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 1月 22 2025
首页 / 新知快讯 / 大公司 / 想玩转数字音乐产业的腾讯阿里们,还缺少哪些基因?

想玩转数字音乐产业的腾讯阿里们,还缺少哪些基因?

音乐行业最近越来越热闹了。

在Spotify直接上市模式掀起波澜后,新玩家也纷纷入局——最近谷歌旗下视频网站YouTube,在5月22日推出新音乐流媒体服务Youtube Music。

曾一度陷入盈利困境和高价版权制约的数字音乐市场,有救了吗?还在“用爱发电”吗?

在大洋彼岸,以Pandora、Spotify为代表的海外数字音乐服务提供商上市后的数据表现让人大跌眼镜,一再证明着受制于唱片公司的流媒体“孤岛模式”难以成立。

在中国,腾讯系、阿里系、太合系、网易系(以下合并简称“BATN”)领头的数字音乐竞争一再升级。行业大趋势正在从平台型竞争向内容型竞争转变。与此同时,新内容平台的成长,也为行业带来更复杂的发展和变局。但现在数字音乐市场常年性的版权成本高昂、死不赚钱的状态,本质上行业是大面积经营策略的滞后性失误。

想玩转数字音乐产业的腾讯阿里们,还缺少哪些基因?

一、中国是下一个机遇市场?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音乐市场的整体收入增长了35.3%,并较上年升高两个位次,首次跻身全球前十。由此,国际唱片协会报告判断中国为下一个机遇市场。

让我们先看一组冰冰凉的统计:

 

虽然各大音乐App更为我们熟知,但是在行业层面,巨大的变革正悄然发生。

从数据来看,2018年的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已经从QQ音乐、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百度音乐这些平台的竞争,变成了多家集团的综合音乐服务争锋。除了腾讯系、阿里系、网易系,还有一个脱胎于传统音乐服务行业、并且有百度资本加持的玩家——太合音乐,也在暗中发力。

我们会发现,BATN的触角不仅覆盖了数字音乐平台,也向音乐综艺、现场演出、艺人经纪、歌曲宣发、粉丝服务等多个领域延伸。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腾讯音乐、阿里音乐又分别作为腾讯、阿里双寡头的文化娱乐业务中的重要板块,与其他子版块如文学、动漫、体育等具有巨大的联动空间。

通常来说,横向并购主要是解决规模和成本的问题,纵向并购主要是解决上下游供需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数字音乐巨头们都在探索一种“音乐集团”的复合产业链模式,试图动摇三大唱片公司的“绝对话语权”,也是对音乐场景消费模式的延展和探索。

二、一超多强,还是众神时代?

那么发展到现在,中国数字音乐市场,究竟是一超多强,还是处在众神时代?

综合BATN的估值表现和主营业务来看,答案显而易见:目前是腾讯音乐暂时领先,太合音乐和网易云音乐有后起之势,而阿里音乐暂显颓势。

拆解这些集团的核心商业模式,我们会更好理解其背后成因。

腾讯音乐

流量是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的核心生命线。在搭建数字音乐的主要流量入口矩阵后,腾讯音乐认准音乐的分发业务,构建了从流量入口到消费支付的营销闭环。

腾讯2018年Q1的数据显示,收费增值服务注册账户同比增加24%至1.47亿,主要受视频及音乐流媒体服务推动。这其中音乐业务占比暂且存疑。据业内人士透露,虽然数字音乐平台的付费率远低于国外,但是腾讯音乐依靠三头现金牛(全民K歌、酷狗繁星、酷我聚星),在没有版权成本负担的情况下硬把收入数据跑起来。前者是K歌类社交业务,后两者是秀场直播业务。其中,全民K歌贡献其中的一半收入,这三者之后才是版权分销收入。

在流媒体、音乐社区、演艺直播的数字矩阵之外,腾讯音乐开始重视培育新内容,包括原创音乐扶植、联合设立厂牌、联合投资出品等模式。具体表现为:1月份,腾讯音乐与索尼音乐联合建立电音厂牌Liquid State,进入上游音乐内容制作;4月份,成为《明日之子2》和《创造101》两档热门网综的联合出品方,并获得这些网综的独家版权。

业内传言腾讯音乐年底将赴香港或赴美上市,这些对内容的涉足、在泛娱乐层面的资源整合都有利其在资本面前讲个好故事,也可以从网综切入扶持新内容力量。不过,单纯的音乐分发远远撑不起腾讯音乐的宏图远景,参照已经上市的阅文集团,也许打造IP开发平台进而扭转内容议价权,才是它真正的野心。

阿里音乐(已并入阿里大文娱)

作为持续投资的业务,阿里大文娱几易将帅后处于连续亏损的状态。虾米音乐的寻光计划在最近调整中被分拆给大麦网管理,而大麦网与阿里旗下的淘票票存在较高用户重合度,极有可能被继续“整合”。

在版权互授后虾米音乐略微一转颓势,但产品矩阵缺少有益的联动,在流量入口并不占据优势。比较有望的突破口是利用支付强项和娱乐票务业务,拓展线下娱乐付费场景,在这场竞争中站稳守势,但怎么说阿里大文娱旗下的音乐业务有被其他玩家赶超的态势。

太合音乐

谈到太合,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公司。论体量远不及BAT,很多互联网人对它感到陌生,但它在音乐圈又颇有号召力,在并入百度音乐之后逐渐得到关注。

根据公开资料,“太合音乐集团旗下有包含太合麦田、海蝶音乐等在内的9家音乐厂牌,同时正在形成闭环,在音乐服务场景已有百度音乐、秀动App、LavaRadio等产品,服务也延伸到线下链条,在大型演唱会及LiveHouse领域拥有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

太合的商业模式和其他三家都不同,它的核心在于音乐服务。太合避开了数字音乐分发业务的直接竞争,转向更综合的音乐企划制作、宣传发行等服务,而分发场景着重于一些娱乐商业场景如游戏、影视、演出等领域。

网易云音乐

网易云音乐仍是富有想象力的流量入口。在其最近公布的“云梯计划”中,平台计划通过广告分成、原创内容激励、自助数字专辑售卖、音乐人资源推广等系列产品功能革新和运营机制的制定,尽管相对于大多数音乐人所处境地只不过是“小饼干”,但仍值得肯定。

虽然网易云音乐常被拿来与QQ音乐、虾米音乐对比,但前者和它们还不在同一个比较量级。在其他家已经聚合多平台资源时,网易云音乐依然“单枪匹马”,从短视频、知识付费等方向寻找突破口,试图避免再入“Spotify”“Pandora”式困境,但目前基本没跳出“线上听音乐”的维度。

综合这些局面来看,除却老生常谈的内容付费习惯和独家版权竞争,现在数字音乐行业的发展仍存在这些问题:

1. “过分管道化”现象仍然存在。

腾讯、阿里、太合、网易等几家巨头(简称BATN)的战争仍集中在数字音乐平台的竞争,在溯源上游的内容生产、演艺经纪,延展至下游的粉丝服务、现场演出等领域的竞争并不充分。

2. 版权几经独家大战后终于开放共享,但涌新后劲不足。

在内容领域,三大唱片公司仍旧牢牢把持着“旧世界的看门人优势”,而在“新世界”,内容端的垄断势力尚未真正出现。

3. 工业化、标准化水平太低。

音乐行业自身链条有其特殊性:产业链漫长,参与环节繁多,每个环节又有多方参与利益分割,使得这个行业的互联网化和资源整合阻力重重。

4. 另外,这些从音乐App到集团层面的竞争导致巨头在版权层面争端不断,新兴的音乐科技公司比如短视频类App,成为音乐的新分发场景,利用巨头间的竞合博弈快速成长。

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发布的2017年音乐消费者洞察报告带来了颇具威胁的数据:75%的用户使用诸如YouTube这样的视频流媒体服务收听音乐。这意味着,侧重纯音频式的音乐流媒体可能不是最好的音乐传播手段,音乐+视频才是未来的趋势,而这又隐隐指向一点: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音乐流媒体与视频流媒体必有一战。

在不久的未来,这些科技新贵可能会更深度地参与音乐的分发和创作,动摇这些集团巨头和三大唱片公司对音乐行业已经持续多年的统治,为行业竞争带来更复杂的变量。

三、大洋两岸的数字音乐产业有何不同?

尽管数字音乐平台打破了信息的不对称、重构内容分发法则,但大型音乐唱片公司仍是旧世界的“看门人”,并以音乐内容与版权为筹码,有力地影响商业规则与议价天枰。

以数字音乐平台作为流量入口,向上下游延展构建产业的闭环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因为不甘心受制于唱片公司,这些“权贵”势必要在下一阶段中掀起内容战争,争夺话语权。这是东西方数字音乐市场存在的共同阻碍。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欧美地区就开始发布了PC端播放器如Winamp,而后更是以Napster、Pandora Radio以及Spotify等产品不断分化音乐发行渠道,使其去中心化,掀起时代的浪潮。

对比太平洋彼岸的数字音乐产业,不难发现,互联网在欧美的音乐行业渗透力更深入也更广泛,无论是数字音乐分发(Spotify、Apple Music、YouTube、Vevo),演出管理与艺人经纪(Live Nation),还是版权管理和服务(Kobalt Music)、音乐数据榜单(Billboard)、音乐人服务平台(UnitedMasters)等等细分领域,都有垂直领域的小巨头。

而在中国,由于人口集中、语言统一,以音乐产品为代表的文化产品更好集中孵化,毕竟市场规模摆在这里。所以尽管中国音乐行业起步相较于欧美地区较晚,在更短的时间内互联网化、系统化、云化三管齐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亦步亦趋。但也正是因为语言、文化、政策等因素,使得中国本土的数字音乐玩家争取到了时间。

但是,互联网对于中国音乐行业的渗透较有成效的仅限于音乐分发领域,而在演出管理、版权管理、音乐人服务甚至是音乐榜单数据的公开透明方面,都相当滞后。可以说,现在数字音乐市场常年性的版权成本高昂、不赚钱的状态,本质上是行业大面积经营策略的失误,也是政策法规的滞后造成的。

遗憾的是,当国内音乐分发渠道已经基本形成分鼎之势,供应端的新内容却远远没有形成更大的垄断形态,服务端基础设施也不完善。而当版权内容开放共享,各家产品运营没有显著差异化时,渠道的价值是逐渐衰减的。

四、未来的新玩家,要具备什么基因?

那么,未来的突破口在哪?国内数字音乐的新玩家最可能具备哪些基因?

下一个发展趋势存在两种模式的可能性。

一是“Netflix模式”,自制新优质内容生产线。

正如Netflix作为内容链条的末端,没有话语权和议价能力,于是在2012年再次调整定位,和一些第三方制作公司合作开发原创内容,依靠《纸牌屋》等内容强势崛起,从此一炮而红。

诸如腾讯音乐投资音乐综艺选拔新音乐人;虾米音乐的寻光计划;太合音乐的阿比路音乐计划;网易云音乐的石头计划,都是这类尝试。然而这些计划都还在摸索阶段,缺少标准化、工业化的规范。

二是“IBM模式”,除了将资本聚焦于C端服务之外,将面向B端、P端的音乐服务标准化也是一大商机。

多年前,IBM最先研制出今天通用的个人电脑,却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信息革命,无力抗衡微软公司成为暂时的落后者。郭士纳上台后,确立了IBM在针对各种规模企业的计算器和大型机系统的优势地位,打造了一艘“从硬件到软件到服务”一条龙的航空母舰——这其实对音乐行业,是有借鉴意义的。保守的创新者倘若能选对垂直服务领域切入,补齐行业亟需的缺口,也很有希望成长起来。

当然,以上一切只是基于有限公开资料的不成熟分析。音乐于大众终究不是刚需,数字音乐市场的盘子相对于出行、饮食、搜索等这些市场也相对有限。

但当版权制度逐渐规范,几大玩家纷纷发力扶持内容时,我们回顾再看看音乐+数字、音乐+动漫、音乐+体育、音乐+影视等等,这些板块联动所产生的鲶鱼效应将具备极大的溢价与想象空间。音乐行业接受互联网化的过程,其实也是内容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关于 恰克

恰克
吃鸡吃鸡

检查

欧洲芯片三雄的“阳谋”

欧洲芯片行业这两年过得并不算太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