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 11月 15 2024
首页 / 新知快讯 / 24H看点 / BAT之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美团和滴滴“神仙打架”

BAT之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美团和滴滴“神仙打架”

昨天,当外界不断刷屏程维如何回应美团涉入移动出行时,我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句:“王兴跟程维各自摆出进攻对方的架势,然后就各自融了40亿美金。”

类似的逻辑,可以拉出好多案例来还原。中国互联网业几乎所有细分领域,都有一种或明或暗的“二人转”模式。借助这模式,它们总能获得资本市场青睐,大把地融钱、烧钱,同时也能裹挟许多言论,占领人们的时间与心智。

那些直接的竞争对手们,当然用不着操弄什么话题,战场上厮杀就是。不过,类似美团与滴滴们这种,其实根本谈不上直接竞争。

就算美团拓展移动出行,你真以为它要打败滴滴?于美团来说,出行肯定是一种核心的生态补充,但不可能成为庞大的独立平台,它更像是链接碎片化场景的系统力量罢了。而出行,至少目前,属于滴滴的核心概念。

为什么两家公司此刻左右人们心智?那是因为它们有更迫切的任务,必须有意创造出一种博弈情境,顺势完成布局。

你现在再回想一下上半年王兴提出的“边界论”。如今看,它既是一种新商业模式的宣言,又是一次面向投资人的出色的故事陈述。美团融资需要理念的革新与支撑。再靠过去的逻辑已经很难获得支持。就算美团与点评整合出色,如果没有更新的逻辑,同样难以唤起多少期待。

边界论,与其说是对着一名杂志记者讲述,不如说是对着投资机构讲述。那画外音就是,我要进军新领域,你们投不投钱?

王兴引发的争议捕获了外界丰富的注意力。这些,我相信,投资人都看在眼里。随后40亿美元的融资,一点都不含糊。我个人当然认同他的理念。

程维跟王兴很熟。程维创业初期,还让王兴评价过他那APP。王兴觉得那产品很垃圾,但他并没否认出行行业本身。两人应该早有一种默契在。如今人们也已习惯于将美团、滴滴视为TMD的两大核心玩家。

半年多来,美团渗透移动出行,看起来会对滴滴构成威胁。我个人前几天也说过,最大的风险在于,它会弱化滴滴的“出行”概念,导致它沦为未来许多场景的链接功能标配,而不再称得上一种独立的商业模式。

滴滴其实早就意识到这一点,过去两年,它一直在更新商业理念,升级商业模式,讲述新的故事,从打车软件到出行平台再到全球汽车运营商等等。

但是,有些愿景,即便未来多年也很难落地。此刻的滴滴,如果想再融资,它需要在这种愿景之下,渲染一种紧迫性。

应该说,此刻的美团与王兴,不仅威胁不到滴滴与程维的地位,还帮了它们一把:那就是说,美团与王兴,引发外界对滴滴的担忧,而滴滴有理由做出反应,要么继续纵深布局,要么湿度水平扩张,讲述一个新的故事。

至少在可见的未来,美团出行根本不可能真正威胁到滴滴实质性的市场地位。王兴的“边界论”表达与其说是攻击程维与滴滴,毋宁说在帮助滴滴寻找升级的理由,给滴滴创造融资的的口实与机会。

尔要战,便战。这一点都不自然的文白表达,反映出一种共谋。程维说,滴滴不排除渗透外卖等领域。其实,这本来就是一种合理的逻辑。未来的出行,是可以扮演一种管道型的基础设施服务,在它周围,会有无数的毛细血管一般的碎片化服务。

两家公司都融了40亿美元,它们应该感激对方。它们的博弈,更多是一种佯装的均势姿态。

我甚至觉得,未来,一旦美团与滴滴各自完成自己的阶段性任务,尤其是IPO,两家公司可能还不排除建立深度的战略合作。不信走着瞧。

话题扯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我在胡说八道。但我自己强烈的感受就是如此。

那么,这个话题是否还有继续升华的价值?当然有。

我认为,这种博弈的情境,互相打破边界但又不会丧失主航道的动向,其实反映了中国互联网业已经演进到这样一种阶段:就算口水多多甚至撕逼成风,整体生态中,已经建立起一种无法真正隔离的依存度。

这里面有中国互联网发展土壤的优势。这片土壤的要素非常齐备,它能诞生、容括许多商业模式,落地生根,遍地开花。

但是,一旦走过第一段历程,尤其是受益于人口红利完成第一波移动互联网布局,再往下走,每一种商业模式或者细分领域的组织,都将面临挑战。那些综合平台型的,会寻求强化纵深与垂直布局,而那些垂直的模式,会寻求品类与更多垂直业务的突破。

过去一段,你能看到,即便是BAT、京东这类巨头,甚至在拥有一定互联网基础的传统行业阵营与互联网阵营之间,也有类似的脉络。诸多撕逼,反映出它们正遭遇着集体的挑战。

不过,打破边界,渗透新的领域,不那么容易。这个不是说你有钱就可以立马获得成效。这里面既有时间成本、空间障碍,更有长久磨合而来的实践经验。有些体现在技术与数据层面,有些体现在无法割裂的业务形态上。它隐含着许多试错的成本。

此外,除了垂直行业的纵深或水平拓展,还有基础设施服务的部分。后者已经形成了几大阵营。从技术、物流到金融等,都已经有巨型平台。其他中小型互联网公司,如果想再度在这种路径里与巨头展开深度博弈,胜算根本不大。

它意味着,未来一段,在不断扩展自身疆域的同时,联盟、生态式的竞争会成为未来一段行业变化的动向。

而那些拥有颠覆第一阵营底蕴的第二阵营企业,之所以频现巨额融资案,乃是因为它们对细分领域的依存度比第一阵营更重。所幸,尽管BAT们整合了诸多中小型平台,仍还残留有许多水平扩张、整合的空间。而它们由此带给投资机构的回报想象空间,当然比BAT显得更大。

过去的“二人转”模式,同样也反映出这个市场内部的依存度。我甚至认为,一段时间以来,发生在摩拜与小黄车之间的言论博弈,尤其是所谓合并不合并的话题,表面上是资方无法承受持续烧钱,其实反映的是两种路径的互补,当然也是这个行业内部的整合诉求。

我是期待这个行业走向理性发展之路,只是我对朱啸虎那种资本暴力口吻实在没什么好声气。而他那种风格,最终也被一名创业者利用一年前的不爽场景,来了一番消费。

还有更多话题。尤其是阿里与京东们之间,BAT在AI以及更大生态之间的博弈上,都有类似的脉络。它们比滴滴与美团的言论博弈要更复杂。

但是,整体而言,过去一年,这些话题都没有脱离整个生态的依存度。正是因为它们都离不开这片土壤,还要不断利用对方寻求自身的参与感、存在感,获得更多创新或者整合的空间。王兴与程维,美团与滴滴,此刻其实已经成为一对CP。我刚才说,未来它们之间甚至会有战略协同,尤其是IPO之后,就着眼于这一层面。

之前,我在一篇文章里写过,未来在阿里系与腾讯系之间,也会在基础设施领域生发协同。甚至阿里与京东这类竞争对手之间,也不排除走向良性、理性的竞合关系。因为,当大家都定位于基础设施服务之后,未来,几大基础设施集团之间,如果不能互联互通,它们自身的生态不但会受到抑制,还会遭遇来自监管部门的压力。因为,一旦你定位于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你就很难完全避开一部分公共产品的属性了,这是必须承担的部分责任。

整个来说,这种依存度,确实得益于中国这片土壤的价值。

当然,也不全是好的一面。因为要素齐备,有庞大的人口基础,总会有相当的创业群。但也正因有这种富余的基础,整个行业的竞争总会有变形、变异的一面。撕逼过头的也有。最近有的都甚至上升到政治情境里去了,真有点玩火的味道。某种程度上,它反映出中国互联网业的发展,已经处于整体创新的压力周期。你看,这年波,一些企业不是发誓、宣誓、就是致辞、嘶吼,还有的卖色相、装深沉。种种修辞之下,其实有着无法回避的共同挑战。

关于 吉运好熊

吉运好熊
清华计算机系

检查

李子柒回归、华农重养竹鼠,网红还是老的好?

穿越了朋友们,今年到底是202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