用的策略,正在打开个比传统监控大十倍的市场。
但创新业务的狂飙突进也带来甜蜜的烦恼。细看财报附注会发现,机器人业务的毛利率同比下滑3.2个百分点,汽车电子更是骤降5.8%。管理层在业绩会上解释是”战略让利”,可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抢占市场份额的必要代价。
更棘手的是人才问题——虽然研发总投入创新高,但研发人员数量首次出现0.73%的负增长。某猎头公司数据显示,海康AI算法工程师的薪资已比字节跳动低30%,这种”央企式薪酬”在AI人才争夺战中越来越吃亏。
不过,自2010年上市以来,海康威视累计分红+回购金额已达604亿,相当于把IPO募资额的12倍还给了股东。这种”分红不手软、回购不含糊”的做派,在成长股里堪称异类。
站在当下时点回望,海康正经历着成立24年来最深刻的转型。从年报里那句”从淘金时代转向炼金时代”的表述就能嗅到变化——过去靠基建投资拉动的安防黄金期已经结束,现在要精耕细作每个垂直场景,传统的估值框架确实该推倒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