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言ofo入印半年后,靴子终于落地。
12月初,ofo宣布在印度泰米尔邦首府金奈投放首批共享单车,不甘落后的摩拜马上就有了动作。
上周,在印度首都德里,摩拜宣布与当地财团合作,正式进入印度。
中国公司在印度大肆砸钱,印度人已见怪不怪。但此番摩拜、ofo进入西土,这是要念哪本经?印度人也很迷糊。
印度主流媒体《印度斯坦时报》质疑:“共享自行车来了,自行车道在哪里?”
在中国,共享单车成风,是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痛点。但是在印度,“最后二十公里”都成问题。在德里,公交系统尚属发达,但在班加罗尔这样全印第四大城市,高峰时期不说自行车挤不进去,路上连放一双脚的空间都没有。
上班高峰期,德里的路况
不过,说摩拜、ofo罔顾印度国情,也言过其实,毕竟人家要的也很简单 ——一个动听的印度故事而已。花几辆自行车的钱,去做一轮国际PR,也不见得就不划算,何况双方都在海外跑马圈地、捉对厮杀。
在中国共享单车入印前,本地企业就撸起袖子开干。在最近一个月,和笔者聊过打算进军共享单车的印度本土企业,有之前卖手机的,卖广告的。对了,还有印度最大的打车平台Ola。
印度共享单车的风口,出乎意料的在2017年雨季后到来。
“曲线”入印
高尔夫球场路横贯德里南部的古尔冈,延伸10余公里,两侧密布创业公司,大部分在印中资企业也聚集于此。
德里黄线地铁在此路段共设9站。首期,将有2000辆~3000辆摩拜单车投放在站点附近。
摩拜进军印度,此前早有信号。11月18日,摩拜在领英上发布消息,招聘人力资源经理。印度人Vibhor Jain出任CEO,而他初展身手,是在签约会上,招揽了印度最大的房地产集团DLF下属的基金会。
而高尔夫球场路就是由DLF集团和另一家公司合作开发。
摩拜签约仪式
12月14日,摩拜和DLF基金会签署备忘录。不过,据印度媒体报道, 与DLF基金会签约的,并非摩拜中国,而是摩拜荷兰公司。
ofo同样在印度雄心勃勃。新加坡人DexterSim出任其印度市场负责人。12月初,首批ofo单车已出现在印度金奈街头。
ofo登陆印度
据国内媒体透露,ofo计划扩张班加罗尔、艾哈迈达巴德和印多尔。
印度的单车“风口”
中国玩家入印之前,共享单车“风口”就已酝酿多时。
最新的加入者是Yulu,创始人Amit。12月18日,在班加罗尔东部的Embassy科技园区内,TechLink的研究员和他会面时,他还没从老东家Inmobi的办公室搬走。
Inmobi是印度最大的移动广告公司,Amit是其联合创始人,而Yulu的种子资金,也来自Inmobi。
“为什么会想到创办共享单车,你看,这外面压根就没有骑车的地方?”
Amit没有回避,他说这确实是个问题。不过,从长远来看,随着印度基础设施的改善,印度也会面临着和中国同样的痛点,也就是“最后一公里”通勤。
他还透露,印度的一线城市,像德里、孟买和班加罗尔等,没有自行车道。反倒是一些二线城市,更有条件推广。他就计划把未来的重心放在这些地方。
他还解释,其实在Embassy科技园区内,好几千工程师,就住在周围几公里的范围内。自行车是最好的通勤工具。
印度令人头疼的道路状况,注定了共享单车不会像在中国一样,成为普罗大众的选择。但是,它在封闭或者半开放空间,譬如高校、科技园区、景区等,依然可能收获部分用户。
Ola走的就是这种路线。12月初,印度媒体报道,Ola推出共享单车平台Ola Pedal,运营初期,它将在大学校园里运行,尤其是是著名的印度理工。
有些印度企业,则瞄上了在中国萎靡不振的共享电单车。由于政策限制,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运营的共享电单车,纷纷下沉到二三线城市。
11月下旬,在北京三里屯的一家云南餐厅,TechLink的研究员碰到来考察市场的Mahesh,他是印度手机品牌Micromax的联合创始人。
这家老牌手机企业,也有意分共享单车的一杯羹。不过,Mahesh透露,他们认为共享电单车在印度更有市场。
根据印度政府的公开数据,在德里,2015年~2016年间,摩托车登记数量为610万辆,而汽车登记数量不到一半,约为299万辆。
在摩托车行驶的距离内,共享电单车显然比自行车更有竞争力。
印度开始拷贝中国了吗?
不过,也有平台果断放弃了印度。
10月底,Obike的一位员工在赴印度做市场调研前,邀请TechLink的研究员在北京三元桥凤凰城的咖啡厅聊聊。
Obike是新加坡的第一家共享单车平台,已在多个国家布点,在东南亚尤其表现出色。印度的市场规模显然令他们心仪。
在印度的海得拉巴、金奈和班加罗尔考察一周后,Obike决定暂时不进入这个市场。
从市场回报上来说,显然Obike并无把握。和摩拜、ofo一样,Obike进入印度,无非也是要讲述一个漂亮故事。只是其体量决定,要仔细掂量印度市场的成本。
不过,在追问共享单车是否会在印度水土不服时,不应忽视的是,在印度创业圈的新气候——越来越多的印度创业者开始拷贝中国的商业模式,不管成不成,先拿过来再说。
在10月中旬,在三里屯同一家云南餐厅,TechLink的研究员宴请印度连锁茶店Chai Point的联合创始人Amuleek。来北京之前,他就听说过喜茶。在考察三里屯喜茶店后,他不停感叹店铺的设计感,“确实很酷”。在买了五杯喜茶后,他说要把这些五颜六色的杯子带回印度研究。
而中印创业圈之间的共振,对中国企业而言同样意味着巨大的机会。譬如,Chai Point的自动制茶机,就是在北京设计,在广东生产。
印度共享单车Yulu的创始人Amit坦露,自动车锁需要从中国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