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 1月 22 2025
首页 / 新知快讯 / 24H看点 / 《纽约时报》网站里的中国最强沙尘暴

《纽约时报》网站里的中国最强沙尘暴

《纽约时报》网站里的中国最强沙尘暴

注:本文作者选取了《纽约时报》总共48篇(2016年11月7日~2017年5月7日)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报道,对其议题分布、报道倾向和报道框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国环境时,有意使用各种叙事套路,给中国打上了一个“环境问题突出、不承担环境责任”的负面标签。

而就在今天(2018年3月28日),北京突然遭到沙尘暴袭击,PM10指数爆表,峰值一度达3000。

我们在黄沙里,西方记者在套路里。如同两个聋子互骂,演一出黑色幽默的戏剧。

本文原发布于2017年5月13日,但放在当下,仍值得一读。

2017年5月4日起,我国北方地区遭遇了十分恶劣的强沙尘天气,遮天蔽日的黄沙席卷了包括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在内的十余省,影响面积超过150万平方公里。几天之内,整个中国北方一片昏黄。

滚滚黄沙也进入了大洋彼岸的《纽约时报》的视线,该媒体撰文称中国正在面临“空气末日”。事实上,早在几天前,《纽约时报》就发表文章质疑中国夸大了植树造林效果,1000多亿美元投资并未收到显著的成效。《纽约时报》一直以来是怎样报道中国环境问题的呢?

“空气末日”再临北京,“中国的森林没有想象的绿”

卫星云图上明显的黄沙带昭示着此次沙尘暴覆盖范围之广、强度之大,笼罩之处天空一片昏黄,能见度极低。沙尘暴过境时,北京城区PM10浓度突破2000,PM2.5浓度623,空气质量为严重污染级别。《纽约时报》称,生活在中国北方的人正在度过一个艰难的时期,漫漫黄沙中裹挟的病菌会对身处其中的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不仅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还可能散播可能对人体有害的细菌、病毒及真菌孢子,而产生致命流行病。

在报道中,《纽约时报》将沙尘问题与森林过度砍伐和快速的城市化脚步联系起来,质疑花费巨大的植树造林并未阻止沙漠化的脚步。

图片截取自《纽约时报》官方网站

几天前,《纽约时报》引用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过去十年间投资1000多亿美元进行的植树造林运动,可能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收效显著。一些专家认为,中国错误地把灌木当作了森林,对植树造林面积的估算夸大了它的成功。研究发现中国在这段时期新增了大约12741平方英里的森林,这个面积和马里兰州大致相当,然而其中的大部分新森林,实际上都是灌木丛。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建初说:“中国的森林没有我们以为的那样绿。”中国的森林资源事实上没有明显的增长,对防风固沙的作用也未见显著成效。

图片截取自《纽约时报》官方网站

 

《纽约时报》如何是报道中国环境问题的

从议题分布上看,《纽约时报》48篇有关中国环境问题的报道中,14篇介绍中国严重的雾霾情况及其危害;8篇批评中国在生物资源保护方面的缺失和正在做出的努力;7篇介绍中国土地沙漠化现象及治理不利;6篇涉及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钢铁、煤炭产业不健康,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6篇讽刺中国未在环保方面做出表率,却试图成为环境变化的监督者,承担美国的角色;3篇介绍中国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的举措;1篇称特朗普表示气候变化是中国骗局;1篇报道了一个环保主义者的死亡;1篇报道的是中国一淡水湖萎缩的解决方案遭诟病;另有1篇介绍印度空气污染对中国的影响。

《纽约时报》涉华环境报道具有明显的倾向性,绝大部分报道都是负面性的呈现。《纽约时报》多次描述了中国严重的环境污染,称雾霾会导致“老年痴呆增加”“致病菌株散播”……营造出令人恐惧、不安的氛围。《纽约时报》多采取讽刺的态度批评中国在环境问题上应对不利。

《纽约时报》称中国作为世界污染第一大国,虽然宣称着力整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状况,实则没有做到排放透明,未对履行气候协议做出表率,对中国政府对待环境问题的举措表示质疑。另外,《纽约时报》还指出中国在环境改善方面或许有些过于乐观。而全部48篇报道中仅有4篇为正面性的报道,肯定了中国在改善环境问题上做出的努力。

从报道立场上看,《纽约时报》多站在美国立场进行报道,将美国定义为世界环境保护的监督者和维护者形象,对中国环境现状和举措进行评价和指责。此外,有6篇文章站在中国环境问题受害国的立场进行报道,另有3篇站在中国立场进行报道。

从关注地域上看,《纽约时报》对北京地区环境状况最为重视,共有9篇报道体现北京地区雾霾现象和污染治理,此外它还对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环境矛盾突出的地区表现出格外的关注。

从报道形式上看,除文字报道外,《纽约时报》官方网站还采用了数据图、漫画、图集、视频等形式进行报道,文末设有相关环境报道的链接地址,并开展互动话题供受众讨论。如2016年12月23日,《纽约时报》推出了一段时长12秒的延时视频,它显示了有毒雾霾在20分钟里降临建筑物的过程,“雾霾使路边的建筑物变得几乎无法辨认”。

2017年1月9日,《纽约时报》又发表了名为《雾霾中的舞蹈》的新闻图集,盘点了中国各个城市雾霾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纽约时报》鼓励生活在中国雾霾严重地区的读者参与互动,随手拍摄照片、视频,创作漫画、插画上传到Twitter,成为《纽约时报》的报道素材。

图片截取自《纽约时报》官方网站

《纽约时报》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报道含有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可视化的内容,这些内容除了来自《纽约时报》派驻中国的记者,还有很一大部分来自中国读者和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他们随手拍下照片、视频,发表到Twitter上,@纽约时报的官方账户或是记者们,这些素材经过筛选后,会进入《纽约时报》的报道文章。除这种自发的形式外,《纽约时报》还发表推文鼓励身处雾霾严重区的读者将身边的雾霾照片发给它,表明时间、地点,制成图集,在《纽约时报》官网上放送。

图片截取自《纽约时报》Twitter账户

  《纽约时报》对中国环境形象的建构

从总体上看,《纽约时报》通过一系列报道建构了中国负面环境形象,集中塑造了一个污染严重、环境问题突出、不承担环境责任的大国形象,试图将一个饱受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困扰的中国呈现在它的受众面前。

通过对《纽约时报》涉华环境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纽约时报》在报道时多选取负面信息和观点,而对有利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信息予以忽略,从而有立场指责中国在环境治理尚存在较大缺失。

《纽约时报》涉华环境报道议题看似多样,实则采用单一性的报道框架,用一致的批评论调指责中国,抹杀中国为改善环境所做出的努力。在报道中反复强调中国未兑现其在气候问题上做出的承诺,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威胁,放大了中国的环境危机,甚至扭曲了中国的环境形象。

实际上,《纽约时报》对中国环境治理的诸多质疑并非能站得住脚。对于中国环境治理的成果和进展,《纽约时报》常常在报道中忽略。另外,统计数据表明美国现有汽车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等指标均远远高于中国,更是远远没有实现其减排承诺。然而,《纽约时报》在报道时却存在“避而不报”的现象,刻意忽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上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话题置换,把环境污染责任转嫁给中国,将中国变成质疑美国话语的“挡箭牌”,站在道德高地上对中国横加指责,以达到抹黑中国环境形象的目的。

视频、图片、漫画等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更加剧了读者对于中国严重环境污染形势的恐惧,直观的、视觉化的表现形式十分富有冲击力和震撼力,凸显了中国环境危机的严重性,而对于非极端天气则完全没有展现,帮助《纽约时报》强化负面框架,将中国的环境风险放大。这些可视化的报道元素已经成为《纽约时报》建构中国环境形象的重要新闻形式与语言。

来自Twitter的中国声音并不意味着《纽约时报》立场的公正,Twitter上照片、视频的发布者常常出于自嘲和猎奇心理,将自己所能获得的最凸显污染情形严重的图片发布到网上,《纽约时报》则利用这一点,夸大中国环境之病。表面上看,来自受众的内容生产为《纽约时报》报道的说服力添砖加瓦,tweet下中国网友的积极响应更给国外受众带来中国环境形势确如此严酷的印象。然而,以Twitter作为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并未改变《纽约时报》的报道框架,而是利用受众自发形成的框架,响应了《纽约时报》的报道立场。

 

《纽约时报》报道中国环境问题的立场和态度,投射出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经济崛起的焦虑和敌视,试图从媒体话语上将中国环境问题妖魔化,迎合美国一贯声称的“中国威胁论”,凸显了其国家主义立场,对受众理解中国环境形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导

受政治、文化等方面诉求的驱使,《纽约时报》通过强化美国话语、弱化中国声音以及环境风险话语置换的叙事策略,完成对中国“环境问题突出、不承担环境责任”负面形象的建构,并通过长期、反复的强调,使中国环境形象标签化,在受众心目中形成刻板印象。

关于 新知君

新知君
关注科技,自有新知

检查

欧洲芯片三雄的“阳谋”

欧洲芯片行业这两年过得并不算太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